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均衡教育的内涵与途径

2012-04-29 22:27卢宇峰
经济研究导刊 2012年15期
关键词:均衡

卢宇峰

摘要:均衡教育并非指教育资源均等地分布状态,而是指教育的社会总效益实现最大化。均衡教育在内容上主要包括两大方面:教育机会均衡和教育内容均衡;在功能上同时兼顾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中国的教育决策要以均衡方法进行分析与研究,要以是否有利于均衡教育、能否实现均衡教育为教育改革成败的标准。

关键词:均衡;均衡教育;社会总效益

中图分类号:G6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5-0267-04

一、什么是“均衡”

1.“均衡”本来是物理学中是一个名词,指物体在受到来自不同方向的外力的合力为0时的状态:静止或匀速运动。不管是静止还是匀速运动,其共同本质特点是,速度是稳定不变的。所以,均衡最初始的本质意义是指物体或事物处于“稳定”的状态。

2.在人文科学中,马歇尔教授把“均衡”概念引入新古典经济学中,用于分析处于市场中的商品的价格和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①市场的供给和需求是两个方向相反的力量,供给者希望价格上升而需求者希望下降。价格的升降就由供求的力量对比决定,只有二者相等即供求的“合力”=0时价格才会稳定。这就是市场价格的决定。这个分析与物理力学分析非常相似,“均衡概念”以此被引入经济学,而市场价格在经济学中就被形象地称为“均衡价格”。这种经济学的“力学分析”,也使新古典经济学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机械经济学”的烙印。

但对均衡的理解不能停留在其原始的力学意义上。均衡原来的本质意义固然是“稳定”,但在社会与经济中,稳定状态的实现完全依赖于行为各方、各种利益的协调一致与最大化:(1)对于不同行为主体,“稳定”意味各方利益得到兼顾,如均衡价格就代表了供求双方的共同利益。(2)对于同一个主体,行为方式的“稳定”意味各种选择行为的利益得到兼顾,是个人利益或个人某种经济行为的综合利益实现了最大化。(3)对于社会而言,“一般均衡”意味社会整体利益(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总之,只有利益最大化,实现了“帕累托最优”,没有改进的余地,“稳定”状态才能维持、才能“均衡”。

所以在经济学中,均衡有如下三重含义[1]:(1)均衡价格的“稳定”:是市场经济当事人行为相互协调、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结果,此时使市场供求相等。(2)个人行为方式的“稳定”:给定其他所有经济当事人的行为,每个个人或企业不再有改变自己行为的趋势。此时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如“消费者均衡”来自既定约束下消费行为利益的最大化、“生产者均衡”来自既定约束下生产行为利益的最大化。(3)社会行为方式的“稳定”:实现一般均衡时,整个市场体系供求相等且其中所有行为主体的利益最大化。此时社会福利最大化。

由于各种“稳定”都来自“利益最大化”,所以,综合利益或整体利益“最大化”,是“均衡”在经济学中最基本的含义。

3.均衡实现的途径与方式。西方新古典经济学清晰说明,均衡实现的过程,就是消除“木桶效应”的过程。以“消费者均衡”为例。在既定收入的约束下,消费者要实现效用的最大化,就必须增加边际效用最大的商品的消费量而减少边际效用最小的商品的消费量,这就好比在板材数量既定约束下,要实现木桶容量的最大化就必须适当截断最长木板的长度以增加到最短木板上。这就是消除木桶的短板效应、实现既定板材总量约束下的木桶容量最大化。当然,如果长期看,板材数量可以增加,那么就应该首先给最短木板加长,才能最有效扩大木桶容量。

均衡的实现,根本上就是要克服或消除对整体影响最大的短板因素。有两种具体实现方式:(1)单纯加长短板(如果有额外板材可用);(2)也可适度截短长板以加长短板(如果无额外板材可用)。

4.“均衡”最终的表现。有两个层次:(1)在现象上不是均等,如消费者均衡时对各种商品的消费量并不均等;(2)但在本质上是均等的,即消费者均衡时最后一分钱花在每种商品上所得边际效用绝对相等。

均衡的实现过程就是朝“最后一笔资源不论投入在哪种用途社会所得利益相同”的方向前进的过程,也是实现整体或综合利益最大化的过程。这既是对“均衡”的深入理解,也是实现均衡的根本方法。

二、什么是均衡教育

教育是社会的责任与功能之一,对教育的理解必须始终立足于社会整体。

(一)均衡教育,就目的和最终状态而言,就是要实现教育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就实现途径而言,就是克服当前教育中存在的“短板”,朝“最后一笔资源不论投入在哪种教育用途上最终所得社会收益相同”方向的前进

1.什么是“教育投入的社会收益”?——就是教育所产生的总效益,包括正效益和负效益之和。(1)假定一个由贫穷和富裕两个阶层构成的社会,一笔价值30亿的教育资源,用于改善贫穷阶层的教育条件,为当地培育了一批人才,最终产生50亿的效益,那么这50亿就是这笔教育投入的社会收益。(2)如果这笔资源不是用于贫穷阶层而是富裕阶层,假定富人教育的边际产出率更高,① 社会总产出因此增加更快,最终产生200亿的效益;富裕阶层因此更加富裕,但是社会贫富差距也因此更大并引发阶级矛盾,导致社会动乱使所有人遭受损失,假定富人损失180亿、穷人损失15亿,那么,最初50亿教育投入最终的社会收益就是200亿-(180亿+15亿)=5亿。

30亿教育投入的穷人社会收益产出50亿>富人社会收益产出5亿,显然,这种情况下,教育资源应该投入给贫穷阶层,即使其直接效益相对较低。

所以,教育的社会收益不仅要考虑其直接利益,还要考虑其不合理性带来的损失。只有当一笔教育资源投入给不论何种人群,最终得到的社会收益都相等时,教育资源的配置才达成均衡,即获得均衡教育的社会收益。同时,经济学的方法可以证明,此时教育投入的社会收益实现最大化。

2.那么,什么是“均衡教育的社会收益”呢?为什么说均衡教育能够实现教育社会收益最大化?

这个原理,如果把国家看成一个消费者,把社会教育的投入看成消费者购买商品的货币投入、把教育产生的社会效益看成消费者消费商品所得效用,那么与经济学中的消费者均衡原理是一样的。不同之处在于,这里不仅要算经济账,还要算政治账,算的是社会总账。均衡教育要从社会总收益角度理解和进行。

假定:(1)教育投入的边际产出递增;(2)一个社会由富人和穷人两个阶层构成,富人因为起点高教育投入边际产出率更高;(3)每笔教育资源数额相同,不论投给哪一方,即使另一方没有相应产出也能多少受益;(4)如果教育决策失当(失衡)引发社会冲突两者都会遭受损失。结果(见表1)。显然,表中的产出、收益、冲突损失、社会收益等列数值皆是相应批次教育投入的函数。

由表1可知,第1批300亿投给穷人,穷人由此直接产出和收益为500亿;此时这笔教育投入给富人的数额为0,所以其相应的直接产出为0(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但是由于穷人接受更多教育(劳动力)素质提高,富人也因此受益100亿;穷人因为获得教育资源收入提高而消除社会冲突,社会冲突损失为0。最终这笔第一批投给穷人的300亿教育资源产生的社会总收益就为穷人收益500亿+富人收益100亿-社会冲突损失0亿=600亿,大于投给富人的社会总收益:富人收益1 000亿+穷人收益100亿-社会冲突损失900亿=200亿,穷人获得这笔教育资源才是最优决策方案;同理,第2批应该继续投给穷人,而第3批则应该投给富人。那么这个过程的决策就是均衡决策。

从理论上讲,均衡的最后状态就是如表中第4批投入,投给穷人与投给富人的社会总收益相等,都是2 200亿元。当然,在现实中由于各种客观条件的变化,这种均衡状态难以实现或实现后又被打破;但是只要运用决策的这种均衡方法,每次投入就都会是最优方案;那么,最终结果从长期看,其累加得到的社会总收益也必定实现最大化。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方法也可用于分析教育资源在其他不同方面的投入比较分析,如在不同地区之间、不同人群之间、不同内容、不同方式等上的投入。这是均衡教育的一个基本含义,也是教育管理决策与模型研究中应该注意采用的一个经济学范式。

(二)均衡教育就具体表现或内容而言,主要有以下三大方面

1.教育机会均衡。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教育资源分配均衡。这就是投入一笔相同数量的教育资源,要能够使得处于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人群获取相同的教育社会收益。(2)教育制度约束均衡。康芒斯制度经济学说明,“制度是集体的行动方式”,制度必须优先考虑整体利益。教育制度约束均衡,就是教育改革和教育政策的制定,要使得抉择出的每一项新的教育制度,能够实现教育的社会总收益的最大化,即使同时这项制度可能使处于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人群获取不同的教育利益。具体内容包括教育权利的获取与终止制度(如入学与毕业条件等)、教育过程的管理制度(包括教育的评价制度)、教育内容的设置制度等。(3)教育阶段层次均衡。包括:1)根据人口的年龄结构与变化设置大、中、小学等不同教育层次规模,不同层次的规模要与适龄人口规模匹配;2)不同层次的教育强度,要符合与人的生命周期相一致的教育规律。

以上这些方面确保不同人群即教育对象的教育机会均衡,最终使得教育的社会整体收益的最大化和社会和谐。

2.教育内容均衡。就教育内容而言,均衡的本质就是实现一笔教育资源投入在不同内容的教育上所带来的社会收益相等。也就是要协调好基础理论教育与应用科学教育、自然科学教育与人文科学教育以及德智体美劳等内容教育之间的关系,使各种教育最终的社会收益最大化。教育内容均衡,能够真正实现“知识改变命运,教育创造人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3.教育的社会整体均衡。即教育在整个国民经济社会中所占比例为最佳比例。所以,均衡教育,就功能而言,就是能够真正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是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的高度统一。

三、如何实现均衡教育

1.要看到当前中国均衡教育的紧迫性与重大意义。当前,中国处于社会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在教育方面,还存在不少不均衡问题,集中体现在最近出现的“寒门不再出贵子”、“穷孩子没有春天”等现象与讨论中,这就使得在“富二代”不一定能够复制的今天,而“穷二代”一定会不断复制下去,而其后果则是社会流动性缺失、社会开放性削弱,社会分层乃至于断裂,“社会崩溃论”甚至由此出现,“社会和谐”的理想就难以实现。具体逻辑(见图1):

需要说明的是,由图1可知,教育失衡会产生贫富分化,在以上恶性循环中处于核心,但并非后者的全部原因,比如还有垄断、权利腐败等其他原因。但是,(1)教育失衡是其中一重大原因;(2)其他原因比如垄断和腐败,也与道德教育缺失有重大关联;(3)教育失衡的恶性循环会导致社会失衡乃至崩溃。所以,均衡教育关涉当前社会是否稳定发展,遑论社会和谐。

2.均衡教育的必要性。中国当前教育现状中存在诸多“短板”制约着中国教育的社会利益的最大化与极大化。首先,在教育机会上,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人群严重不均衡。中国2010年7月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中国)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其次,在教育内容上,基础理论与应用学科、传统道德教育与科学文化教育、科学理论教育与实践技巧教育等也存在投入与安排的严重不均衡问题。这些都构成中国教育的“短板”,导致“……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要特别指出的是,近年教育在事实上往往偏重科学技术的教育,而文化道德教育相对薄弱、缺乏效率。现实中不仅“金钱拜物教”沉渣泛起、而且出现“权力拜物教”,如“撞死了不就40万吗”、“我爸是李刚”等金钱万能、权力万能的错误价值观和言论,绝不是个别现象,且有蔓延之势,说明中国社会道德教育的严重失败。这无疑是国家教育的失衡。第三,整体看,教育投入不足。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教育的报道,中国教育投入明显不足,2005年,中国公共教育经费占GNP的比例只有2.9%,低于不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中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指出:“(中国)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得到完全落实。”

3.实现均衡教育的途径,就是要克服和消除教育中存在的“短板”。第一,努力实现教育机会均衡。具体措施如下:(1)实现教育资源配置均衡。通过改进资源配置,“让出身不再决定命运”。一些发达国家的一些具体做法,如“让落后者先跑”、“把帮助的起点再提前”、“让每一个孩子上大学”等,其实质是通过“截长补短”来克服木桶效应以实现均衡教育,值得我们借鉴[2]。(2)实现教育制度约束均衡。任何一项教育制度的设计或现有制度的调整,即使不能实现帕累托改进,至少必须是卡尔多—希克斯改进,朝社会总效益最大化前进。① (3)注意教育形式或方式的均衡。在德育方面要注意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结合,要注意向善的正面引导与制恶的反向警示教育。第二,努力实现教育内容均衡。均衡教育强调人的全面素质的提升。当前,针对中国教育现实中所存在的问题,中国教育在内容上要着重注意以下几点:(1)要加强道德文化教育,在全社会培育和形成正确的财富文化、权力文化、人情文化、制度文化等,其中核心是财富观教育。财富观在西方很多国家,有新教伦理的引导和约束,而在中国,相关信仰缺失,几乎没有约束。可以通过加强法制建设与落实,通过法制约束实现反向教育。② (2)传统文化、艺术的教育。西方发达国家的许多事实证明,经济创新的灵感,越来越多地来自于传统人文、艺术学科的思想宝库。人的创新素质更多地来自这方面的熏陶。加强传统文化、艺术教育也是中国目前教育内容均衡的要求。(3)加强学校职业技能教育,加强企业职工在职培训。这是提高劳动者工艺水平素质的重要途径。第三,努力实现教育的整体均衡。必须进一步增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投入利用效果。

4.总之,实现均衡教育,须要强调两点,一是教育改革探讨与研究要与均衡理念相合,政策研究与制定中要有均衡意识,要强化均衡意识。二是一些带有普遍性的教育制度设计,一定要以能否实现均衡为标准。比如教育机会倾向的调整,一定要从其产生的社会总收益最大化角度考虑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既保证社会公平又兼顾了社会效率。

参考文献:

[1]樊纲.现代三大经济理论体系的比较与综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3.

[2]沈茜蓉.让出身不再决定命运——美国教育平权运动40年[N].南方周末,2011-08-04(A2).

On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Educational Idea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Economics

LU Yu-feng

(School of Business,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225009,China)

Abstract:“Balance Education” is a matter,the main aim of Education is to maximize the social benefit. That includes the balance of education opportunities and content,can improve the Equity and Efficiency of Education. The state education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should be based on the idea of the Balance Education.

Key words:balance;balance education;social benefits

[责任编辑 魏杰]

猜你喜欢
均衡
少数民族习惯法与国家法的均衡路径探析
2×2矩阵博弈中的混合策略均衡
浅析国外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对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启示
浅析静物在安格尔绘画中的作用
新古典主义建筑的形式法则
浅析均衡与非均衡的证券市场
高校体育专业学生膳食营养合理性分析
学生各科学习成绩指标的模糊识别
经济因素视角下延迟退休最优年限实证研究
基于服务主导逻辑的顾客购买意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