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白方礼谈道德评价标准

2012-04-29 00:44徐新博
科教导刊 2012年13期
关键词:白方道德行为康德

徐新博

摘要道德行为的评价与道德动机,责任与义务感、道德自律、爱有着密切的关系。道德评价标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白方礼道德动机责任与义务道德自律

白方礼老人于2009年当选百位感动中国人物,今年获2011年感动中国特别奖。2005年9月23日早晨,93岁的白方礼老人静静地走了。白方礼,这位平凡的老人,在生命的最后19年,在74岁以后的生命中,靠着一脚一脚地蹬三轮,省吃俭用,顶风冒雨奔波在街头,用蹬三轮车积攒的近35万元,资助了近300名贫困学生,而他个人生活几近乞丐,私有财产账单上是一个零。他常常对人叨念“国家要发展,知识为先”,“帮助别人,就是我的快乐” 。白方礼老人倾尽所能地把他的光和热洒向了众多需要帮助的学生身上。一个老人,19年无私奉献,用最俭朴甚至是落魄的衣食住行换来了众多学子一生的希望。

什么才是真正的道德?评价道德的标准是什么?对于什么是道德,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杆秤,在做出某种道德行为或是评价他人某种道德行为的时候都会有自己的准则。

康德的道德哲学给予我们一个反思这些重大问题的有益视角。康德认为道德行为是出于责任和义务感的行为。

康德道德的基础是善良意志,即绝对的善。任何道德行为都是以善良意志为根据,不考虑道德行为的结果。因为善良意志本身就是好的,“即使这一意志完全没有力量实现它的目的,即使它付出了最大努力却仍然一事无成……他也仍然像一颗珠宝一样因其自身的缘故而熠熠发亮,就像那些本身就拥有完整价值的事物一样。”他认为道德行为的动机是出于责任和义务感。

康德认为,人做出某种行为的动机如果不是出于义务而是为了自我的私利,那么这种行为就不具有道德价值。就是说在评价一个道德行为时,我们要评价产生这一道德行为的动机,而不是这一行为的后果。举个例子来说,比如买卖之间的诚实交易。有个顾客去一家店里买东西,由于买东西的人并不知道物品的真实价格,于是卖家打算向他索要高于一般价格的钱,但是,后来卖家意识到,这样做的话,可能会使其他顾客认为他家的东西价格偏贵,而不去买他的东西,反而会造成更大的损失,所以卖家最后决定不多要顾客的钱了,按照正常的价格收费了。在这件事情当中,卖家做了正确的事情,但是却是出于自我的私利,丝毫没有考虑过顾客的利益。

康德的道德强调道德自律。自律,就是人的自我主宰、自我抉择、自我承当,就是我们每个人在做事的时候都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不需要外在力量来约束或控制我们,而以往我们接受的道德教育基本都是他律的,即道德行为是从道德以外的原则中引申出来的。它们可以是一些强制的命令,如社会的法律、风俗习惯、上帝的意志等等。

白方礼老人曾对南开大学的老师说,“我这样一大把年岁的人,又不识字,没啥能耐可以为国家做贡献了,可我捐助的大学生就不一样了,他们有文化,懂科学,说不定以后出几个人才,那对国家贡献多大!”他把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联系到了一起,宁愿自己过着每天一个馒头、一碗白水的简单生活,也要尽自己的匹夫之责,去帮助那些困难学生。他的行为更多的是源自内心对国家对他人的义务及责任感。他的这种无私、博爱才是真正的道德。

可是,作为理性主义伦理学重要代表的康德关注道德行为的动机是责任和义务,却不重视道德行为的动机也可以是道德行为给人带来的幸福,即道德行为的功用和愉悦。他忽视了幸福在道德中的作用,认为人们的各种期望和欲望不能作为道德的基础,只能运用他说的“纯粹理性批判”达到道德的最高原则。强调了道德的客观普遍性,忽视了道德的主观普遍性,即人们内心愉悦的共通感。

例如,某个人为别人垫钱买彩票,结果中得一注头奖,而那个委托人又对此一无所知;并且这位受托人自己经济也不宽裕。他想只要占有这笔财产就可以使家庭享受幸福,可一旦这么做那自己就是不诚实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是否允许受托人把这笔财产占为己有?毫无疑问,康德的回答将是:不行。理由是因为不这样是违反义务的,他也无需再找理由。这位受托人遵守了诚实为上的道德规则,保持了内心的幸福。如果它占有了这笔财产,就违背了诚实原则,心中会对自己产生谴责,使内心不安。所以,在此案例中不是义务,而是内心的愉悦,才是他做出道德行为的动机。

由此看来,心安也能激起人的道德行为。孔子的心安则理得,孟子的四心——恻隐之心,是非之心,好恶之心和羞耻之心也都是强调人的心安,即人内心的愉悦。只有爱,才能使人变得宽容无私,才能使人内心愉悦,并自觉的按道德规则来立身行事,所以爱才是道德的最高原则。白方礼老人的事迹也体现出了爱。他的爱一种大爱。他不但爱自己的子女,他爱所有的人,爱所有的学生,这种爱是一种博爱。白方礼老人是一个具有真正高尚道德的人。

康德定义人的道德行为时依靠理性因素而排除了感情因素,但人们在做出某些道德行为时,不仅是出于某种行为的动机,而且也掺杂着人们情感的爱好、同情等因素以及对行为效果的考虑。因此,道德行为应该是客观普遍性和主观普遍性的结合,即义务和幸福的结合,这对现代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

由于社会转型,我国在道德建设方面出现道德失范现象,而道德失范就牵扯着道德评价标准的问题,现代社会日趋个体化和多元化,人们对道德评价的标准也趋向于多元化,以至于对道德行为规范不能达成一个共识,进而影响了我国现代化道德建设。《感动中国》作为中央电视台倾力打造的一个品牌栏目,已经开播多年,它向全国观众推出了许多人物,每个人物身上都有一种让观众感到心灵震撼的精神力量。这也旨在无形中从道德评价标准所需要的道德动机、道德责任义务、道德自律、爱等方面着手形成道德规范的共识。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要有纯正的动机,而现代人们普遍把片面追求利益作为自己的行事动机。所以要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如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有了良好的道德信念做基础,才会有纯正的道德动机。

其次,既要明确自身的责任及义务,也要有爱人之心。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基础》中指出了四种责任:保存自己的生命,信守对别人的诺言,发展自己和帮助他人。只有有了责任和义务,有了爱,人们才会善待别人,关心别人,才不会做出违反道德规范以及伤害到别人的不道德行为。

最后,实现道德自律。道德的实现不能仅仅依靠诸如强制性的法律手段等外在力量,只有出于个体本身的责任、义务的动机,才能维持长久的道德行为。传统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的过程仅仅看作是对学生施加外部道德影响的过程,忽视了学生作为道德个体的主体地位,进行的是他律的道德教育。真正的道德行为只能是发自内心的、自觉自愿的行为,外在强制下的行为并不能看作是道德的行为。我国古代德育思想强调“慎独”,即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之事。可见,自律才是道德的最高境界。

猜你喜欢
白方道德行为康德
我不懂教育,但懂爱
“最美老人”白方礼
纯接受性的被给予?——康德论自我刺激、内感觉和注意
艺术百家
康德是相容论者吗?
对康德空间观的误解及诘难的澄清与辩护
自拟扶正升白方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疗效观察
远和近
论《三字经》与儿童道德行为的培养
论黑格尔的道德行为归责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