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素芳
摘要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的专业特性,决定了我们在构建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时,必须以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为首要任务。但与此同时,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把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人文素养结合起来,本文主要分析了目前高职教育中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和缺陷,并简要分析了在高职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路径。
关键词高职人文素质专业学生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不仅要彻底摈弃过去那种以学科为主体的传统思路和模式,而且还要体现与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规格上的差别与优势。现在,随着专业教育的不断成熟,很多高职院校在设置和课程的时候,已经有意识地以就业为导向。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在部分院校中却“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导致过分强调就业率,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这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
调查表明,企事业用人部门对人才的专业和人文素养方面的要求更为重要,如勤奋敬业、文化素质、团队精神、开拓创新、自我约束能力、心理健康和道德品质等。现实的办学实践中,一些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目标片面理解,导致在人才培养规格的设定中过分强调窄面的专业技能,忽视支撑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人文素养,使毕业生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弱势”。
专业与人文素质的培养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德育的落脚点是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人格应是思想、品德、情感的统一,这三者的和谐发展,关系到学生综合素能的提高和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生成。但是目前高职院校由于片面强调就业导向,德育教育往往仅停留在政治理论和思想教育层面,导致学生专业人文素质培养的缺失和人格培养的不完善。
在应试模式中,教育竞争被激发到不恰当的程度,竞争中的失败者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帮助,造成学生学习水平的分化。学生们选择了属于高等教育层次中的高职教育,除了就业导向以外,则蕴涵着对自身专业与人文素养提高的强烈需求。他们所向往的,是高品位的大学校园文化环境的感染和熏陶,并在这一环境下铸造出全新的信念与情感。忽视了这一点,将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难以满足社会对高职人才的要求。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而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人文精神和专业精神的结合。
其实,人文精神中包含着专业精神,在专业精神中也应包含人文精神。人文教育的宗旨就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文化素养。专业教育的本质则是让学生认识专业,认识专业的本质,即让学生了解专业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专业技术与人类的关系。提高公民专业素质,对于增强公民获取和运用科技知识的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发展,对于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职教育的目标已经不再单纯针对专业岗位,更强调对岗位变化和专业转变的适应性。在高职教育发展的现阶段,为了实现高职人才在专业技能、文化素养、心理素质、人文修养等方面的全面提升,除了应注意突破操作能力和技术水平的瓶颈以外,在高职人才培养规格中充分重视专业与人文教育内涵,推进高职教育中人文与科技的融合。
高职教育中的专业与人文教育首先要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基础,也就是说,校园文化建设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平台。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特定的校园环境中创造的、与社会和时代密切相关且具有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生存环境。大学的环境对人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作用,这种环境是文化氛围。我国高职教育起步才20多年,大面积兴起还不到10年,尽管其发展的规模和速度非常迅猛,高职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但毋庸讳言,高职院校大都建校时间较短,历史和文化积淀不足,与综合大学相比,人文环境与专业精神相对较弱。目前,绝大多数高职学院主要精力仍处在抓硬件条件建设时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作用的认识与理解不深,各方面的投入均显不足,导致部分院校人才培养规格中,毕业生专业与人文素养偏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减弱,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初衷。
高职教育中专业与人文教育内涵的强化要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基础和载体,即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基础,构建崇尚专业精神、注重人文关怀的环境,同时辅之以相应的课程模块。这种模式的建立对我国高职教育来说,是可行而现实的选择。在人才培养的实践中,应该对传统的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实施改革,对传统的公共基础课、基础课和课三大课程模块进行了整合,新增加专业与人文素质拓展课程、专业证书培训课程、就业方向课程三个课程模块。
高职校园文化定位当然要有大学品位,但同时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也不能脱离高职培养目标,要注意体现高职特色,避免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脱节、学术气氛与实践氛围缺失,更不能把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层次上。
此外,我们还应该兼顾专业技能与专业人文素养的平衡发展。高职教育的教学应使学生获得相应专业领域的综合专业能力。这里所说的能力不仅指操作技能,也不同于心理学上的能力概念,而是指操作技能和其他为完成专业任务、胜任岗位资格所需要的相关素质。另外,作为学校教育,又不同于专业培训,应该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适应未来发展的能力。
2006年教育部的《关于全面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应该是我们进行专业能力需求分析、确定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指针之一。我们对“以就业为导向”要有正确的理解,不能只片面强调课程的实用性和“功利性”,在进行专业能力需求分析、确定课程教学目标时,既要注重专业技能的培训,又要兼顾人文素质和专业素养的养成。
这里特别应指出的是,目前一些技能课教师有一种误解,认为人文素养的培养是公共课的任务,与自己的课关联不大。事实上,专业能力作为一种综合能力,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是密不可分的,专业技能的训练与人文素质的养成同步进行才能相辅相成。而且两者完全可以有机融合在专业能力项目训练之中,通过专业能力项目训练,既培养专业技能,又养成专业道德、诚信敬业等人文素质。当然,课程教学兼顾专业技能培养和专业人文素质养成,必须针对高等专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必须切合课程内容实际,必须融入专业能力训练项目的目的、步骤和训练方式之中。
参考文献
[1]侯云洁,欧阳俊虎.人文素养是艺术类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J].民族艺术研究,2011(1).
[2]赵明仁.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教育分离与整合的历史过程及其必然性[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5).
[3]张平.强化师范性,提高音乐教育的人文素养——关于师范院校音乐教育状况的调查报告[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