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东尧
摘要: 中小学校是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宣传和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中小学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和谐的校园文化对于青少年学生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历史教育的过程是一个精神陶冶与精神培育的过程,而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反映出来的精神、观念正是其核心,因此,历史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作用重大。初中教师应根据本学科特点,结合教学实际,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对校园文化建设能起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育人功能校园文化建设
良好的校园文化是新时代的迫切要求。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校园文化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由于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地方,因而校园文化一般取其精神文化之含义。校园的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它通过校园环境、学校的规章制度、师生的日常言行举止、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体现出来。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而历史学科是一门以探索过去人类社会的现象和规律为内容的学科,历史教育的本质就在于它是以人类文化的丰厚营养来促使人(学生)的智能、情感与人格不断得到发展、完善和升华,以促进人的生命整体不断获得发展为根本追求的学科教育。历史教育的过程是一个精神陶冶与精神培育的过程,而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反映出来的精神、观念正是其核心,因此,历史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作用重大。初中教师应根据本学科特点,结合教学实际,在课堂教学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
一、树立课程目标意识,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有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就有什么样的课堂教学,在教学中必须首先树立课程目标意识。《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规定,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形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可见,在新课程初中历史教学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是统一的,同时,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成为历史课程教学的血肉和历史教学过程的灵魂。
二、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体现历史教学的育人功能。
各学科标准中都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列入课程改革目标,要求教师关注它,在初中历史课堂中怎样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呢?最重要的是教育者用自己健康的情感、人生态度与价值观影响学习主体,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大量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是教师们对学生进行育人教育的生动素材。
1.历史教学有助于树立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弘扬民族精神,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挺身而出,不惜以身报国的仁人志士比比皆是,如屈原自沉汨罗江,谭嗣同“有心杀贼,无力回天”,还有精忠报国的岳飞,发出肺腑之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以及无数为新中国诞生而捐躯的共产党人,他们都充分体现了雄浑精深的民族之魂和爱国主义情感。另外,新中国成立之初,不少海外学子纷纷回国,比如钱学森,面对美国的威逼利诱,毫不心动,决然回到祖国,充分表达了中华民族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报效祖国的信念。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就应该加强这方面素材的应用,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自觉地把个人的命运同国家同民族的命运自觉相连,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紧紧相连,进而迸发出强烈的民族责任感。
2.历史教学能指导和影响青少年学生的价值取向,使他们明确是非真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历史学科是偏重于精神方面功能的一门学科,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的信仰、观念、精神、智慧和思维能力上,让他们学会做人,怎样做人,即怎样才能做有信仰、有理想、有抱负、有精神、有道德、有纪律、有修养、有合作意识的人。历史上的一些著名人物的为人立世,也是一些青少年学生仿效的榜样,所以历史教学对他们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比如“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霍去病,“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孙中山,“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读书”的周恩来,都是青少年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仿效的榜样。又比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司马迁,或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或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都是影响青少年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取向的重要参考。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这方面的引导,将有利于学生领悟人生的真谛。
3.历史教学有利于对学生进行道德纪律的思想教育。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以礼仪闻名于世,“知书识礼”“尊师爱友”是传统的美德,这类事例在历史上不胜枚举。“知书识礼”如“虚席以待”、“三顾茅庐”,“尊师爱友”如“程门立雪”,等等。这些丰富的历史素材,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在课堂上娓娓道来,是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品德的熏陶。
4.历史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现实意识,提高责任感和使命感。
历史是过去,不可能重演和实验,但历史和现实密不可分。现实是历史的延续,是正在谱写着的历史,了解昨天,有助于认识今天,把握明天。如在学习经济中心南移的原因中,除战争因素外,还有由于人类过度开发,破坏森林而导致环境恶化的人为因素。以史为鉴,联系当今西部大开发的实际,在发展经济时环保必须先行,各级政府实施某个项目必须考虑可持续性发展战略问题。历史教学同时要结合国内外许多热点问题进行,如“三农”问题、医保问题、教育公平问题、台湾问题、以巴问题、美国干涉他国的人权问题等。论从史出,有助于培养学生认识历史、观察社会的能力,从而把握历史前进方向,更好地为现实服务。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强调与现实生活密切结合,在课堂中加强其育人功能,能更好地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教育内涵,促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也能为我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