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刘德海与《每日必弹》

2012-04-29 20:11陈祥
科教导刊 2012年14期
关键词:刘德海轮指练习曲

陈祥

摘要琵琶学者不可一日不练功,“以曲代功”也是难以适应新的潮流,因此我们不可以忽视基本功的训练。本文通过对于刘德海老师《每日必弹》的研究,提出了几点琵琶学习上的个人认识。

关键词琵琶基本功练习

西方的声乐、器乐艺术发展到后期,其特点是注重机理,换句话说就是注重基本功的训练,而基本功主要是以练习曲为训练方法。这是一个必要的环节,通过艰苦持久的基本功训练全面熟练掌握演奏技巧对于提高乐曲的驾驭能力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其实基本功的训练不仅在音乐领域得到重视,在舞蹈艺术上对身体力量、柔韧性、协调性、控制力的训练;京剧演员对舞台上的一招一式,唱、念、做、打的训练;书法艺术与中国画中对用笔技巧,提、按、顿、挫、轻、重、缓、急等的训练都是对基本功的要求;而中国民族乐器教学在此方面则相对滞后,通常走“以曲代功”或“乐曲片段”的训练老路。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才有大量优秀的练习曲集、论文及专著出版,而在琵琶表演领域中,刘德海老师的练习曲集《每日必弹》就是里程碑式的著作之一。

刘德海老师创作这样一部著作与其特殊的经历是分不开的。刘德海老师现任中国音乐学院教授。1970年担任中央乐团独奏演员,曾多次参加国内外音乐会演出。60年代初起,刘德海老师先后访问了欧洲、亚洲、非洲、美洲共三十多个国家,并在那里进行了大量演出。1979年开始,他与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及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团合作,演出了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等乐曲,并且灌制了唱片。1981年以来,刘德海老师还与柏林交响乐团、德意志广播交响乐团、新加坡交响乐团合作演出,他的高超的技艺、独特的演奏风格,吸引和征服了国内外广大观众。

刘德海老师的艺术思想在艺术实践中不断形成和发展,他从民族性、世界性上面把人的精神追求、艺术道路的选择成功地结合起来。经过三十多年的艺术实践,兼收并蓄,大大发展了琵琶的演奏技艺,形成了新颖独特、热情奔放的演奏风格。他的演奏不仅严谨、完整,而且技巧纯熟、音色浑厚,擅长表现多种风格的乐曲,《十面埋伏》、《汉宫秋月》、《夕阳箫鼓》、《平沙落雁》等均为他的传统保留曲目。目前还创作了人生篇:《天鹅》、《秦俑》、《老童》、《春蚕》;田园篇:《金色的梦》、《一指禅》、《天池》、《故乡行》;宗教篇:《白马驮经》、《喜庆罗汉》、《滴水观音》等新曲,无论在内容和技巧方面都标志着琵琶艺术一个新的发展。

大家知道西方的主要乐器如钢琴、小提琴都有系列且成熟的练习曲体系。如钢琴的车尔尼练习曲,599、849、299、740等等都具有针对每个阶段练习者的练习曲集。而琵琶的学习却相当程度的依赖“以曲带功”,偶尔也有辅助练习,这些都使得琵琶的技术训练显得不规范和缺乏章法。对此,刘德海老师在 “大视角”一栏中回答“为什么琵琶难出神童”时指出:“琵琶教学落后,缺乏教材的系统性,相当数量的十几岁的小乐手常常处于没完没了的方法调整状态。基础教育的成型期十分漫长,落后于钢琴,提琴”。而在1980年“上海之春”琵琶比赛的学术报告会上,他更是语重心长地说道:“琵琶首先要练好基本功,小时候要把童子功把握好、坚持住,才是保持艺术青春常在的法宝。只有在年轻时练好基本功,才能在而立之年达到炉火纯青,从而使自己的艺术道路走得更长远。”也许正是基于以上的担忧,为普及与提高琵琶演奏艺术,培训大量艺术人才,刘德海老师将其平时所创作的练习曲和少量乐曲,汇编成册便成了备受大家喜爱和经常使用的练习曲集《每日必弹》。

该书于2008年12月进行了再版。新版的《每日必谈》练习曲是在2000年旧版的基础上收录了近几年编创的几首新作品,同时增添了刘老师的《琵琶新思维99话题》,每次再版都注入新鲜血液,增添新的内容。《每日必谈》不仅内容丰富,而且集知识性、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于一身,同时极具学术研究价值。

书的前言部分刘德海老师就提到要充分注意和发挥琵琶的三大特色——右手的阴阳之美(弹挑)、曲线之美(轮指)和左手的虚实之美(推拉吟揉等指法)。因此在第一首练习曲中刘老师便以骨肉兼有的弹挑练习,舒缓平稳的轮指练习和初步的左右手配合训练作为琵琶的“开门三件事。”并以严谨明晰的理论指导循序渐进的安排在全部的练习曲之中,练习曲集的顺序大体是按照弹挑练习、轮指练习、左右手配合练习以及创编乐曲四大部分来安排的。

弹挑部分:弹:就是右手食指由里向外弹出触弦;挑:就是右手大拇指由外向里挑进触弦。同时从弹挑的基础上又发展出很多技法,如:滚、划、佛、扫、勾、抹、剔、扶、双弹、双挑等。因此,弹挑是琵琶演奏右手指法中最基础、最重要的指法,其他指法都是从弹挑衍变而来的。而在《每日必弹》中,首先是对空弦的弹挑练习——各种节拍节奏,充分而具体。其次是上了左手之后各个调式音阶的练习——这与西方器乐教学中音阶练习作为重要的基础练习的思维如出一辙。更让人钦佩的是,在最后一条音阶练习中,还安排了中国传统调式的五声模进练习。这说明,作者将练习曲和乐曲之间的调式音阶有机联系在一起,而不是把音阶练习看做是单纯的手指练习。再次,就是各种把位,过弦,换把、跳把的练习。这些都是乐曲中经常出现的技术难点。曲谱中安排的练习曲内容具体而详实。最后就是弹挑指法具体在音乐中的表现。这里着重强调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的音色要平衡,弹挑与其他指法转换要轻松自然。

轮指部分:轮指就是右手的每一个手指轮流触弦,使琵琶发出连绵不断的声音。轮指分为上出轮和下出轮两种演奏方法,经过历史的发展,现在我们一般采用下出轮,即:先用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依次向左弹出,然后大拇指向右挑进。而轮指轮出的声音要求均匀、统一。由于人的每个手指长短、粗细、力度均不相同,其中大拇指、食指独立性强,力量较大,中指、无名指、小指独立性弱,力量较小,轮指声音均匀、统一的要求很难达到,这也是困扰初学者的最大问题。所以它是琵琶演奏中很重要但又很非常难掌握的一种演奏技巧。在《每日必弹》中,轮指的编排顺序是:(1)手指点的练习;(2)线的练习;(3)点线相结合的练习三部分。由于琵琶的基本音色是“大珠小珠落玉盘”,因此轮指的分解练习显得非常重要,这有效的锻炼了手指的独立性,尤其是无名指和小拇指。并且半轮在点线结合的部分起到了桥梁作用。之后就是左右手的配合练习——与先前的弹挑练习不同,这里着重的是左右手平衡和表现左手虚实之美。所涉猎的左手指法很广——打、带、吟、揉、推、拉等非常全面。在具体的练习曲中还安排了各个调式的适应性的训练,对于完成作品显得非常重要。

最后部分是刘德海老师编创的乐曲。这些乐曲在难度上并不大,作者希望通过对作品的实际演奏发现自己在技术上的不足,并在今后的专项练习中克服自己的缺点。这些小品清新脱俗,易于上手,音乐旋律优美,也可以以重奏的形式演出。

总体上看,刘德海老师在曲谱的创编、排序上非常的考究,他表现出了一代琵琶大师严谨的学术态度。“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刘德海老师经常把自己比作是琵琶艺术之山的爬坡人,在年近七十之际仍孜孜不倦地在琵琶艺术道路上“上下求索。”这种对事业执着追求的精神值得我们后辈学习。

猜你喜欢
刘德海轮指练习曲
琵琶哲人刘德海与他的《哲学笔记断想》
论20世纪琵琶“轮指”技法的演变
“刘德海音乐艺术周”系列活动举办 83位演奏者奏响《十面埋伏》
手风琴演奏中练习曲的意义分析
琵琶演奏家刘德海逝世 他改编的《十面埋伏》余韵绕梁
对李斯特超技练习曲版本演变的思考
浅析琵琶演奏技法
绘事感言
琵琶轮指演奏技法在音乐作品中的作用
钢琴轮指技法在作品中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