杨智
摘 要 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对我国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而目前我国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的发展却不尽人意,严重制约了农村成人教育活动的开展,从组织理论的视角出发,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未来应建立结构化目标体系,构建以正式结构为主的灵活开放的结构网络,形成弹性的组织评价机制,建立规范的组织运行机制。
关键词 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理论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13-0060-05
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作为农村地区以成人为对象的教育实体,其效率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实施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由于农村社区成人教育属于新兴事业,在理论与实践研究方面都还不完善,严重影响了农村社区成人教育活动的开展,同时也造成了农村社区教育资源的浪费。鉴于此,从组织理论的视角对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进行深入剖析,并探讨我国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的未来发展方向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
一、理性组织理论的视角
探讨理性组织理论,首先要明确其核心词汇“理性”的含义,在组织社会学中,理性也叫“技术理性或功能理性,指的是一系列有组织的行动以最高效率达到既定目标的程度”[1]。理性是理性组织的基本特征,以理性为特征的组织是“组织的设计者对如何才能取得预期结果的构想的‘镜像”[2]。理性组织建立的假设是:在不超出人的忍受力之前,人是具有理性的,按照设计者所设计的一套理性系统运行,预期目标就会达成。一般而言,理性组织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第一,组织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具有特定的具体化目标,目标是组织结构设计的出发点也是终点。组织结构是一套稳定的、科学的程序。第二,组织具有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两种形式,理性组织通常指正式组织。正式组织中的人具有两面性,在组织外扮演的通常是另外的角色,而在组织结构中扮演的是组织规定的角色,并且组织中的角色并不随着扮演角色的人的变化而改变。第三,组织成员之间以协作、命令与服从的方式发生关系,这种关系建立在合法性权威的基础之上,个人在组织中行使的是组织的权威而非个人权威。组织内成员之间的关系紧密,其中任何一个人的工作失误都将影响整个组织运行的效率。第四,组织是以经济学理论为显在或潜在背景的,研究者都强调通过组织的设计与运行实现效率的最大化。
从理性组织的视角探讨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的理性化程度对厘定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的内涵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从理论基础来看,理性组织研究的是经济或政治组织,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既非经济组织也非政治组织,而是具有福利性质的教育组织,其主要功能是为农村社区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经济与政治功能只是其附属功能。其次,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与理性组织一样都属于正式组织。因为非正式组织的成人教育属于一种广义上的生活交流活动,尽管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但不能担负起农村社区成人教育发展的重任。第三,从团体成员的关系来看,理性组织内人与人之间都是以工作或职务关系发生联系,他们无需为成员个人负责,而只需为个体所在的职务负责,这种关系是机械的关系。这样的机械关系在教育中是不适用的,因为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而非机械活动。
二、自然组织理论的视角
理性组织理论过分强调组织的目标和效率而忽视个体的需要,这引起了人们对该理论的质疑。在批判传统理性组织理论的基础上,人际关系理论学者提出了自然组织理论。该理论把组织分为技术组织与人的组织两种类型,人的组织又分为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两种形式。传统的理性组织理论只关注技术组织与正式组织的结合,而忽视非正式组织在组织中所发挥的作用,因此,研究者认为,“组织管理者要对自然形成的非正式组织给予重视,了解组织个体成员的需要,对其合理的社会需要予以满足”[3]。这也是自然组织理论的核心所在。自然组织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先,就目标而言,理性组织理论假定组织目标与组织成员的个体目标是一致的,因此按照组织设定的程序就能实现组织效率的最大化。自然组织理论认为组织中的个体成员还有与组织目标不同的“真实”目标,“真实”目标可能是个人的,也可能是非正式组织的。一般而言,正是非正式的“真实”目标维持着组织的存在。“真实”的目标通常指“参与者可以从组织中获得权力、资源、声望以及快乐,因此他们希望组织存续,会把保护与尽力强化组织纳入自己的目标”[4] 。“真实”目标的存在及其对组织的价值是自然组织研究者对其展开研究的重要动因。其次,就组织结构来看,在人际关系理论的基础上,自然组织理论认为正式结构并没有理性组织理论所强调的那么重要,因为组织成员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追求以及抱负,以此为基础而形成在正式结构之外的非正式组织结构。与非正式目标一样,非正式结构是影响组织存续的真正结构,而正式结构通常只是外在的一种形式。正是基于这种假设,自然组织理论认为要调动正式组织中非正式组织及个人工作的积极性,以此提高组织的效率,把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相结合,使组织产生比单纯的理性组织更高的效率,因而有学者认为“这不是一种适合于个人的描述,而是一种适合于‘奶牛的社会学描述”[5]。尽管这种理论受到了部分研究者的批评,但由于其能对生产效率的提升有所帮助,因此在现实中仍得到推崇。
尽管自然组织理论在生产组织中的运用遭到了怀疑与批评,但就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的发展来看,其仍有所启迪。首先,就目标而言,农村社区教育组织内部同样具有正式目标与“真实”目标之分。由于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既非行政组织亦非经济组织,“真实”目标包含权力与经济利益的成分较少,因此这种目标多以兴趣、自我满足以及寻求归宿为主。真实目标通常不会在组织内产生破坏性的冲突,允许其存在对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的存在与发展利大于弊。其次,就非正式结构来看,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因为非正式目标的存在,相应的非正式结构也是存在的。但就教育活动本身来看,非正式教育结构与正式教育结构之间没有产生行政管理组织内的正式结构与非正式结构之间那么明显的差别,所以正式结构与非正式结构调和的可能性与可行性较大。在生产与行政管理组织中发挥非正式组织的重要性受到了批评,但在社区成人教育组织中,调动非正式组织的学习积极性是值得褒扬与倡导的,因为教育的效率在于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与技能,能在世界观、人生观上发生相应变化,这对学生是有益的。在此意义上,充分调动组织内非正式组织的积极性对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是有效的。
三、开放组织理论的视角
理性组织理论与自然组织理论都把组织作为封闭的系统来研究,而开放组织理论正是在对理性组织理论和自然组织理论展开批判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与前两种理论的区别在于:前两种理论忽视了外界环境对系统的影响,而开放组织理论则认为环境对组织存在与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正如持开放系统观的学者所言:“如果组织拥有完全的自主性——能够不受环境影响而追求自己的目标——那么,他们就可以像封闭系统一样运营。然而,环境时刻在变化着,并且所有的环境都在一定程度上危及一个组织的生存和发展。”[6] 开放组织理论的主要特征在于其开放性,而这正是从组织与环境关系的角度来考量的。总体而言,开放组织理论认为组织主要包括三方面特点:首先,由于受到外部因素影响,组织内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是无法完全控制的,各因素之间并非按组织通行的规则发生关系,而且组织内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不像机械系统那么严密,因此开放系统组织理论把社会组织称为复杂的松散偶联系统[7]。其次,开放组织具有自我调节的功能。组织与环境之间处于一种交互状态,组织能通过自我调节来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第三,组织具有层级性。组织可以分为更小的组织,同时它自身也属于更高级的组织系统。第四,组织无共同的目标、组织成员可以同时隶属于几个不同的组织系统,也可以自己决定参与或退出某个组织,因此组织的稳定性较差。
开放组织理论为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其中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内容。首先,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是教育组织,其成员主要是参与学习的成人,他们根据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当其需要获得满足或者对学习内容感到失望时,可以选择退出组织。其次,成人在社会上担负着多重角色,相比未成年人而言,其社会性更强,在此意义上他们本身都是一种环境资源,也是一种教育资源。组织与环境的能量、资源、信息的交换正是通过他们来得以实现的。第三,建立一个农村社区教育结构系统,即纵向上的层级系统与横向上的关联系统对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而言是必要的,有助于资源的协调与整合。
四、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的发展趋势
任何理论的产生都具有一定的时代性,是为解决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而诞生的,因此时代性既是其特色也是其局限性。理性组织理论、自然组织理论以及开放组织理论也不例外。理性组织理论研究在追求经济效率的情况下,组织的正式目标与正式结构对组织效率提升的贡献。自然组织理论尽管仍然以组织的最大化为追求目标,在强调正式组织正式结构的同时,也强调了组织非正式目标以及非正式结构对组织存在与发展的贡献及其对组织生产效率提升的贡献。开放组织理论超越前两种理论的局限,把组织作为开放的系统进行研究,更具人性特色。就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而言,单一的任何一种理论都无法为其提供完善的理论基础,因此,通过分析三大理论与成人教育组织的关系,结合当前我国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的发展实际,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的发展主要应从如下四方面进行。
(一)建立结构化的目标体系
尽管上述三大组织理论对组织目标的重视程度不同,但就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来看,建立结构化的目标体系是必不可少的。其原因包括三方面:一是我国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发展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按照正式组织的形式来形成初步的规模;二是由于成人在生活中所遭遇的问题不同,其学习动机也有所差异,需要设置相应的目标以引导其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三是就组织自身的存在来看,如果没有明确目标作为核心,组织就会显得松散,甚至影响到组织的存续。从建立结构化目标体系的思路而言,首先是目标框架体系的形成,包括纵向的目标层级体系,横向的目标平行体系及不同层级目标之间的交叉关系。这样的目标体系有利于国家对全国农村社区成人教育活动进行统筹规划,也有利于各地根据自身特色建立适合地方社会发展的社区成人教育组织。其次,在目标框架的体系下关注正式目标与非正式目标之间的关系,也是未来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目标研究关注的重要领域,对它们之间的研究关系到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效率的提升及组织自身的存续。第三,整合社区现实、正式目标与非正式目标三者之间的关系对农村社区具体的成人教育活动的开展具有指导意义。
(二)构建以正式结构为主的灵活开放的结构网络
从组织结构研究来看,理性组织理论假设组织的正式结构与组织效率之间关系密切,因此其着重研究组织的正式结构与组织效率之间的关系。自然组织理论则认为组织的非正式结构对组织的存续及组织效率提升的影响更大,因此研究组织的非正式结构是自然组织理论的重要关注领域。开放组织理论则认为组织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组织结构表现为一种松散的偶联结构。三种理论结构之间的差异源于其研究预设上的差异,理性组织理论认为组织是一个封闭的可严格控制的系统,自然组织理论认为人类自然形成的组织关系对组织的存续以及效率提升影响更大,而开放组织理论则认为组织与周围环境之间的联系是组织存在与发展的重要条件。事实上,上述三种组织结构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因此对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结构的研究不能照搬任何一种结构理论,而应综合上述理论之长,结合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现实状况开展研究。
首先,就现状而言,当前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并没很好地建立起来,因此正式结构的形成是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结构研究的着眼点,因为具有正式结构的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较大,能产生一种外在的形式效应,以此促进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体系的形成。其次,就非正式结构而言,它在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中并不占据主要的位置。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是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而且问题解决的周期通常较短,当问题解决后,组织成员会重新组合,因此在组织中形成的非正式结构对组织存在与发展影响甚小,因此非正式结构在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中居于次要地位。第三,在正式结构下,组织有可能会形成封闭的系统,因此需关注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能量、信息以及资源之间的交互关系。第四,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是以人为对象的,其加工的“产品”是成人,因此在结构研究中要把人与结构紧密结合起来,否则容易陷入理性组织把人作为部件或工具的泥坑。
(三)建立规范的组织运行机制
组织运行是从动态角度对组织的描述,组织运行过程是组织效率得以提升的过程。从上述三个理论来看,组织运行主要表现为三种状态。理性组织理论把运行等同于对组织的机械控制。自然组织理论强调充分发挥非正式组织的积极性,以此促进组织效率的提升,可以称之为软控制。前两种理论都是从结构的角度探讨组织的运行,与此不同,开放组织理论从过程的角度把组织运行看作不断变化和重组的过程。三种组织运行方式中任何一种单一的运行模式都不能很好地指导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的运行,因此结合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的现状,本文认为应从四个方面着手建立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的运行机制。首先,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的运行需要适当地控制,如果没有控制,组织或许就变成一种非正式组织,这对还未步入正轨的农村社区成人组织的影响是致命的。其次,在强调控制的前提下,充分调动组织成员的工作与学习积极性是保持组织活力、促使其生命力延续的重要手段。第三,从某种意义上看,组织运行过程也就是组织与环境进行能量、信息以及资源交换的过程,这需要在组织运行设计中以开放的视角进行设计,以使其运行既能吸收外界环境中的有益因素,同时也不至于受到外界环境的不良影响。第四,一般而言,组织具有两种运行方式,即以任务为导向的运行方式和以职务为导向的运行方式。从本质上看,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是为解决特定的问题而设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组织的功能与任务也要做出适当的调整,因此以任务为导向的运行方式是其主要的设计思路。
(四)形成弹性的组织评价机制
对组织的评价是衡量组织运行状况的重要手段,从上述三个理论来看,理性组织理论与自然组织理论都把组织的“产品”作为评价组织运行状况的主要手段,人被作为提升效率的工具,这样的评价方式强化了人的工具性而贬低了人的人文性。开放组织理论从人本主义的视角出发,强调组织中人的自主、自由,从而使组织流于漂浮不定的状态,这使得组织的评价变得很困难。前两种理论与开放组织理论之间的区别在于组织理念上的偏差,前两者把人作为工具,其评价以效率为核心而忽视组织的人文性,这样的评价容易开展;后者强调要关注人的人文性而对工具性有所忽视,这样的评价是开放性的,评价工作相对较为复杂。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作为教育组织,具有较强的福利性。由于组织的“产品”是人,对人的评价是很难量化的,加上学历与资格证书一类的硬性评价方式也并非适合农村的成人教育,因此,采用硬性与软性相结合的弹性评价方式对农村社区成人教育组织较为实用。从评价目标来看,评价本身就是对组织运行结果与组织目标之间一致性的衡量,因此目标是评价的核心。由于组织包括正式目标与非正式目标,因此硬性评价通常以正式目标为中心,由组织的出资方——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开展。软性评价通常以非正式目标为中心,通过组织参与者感受、体验的描述来进行。这样的弹性评价方式既能对出资方设定的正式目标达成程度进行评价,同时也能对组织成员形成的非正式目标实现程度进行评价,从而使得出资方与组织成员之间的利益得到调和,对组织的存在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4][7][美]斯科特,[美]戴维斯,著.组织理论:理性、自然与开放系统的视角[M].高俊山,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39.70.101.
[2][美]阿吉里斯,著.个性与组织[M].郭旭力,鲜红霞,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64.
[3]黄崴.教育管理学:概念与原理[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71.
[5]丹尼尔·贝尔,著.意识形态的终结:五十年代政治观念衰微之考察[M].张国清,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274.
[6]詹姆斯·格鲁尼格,等,著.卓越公共关系与传播管理[M].卫五名,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06-307.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of Adult Education Organization in Rural Commun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rganization Theory
YANG Zhi
(Faculty of Education,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AbstractAdult education organization in rural communitie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However,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adult education organizations in rural communities, which seriously restricted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adult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rganization theory, the adult education organization in rural communities should build structured objective system and flexible and open structure network that take formal structure as the subject, form elastic evaluation mechanism and standardized operation mechanism.
Key wordsrural communities; adult education; organization the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