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老妻为辽河“作传”

2012-04-29 00:44稻香翁
新天地 2012年12期
关键词:台安县辽河流域子民

稻香翁

两位老人,背着一身行囊,挎着相机,沿着宽阔的辽河河岸,走村入户,调研访问……采访录音者——便是我和老伴,我们在为辽河“作传”呢。

我和老伴生在辽河边,长在辽河畔,属于典型的辽河“土著”居民。但是,我们在生活中了解到,虽然辽河边上生活着千千万万的辽河子民,但很多人对这条母亲河的相关知识知之甚少,尤其是对它的昨天更是一无所知。另外,我和老伴在翻阅相关资料时发现,关于辽河的讲述支离破碎,残缺不全,有些讲述甚至是以讹传讹。为给辽河一个完整、准确、翔实的讲述,还原母亲河的真实面目,我决定和老伴一起,沿辽河走一趟,将它的“身世”、“风俗”、“地理”等诸多方面的事情搞清、摸透,并整理出来,形成一个总体的文字介绍。

辽河是中国东北地区南部的最大河流,是中国七大河流之一。它发源于河北平泉县,流经河北、内蒙古、吉林和辽宁4个省区,在辽宁盘山县注入渤海,全长1430公里,流域面积22.9万平方公里。基于辽河流经4省1430公里这一现状,我俩觉得全程挖掘辽河文化这一工程量实在是浩大,于是决定暂时只考究辽河在我们的居住地——台安县这一段的昨天和今天。

说干就干,我和老伴做好外出采访准备之后,便像新闻记者一样出发了。我们沿着辽河在台安县境内的走向,先后走访了达牛、西佛、新开、富家、新华等5个乡镇、28个村。每到一地,我们必先入村到户,查阅村中的档案,采访村中的老者,尤其是生活在辽河边上的老渔民,了解辽河的历史、地理、风俗等方面的情况。

为了寻访到第一手资料,我和老伴 “触风雨,犯寒暑”,披星戴月:饿了就啃一口面包,渴了就喝一口辽河水,累了就躺在酥软的辽河滩上……真可谓 “八千里路云和月”!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两年零八个月的艰辛努力,我和老伴终于完成了《辽河这一段——辽河流域文化论纲》一书的初稿。初稿全书共80万字,分辽河之水、辽河文明、辽河小镇、辽河流域的历史记忆、资源、日常生活、人生礼仪、民间艺术、辽河之殇、辽河之绿林烽烟等几部分,系统地归纳整理了辽河台安段的风土人情,对辽河的阶段性地理文化进行了深层次的挖掘。

我们通过走访,首次提出了辽河的最早名字——“潦水”,将辽河的历史推溯到战国时代。此论一出,引起了国内史学界、考古界和水利界的高度重视。我和老伴也算是填补了辽河文化的一段空白。为了推溯这一历史纪实,我们走访了37位辽河子民,查阅了《旧唐书》、《资治通鉴》、《淮南子》、《山海经》、《清史稿》等16部史书。

同时,我们又对辽河水系的构成,包括历史上的几次大型改道,都做了翔实的记述。

此外,我们还亲自到台安境内的贾台商周遗址、桑林秦汉墓葬等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挖掘到了辽河昨天留在历史长河中的点点印记。

我们还对辽河文化中的重要构成部分——辽河流域风土人情,进行了深层次的挖掘,旨在弘扬传统,挖掘文化,传承文明,继而总结归纳出了辽河子民的共同特点或曰辽河精神:勤劳朴实、坚忍不拔的性格,豪爽大度、坦诚热诚的心性,流动奔放、拼搏进取的秉性。

现在,捧着沉甸甸的《辽河这一段》书稿,我们心里美滋滋的。这部书虽然普通,但我和老伴却觉得我们做了一件颇有意义的大事——作为辽河子孙中的一员,我们觉得晚年有这样的“丰功伟绩”,给后人、给历史、给母亲河,留下这样一部传记,这辈子活得值啦!

(责编:辛娅)

猜你喜欢
台安县辽河流域子民
卖竿
把你的照片嫁给我
左龙岗:面子
台安县林业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
论如何鼓励自己认真学习
辽宁省辽河流域石油炼制排放限值的制定
辽河流域水生态管理指标体系构建
台安县气候情况分析
辽河流域水文特性分析
加强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实现农业生产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