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茂新
国际贸易中心,是上海的勃勃雄心所向。但如果没有系统地从软硬件着手日夜构建,这座“地标大厦”就难以矗立于世。
11月1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和谐发展看申城”专题新闻发布会,上海市商务委员会党组书记、副主任张新生介绍上海加快推进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相关情况。据悉,中心建设在政策规划、重大项目、平台建设、开放创新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
中心建设多面推进 逆风飞扬
张新生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复杂外部经济环境,上海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紧紧围绕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努力提高全市商贸发展水平。他排出了一系列数据:今年1-9月,全市实现商品销售总额3.92万亿元,同比增长19.3%;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3281.1亿美元,同比增长1.2%;实际利用外资122.72亿美元,同比增长22.1%;实现对外直接投资总额25.81亿美元,同比增长61%。张新生表示,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各项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总体思路进一步明确。2011年5月和9月,市政府先后制订了《关于加快推进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意见》和《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十二五”规划》明确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两个提高、两个加快”,即提高市场开放程度,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加快建设以要素市场和消费服务市场为重点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营造国际一流水平商贸发展环境,提出以建设货物贸易、消费、服务贸易、电子商务和专业服务业五大市场体系,及推进服务全国的十大贸易和投资促进平台为重要抓手。同时,围绕中心建设,编制了有关商业、会展业、电子商务发展的“十二五”规划。
重大功能性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去年年底,2011年国家有关部委和市政府合作共建的项目,如“中国博览会会展综合体”启动建设,上海市国际技术进出口促进中心正式挂牌。首届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筹备正在推进等。
贸易和投资公共平台启动建设。外高桥国际贸易示范区建立了汽车等十个专业化进口贸易平台。中国(上海)网上国际贸易中心平台去年年底开通。上海海外营销促进中心挂牌运作,上海国际设计与贸易促进中心、上海国际贸易技术标准服务中心等外贸公共服务平台已启动……
商贸流通改革创新步伐加快。2011年,上海被列为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率先在城市共同配送、现代商贸服务功能区、国际贸易中心公共平台等贸易流通领域开展试点。抓住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机遇,大力推动服务贸易、与贸易相关的服务业发展,推进专业服务业管理模式创新。同时,My Steel钢铁价格指数被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启用,上海石油交易所的液化天然气价格成为行业的指导价格。
对外开放领域和方式不断深化。商务部在上海批准了第一家以跨境人民币出资设立的外商投资融资租赁公司。推进外高桥保税区贸易便利化创新试点,实施进口机电产品审批专线。截至今年9月底,上海已累计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393家、投资性公司259家和研发中心349家,在综合保税区内再投资设立飞机(船舶)项目子公司、独资邮轮船务公司、合资养老服务公司等领域实现“零的突破”。
全方位多层次的协调共建机制初步形成。市政府成立了上海市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工作推进小组,制订《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重点工作及分工(2011-2012年)》。商务部与上海市以推进中心建设为核心全面建立合作关系,明确了23项部市合作重点工作。市人大、市政协关心支持,市区联手。
“软硬”并推 在项目、创新和保障上下力道
张新生提出了中心建设的下一步打算,主要围绕“硬件”(项目),以及“软件”(创新和政策)展开的。
全力推进战略性项目建设。力争虹桥商务区国家会展项目2014年底前竣工,引进和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展会。办好第一届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着重突破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中的体制机制瓶颈,探索项目管理新模式等。
聚焦平台项目提升。进一步发挥外高桥保税区国家进口贸易示范区功能,以国际贸易常年展示交易中心、国别商品中心和进口商品中心等为主要载体,增强进口集散功能。积极争取新浦江轻工产品出口创新基地成为国家级基地。推进海外招商、组展、商品营销工作。依托国际跨国采购大会平台,试点建设跨采园区。做大做强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积极筹建国家级服务外包交易公共平台。打破传统商贸模式,建设集要素集聚、采购交易、设计研发、品牌发布、展览展示、现代消费等为一体的现代商贸服务功能区。
突出贸易领域创新发展。更加重视和支持各类新型商业业态、新型商业模式创新发展。支持流通企业更好地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共同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促进消费政策措施,大力挖掘新的消费增长点。二是拓展总部项目内涵。积极引进研发中心、结算中心、运营中心、设计中心等事业部和功能机构。鼓励在沪跨国公司重组、整合相关资源,积极培育本土跨国公司。三是大力推动贸易方式转型发展。协力推进口岸通关模式改革,提高通关便利和效率。整合提升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功能,建设市场开放和贸易便利的示范区域。以各类新模式、新业态和新领域为重点,大力发展服务外包,提升高附加值、知识密集型的流程设计和生物医药研发外包比重。进一步推进对外文化贸易和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
研究探索相关政策保障。推动《上海市推进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条例》尽快出台。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39号),抓紧制订出台本市实施意见。积极推进海关与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的联网,实行“一次录入,同时申报”,推进电子口岸改革试点,研究探索跨境支付和自然人流动。稳步扩大金融、物流、电信、商务服务、节能环保服务等服务业开放,简化专业服务业审核程序。探索扩大上海综合保税区国际贸易示范功能,等等。
变问题为成绩 化挑战为机遇
张新生针对记者对食品流通安全信息追溯系统的提问指出,在肉类食品追溯体系建设的基础上,上海在全国率先建立蔬菜的追溯体系,目前正在建设过程中。从去年开始提出一些新的食品安全追溯项目,牛羊肉开始列入,今年又把粮食安全追溯体系列入其中。他肯定地说,“我相信通过几年努力以后,一定会把整个进入上海市场的食品全部纳入到追溯体系里面去。”
针对记者有关提问,张新生直言国际经济危机和欧债危机对上海确实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他指出,这对上海产业结构调整也是一种机遇,“就是说上海如果能够运用好自身的金融、贸易、航运等各方面的人才,以及国内外流通的便捷性,就可能体现出相对于国内其他区域的领先优势。”他还提出了发展外贸的想法:加大自有品牌自有技术产品、装备制造业成套设备的出口,加大海外营销的推介力度,加大服务贸易的出口,加大出口产品基地的建设力度等等。
此外,有记者提出,有媒体称一些跨国公司总部由于种种原因搬离上海。市商务委副主任陈先进答道:“今年的1-9月份,上海一共认定的跨国地区总部是40家,投资性公司19家,研发中心15家。世界500强美国金佰利公司、日本最大的农业机械制造企业久保田公司相继成立了中国地区总部……”他还指出,截止到今年9月份,有近60家跨国公司在上海设立了亚太区总部,或者说是亚洲区总部,等等。他再次举例称:“拜耳公司最近也决定了要把材料科技事业部全球总部的部分职能转移到上海。新通用公司在上海宣布成立国际运营总部……IBM公司把新兴市场总部设在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