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明杰
摘 要:雷击时产生的超强电流和电压很容易对通信设备造成严重的危害,使得社会经济和设备安全以及人员的生命受到危害。本文就对雷电的特征和形成进行分析,做好预防铁路通讯设备的安全工作,以确保铁路信号的安全通信与稳定运行。
关键词:铁路通信通讯设备雷电危害措施
中图分类号:TU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5(c)-0097-01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背景下,电子信息技术已经在各个领域内被逐步运用起来。在铁路通讯中,已经大量的将许多无线通讯系统设备运用起来。而在这些设备密集程度日益增高时,雷电对其设备安全的影响也在逐步的产生。在雷击时,雷电所产生的电磁脉很容易对这些设备产生损害,防碍了铁路通讯的正常运行。要做好通讯设施的防雷工作,就要切实抓住细节,从根本上解决困难,确保运输的安全运行。
1 雷电的形成与危害
在炎热的夏季,经常会出现雷电现象,它主要是由积雨云中云与云之间的放电现象而形成的。当带正电的云与带负电的云相遇时,会产生强大的电流,这些强大的电流将闪电通道内的空气急剧加热使之膨胀,并产生剧烈的声响,形成雷电。一般情况下,在闷热的天气里,因为地表不均的气温变化,使带有水蒸汽的空气上升到空中,在上升过程中,他们会形成带电荷的小水滴。这些在云层中带正电荷的水滴会上下移动形成摩擦,不断地产生正负电荷。当这些电荷一定程度上形成强大的电场时,就产生了我们所看到的放电现象。
当雷电产生时,会带上强大的电压袭击对电流敏感的区域。当一些电子设备遭到雷电袭击时,使设备中的金属导体产生感应电流,导致发热使设备受到严重损害,并产生重大事故。这些设备中,存储着大量的数据信息,在遭受危害后,会大量遗失,通讯也会遭到破坏。这不仅给社会经济带来损害,也很可能危害一些人的生命安全。
2 通信设备的防雷措施
随着我国铁路运输的不断发展,确保铁路通讯设备的安全,保障运输的正常运行,已经是铁路运输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全面考虑到雷击的众多因素,才能更好的做到雷电的预防,确保铁路的正常通信。
2.1 现有的防雷设备主要有避雷针、避雷线、避雷带、避雷器等,我们可以通过这些避雷装置进行雷电的预防措施
(1)避雷针:避雷针是最常见的一种避雷工具,它主要的作用是保护地面上的一些较小建筑物。避雷针是由镀锌的圆钢制成的,顶端呈圆锥形,可以有效地进行雷击的预防。
(2)避雷线:避雷线悬挂在被保护物体的上方与地线相接,也称做架空地线。避雷线相同于避雷针,同样是将雷电引向自身,在通过接地线导入大地,以此来达到防雷的作用。
(3)避雷带:避雷带同样是用于建筑物的防雷,它的材料也是由镀锌圆钢制成的,也可以用扁钢制成。
(4)避雷器:避雷器的种类很多,主要有管型避雷器和氧化锌避雷器。而氧化锌避雷器是现在最常用的一种避雷器,它的非线性伏安特性非常良好,波动感也比较平稳,不会出现间隙击穿和灭弧问题,并且电阻片的容量很大,还可以通过连用进行使用。
2.2 铁路通讯设施的外部防护
铁路部门要规范防护建设,确保电子设备的信息系统与接地系统的良好衔接。这样,雷电就可以通过低阻系统把强大的电流释放在大地中,避免建筑物、通讯设施以及人员受到危害。铁路的电子设备非常繁多,信号电缆线也很长,这就要使接线之间的屏蔽连接有效地实施起来,进行全面的设置,使通讯设备的防护更加有效。
2.3 室内电子设备的防护
在室内电子设备的防护中,电源系统的防护是首要任务。一般而言,雷电主要通过电源线路进行设备的侵害。所以,要在电源线路入口安置电压保护装置,防止电压的强大流入,达成对电路系统的保护。做好电源系统的保护措施以后,接下来就应该注意信号设备和计算机设备的保护。一般来说,在室内连接一层电压屏蔽网,并使之连接达到均衡,在信号方面,也要通过铜条在墙角的环绕相接做好计算机室、机械室和电源屏室的均压防护。在这些电位连接中,同时要确保与地线连接,以防出现差错。如果说,要切实做到雷电的防护工作,在机械室也要安装法拉第笼,这样,机械室外围在遭遇雷击时,法拉第笼产生的屏蔽干扰可以最大强度上减缓雷电对室内一些电子设备的危害,室内的电子设备最大程度上得到了保护,铁路信号的通讯和运输也就更加的可靠起来。
3结语
总之,做好雷电防护的重要工作,是确保铁路信号设备的正常通讯和运输主要内容。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电子设备的危害,也保护了铁路运输的正常化,与此同时,它还确保了社会经济的安全与发展,人们的生命也不会受到威胁。因此,在以后的铁路工作中,必定要高度重视这一内容,按照规定合法的建设电子信息系统,并且运用多种避雷工具,全面有效地做好雷电防护工作。使得铁路的信息系统和安全防护系统完善的建立起来,做好社会经济发展的保护工作。
参考文献
[1] 刘永亮,闫志恒.浅谈铁路站段信息化建设的防雷电保护技术[J].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环保,2005(2).
[2] 仁强.一般通信基站的防雷措施[J].通信电源技术,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