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汉语方言词语经过多年的演变已致使词语和字形失去联系,对于方言里很多常用词,由于人们缺乏深度理解,频频出现方言认读障碍。因此,规范常方言用字,是一项相对重要的工作。文章试图从音、义入手,并结合文献材料,追溯武汉方言中的一些常用字的本字。
关键词:武汉方言;本字;字音;字义
武汉是湖北的省会,位于江汉平原东部,其方言属于西南官话区。武汉作为中国中部重镇,素有“九省通衢”之美誉,大量的人口流通形成了独特的武汉方言。全国大力推广普通话以来,由于大多数人没有经过系统的方言学习,尤其是广大青年更缺乏对武汉方言的深度理解,频频出现方言认读障碍,报刊媒体中所使用的文字也经常引起误读。针对以上现象,文章选取了武汉方言中几个常用字,从字音字义入手,对其方言本字进行追溯。
[倯]:武汉方言中表示人“怯懦无能”有个形容词读“song 上声”。如:你真~,跑得这么慢;你看他那个~相。很多报刊中经常用“怂”字代替。根据《玉篇·人部》对“倯”的解释:“庸也,谓之倯,转语也。”《广韵》中也有:“倯,恭快貌。平声心母锺韵,息恭切。”李恭在《陇右方言发微》中写道:“陇右骂人怯懦者通曰倯。”蒲松龄的《俊夜叉》也用过:“这《西江月》是说的不成人的憨蛋,不长俊的倯种。”今武汉方言“song 上声”也是“庸、愚蠢”之义,与文献中的例子意义相同。武汉方言“倯”的读音与《广韵》“倯”的区别是由阴平变为了阳平。而武汉方言里有部分阴平转为阳平。所以,可以推断武汉方言“song 上声”与“倯”的读音相符,其本字可以考释为“倯”。
[抻敨]:武汉话中有一个词,有两层意思:一是形容物体平整、清爽,如说“他穿得蛮抻敨”,二是形容人好看,如说“他长得蛮抻敨”。音为“cen(阴平)tou(上声)”的这个词,有人写作“抻吐”,词中“tou”与“吐痰、吐穗儿、谈吐”的“吐”毫不沾边,只算得借字,而《集韵·厚韵》有个“敨”字,他口切,与字音相合,义为“展也”,也相合。《新华字典》收录了这个字,注音为“tǒu”,释义为“把包着或卷着的东西打开”,这个词还有两个义项:一个是舒坦,一个是豪爽,与武汉话中形容物体和人整洁、清爽之意是相通的。由此可见,在表达物体整洁、人样貌好看时,武汉方言中的“cen(阴平)tou(上声)”,可以写作“抻敨”。
[氽]:鱼丸,即鱼圆子,武汉人一贯称之为“鱼can(阴平)”。《蒓鲈怀思》中写作“鱼参(音餐)”,也有人写作“鱼餐”。其实,正确的写法应该为“鱼氽”。氽,本作“爨”(见《古今字音对照手册》)。《集韵·桓韵》:“七丸切,爨,炊也。”《周礼》中有“以火爨鼎水也。”,音同“撺”(标准音为cuān)。武汉音同“参”、“餐”(can 阴平),义同烹、煮,今特指把食物放到沸水里稍微一煮,鱼丸就是这样做成的,所以武汉人又把它成为“鱼氽”。报刊杂志中所见“参”或“餐”,都是直接用了字音,并没有将“烹、煮”的字义结合起来。
[铫]:武汉人爱喝汤,对煲汤很有讲究,特别是煲汤的用具。其中烧水的壶和煨汤的罐在武汉方言中统称为“diao(上声)子”。“diao(上声)”在《管子》中有例:“耕考必有一耒、一耜、一铫”,可见“铫”一字也很有渊源。《广韵·啸韵》徒吊的“铫,烧器” 与武汉方言中“烧水的壶、煨汤的罐”的意义相符。《正字通》中所谓“釜之小而有柄有流(吐水之口)者”便是如今懒婆娘们用来煨汤的“铫子”。多见用“吊”来表示“铫”,也只是借音,而非本字。
[袱]:对于手巾、手帕一类物品,武汉方言统统称为“fu(阳平)子”,这个“fu(阳平)”经常被写作“浮”、“服”,还有“拂”。《广韵·烛韵》房玉切(《玉篇·巾部》扶足切)有个“幞”字,还可以写成“帕”,而《汉语大字典》中“帕”有一个意思为“巾,手帕”,读音和意义都能对上。按照《古今音对照手册》“幞”现在要写成“袱”。郝懿行在《尔雅义疏》中提到“登州妇人络头用首帕,其女子嫁时以绛巾覆首,谓之袱子。”这里“袱”是指古代妇女的覆头巾,例如《益智录》(清·解鉴著)有:“衣甫毕,从人出请。遂入,与女同拜天地;去袱,同拜女父母。视之。”以上文献材料考证,可以证明武汉方言中“fu(阳平)子”可以考释为“袱”。
[揞]:武汉方言中,有一个词形容“适度、有控制”音an(上声),比如:“东西揞到拿”、“钱揞到花”、“酒揞到喝”、“牌揞到抹”等等。揞是一个很古老的方言词。扬雄在《方言》释为:“揞,揜,错,摩,藏也。荆楚曰揞,吴杨曰揜,周秦曰错,陈之东鄙曰摩。”《广雅·释诂四》:“揞,藏也。”王念孙疏证:“揞,犹揜(yǎn)也。方俗语有侈耳。《广韵》“乌感切,上感,影,音ǎn。‘揞,手覆也。覆亦藏也,今俗语犹谓手覆物为揞矣。”可见,掩藏是“揞”的本义。唐代卢仝有《月蚀》一诗:“恐是眶睫间,揞塞所化成。”元代乔吉《一枝花·私情》:“风声儿惹起如何揞?”都有“以手覆盖,藏”的意义,武汉方言中“适度、有控制”之意正是在此意的引申、发展,读音也相符。
[撮]:武汉方言中形容背地里诽谤进行挑拨的行为有个词,很多报刊中写作“戳拐”,比如:“可是他们就喜欢背后‘戳拐,什么影响家庭破裂说什么。”由于这种行为是在背地里偷偷摸摸地进行,并不须像“枪戳”(《篇海类编》释“戳”。)那样刺穿,即把事情真相揭穿,而只是“手小取也”(慧琳《一切经音义》引《字林》释“撮”)。所以,应该写成“撮拐”。撮,《说文解字·手部》解释为:“四圭也。一曰两指撮也。从手最声。仓括切。”在《玉篇》中有:“三指取也”。桂馥义证:“两指为拈,三指为撮”,很符合武汉方言众所表达的“背地里做小动作”的意味。撮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一个条目“撮弄”,有“戏弄、捉弄”和“教唆、煽动”的义项,可见都有“撮拐”的影子。
[跍]:有一种姿势,即两腿弯曲,臀部不着地,像坐的样子。武汉方言中称“ku(阳平)”“古代这种状态称“踞”。踞,蹲也(《说文解字》)。例如:皆踞转而鼓瑟。——《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在现代通用语中,这种状态一般称“蹲”,北京音“dūn(敦)”,武汉方言音“ku(阳平)”。《广韵》苦胡切,《集韵》空胡切,音枯。蹲貌。
方言作为一个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伴随着当地居民,贯彻当地历史文化的始终。迄今为止,武汉市并没有一个官方方言研究机构对武汉方言进行系统规划,致使武汉方言的研究与应用以及发展相对落后。正如武汉市说唱团团长著名相声演员陆鸣先生所言:“武汉话有它独具的特点,幽默洒脱。但现在它的口头表达不如川话统一,它的文字表述不如粤语规范,亟待有识之士整理规范传承之。”
参考文献:
[1]夏倩.武汉方言本字考释[J].青年文学家,2011(21).
[2]朱建颂.武汉方言概要[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张安澜(1990-),女,湖北武汉人,武汉大学文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对外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