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本课程是“园本课程”的一部分,从属于园本课程,却又完全不同于“园本课程”,它在幼儿园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要真正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幼儿的持续发展,必定要立足班级,关注幼儿园班级活动,形成有效的班本课程体系。
一、渗透生态式班级管理理念,发挥多种因素作用
作为班主任的教师,她的行为理念会给幼儿一个生活、学习的价值取向的引导。在这样一个动态引导过程中,教师其实是时时处在教育活动中。这就需要教师具有生态式的理念作指导,才能发挥其作用。
1.教师的影响作用。教师对待幼儿的教育,不能仅停留在课堂上的讲述,说教,而是要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得以体现,教育孩子要做到的事情,教师生活中必须要做好,“生活即教育”、“教师即课程”,我们教师必须以这样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育行为,将教育生活化、持续化。
2.同伴的影响作用。班级孩子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个别孩子的教育,都是持续的过程,要在教师和班级集体的影响之下慢慢才能显示出教育的效果。例如:曾经在小班入园的孩子中发现有个女孩子个性很古怪,和班上的孩子不交流,也不参与游戏,教师请她游戏她都是哭。对待不适应这样教育环境的孩子,老师一时的道理讲解很难让她融入孩子群体中。于是教师观察她的言行,关注她的兴趣关注点和兴趣持续时间,提醒她参与集体活动可以做什么,却不要求她做得如何好,除了教师主动和她说话外,还引导孩子主动和她交流,始终在班级中给予情绪影响,经过一段时间她渐渐和孩子们能融入一体了。这其实是教师利用班集体的影响作用,使得她愿意参加活动,让同伴感染同伴,体验与同伴交往的快乐,从而使她改变了自己,适应了这样的集体环境。
3.环境影响的作用。教师对幼儿的态度影响是任何课程、教材,任何惩罚和奖赏都不能替代的教育力量。以家庭式管理来集聚孩子,从情感上责任上施与教育影响,往往易于被孩子接受。例如:有位年长的教师,在引导孩子的学习上很讲究方法。平时对孩子说话都是以老太婆自称,总是说自己老了,孩子有什么活动她知道了就行,平时说话、做事总是提醒孩子们要胜于她才行,在运动会的项目训练上,总是要求孩子胜过“老太婆”。孩子很“惧怕”这样的“老太婆”,有时显得很“无用”,有时却很难对付,她虽然年龄上与孩子有隔阂,但是她面对现实保持童心,以家庭长者身份与孩子相处,达到“时时为教而不教”的境界。
二、挖掘生活教育细节,释放学习天性
班本课程内容来源于本班的实际情况,来源于本班级幼儿的兴趣点,是本班幼儿实际发展状况,基于教师对班级幼儿的了解,它的进程始终围绕“兴趣、问题”展开,反映的是教师、幼儿之间真实的学习、生活的探索、模仿过程。班本课程的建构是在教师与幼儿的互动中、在教师之间理念的沟通中、教师不断地学习和尝试中进行的,无论是互动还是学习和尝试都是动态的,在动态中才能建立起班本课程的框架和理念。
例如:班上最调皮的孩子许浩在墙角落发现了西瓜虫,兴奋的孩子们都跑去看,也都试着找到虫子才心满意足,当时教师很想利用这样的机会进行认识寻找西瓜虫的教学活动,但是孩子们的注意力都在许浩那儿,于是引导幼儿注意许浩的言行,向他请教,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找老师商量,于是幼儿都围着许浩,许浩也就做起了老师解说着,老师在一旁暗示引导,围绕“西瓜虫”孩子们从寻找——观察——饲养,很多问题就在他们的交流中解决了。这节活动是在许浩的引导下,孩子们寻找、观察、饲养西瓜虫,没有任何的紧张和压力感,孩子在快乐中学习体验着,释放出了孩子那天然的、纯真的、幸福的状态。所谓“无为在型,有为在心”,充分展示自我的班本课程必定是最适合孩子的。
三、开放班本互动的空间,拓展课程资源
班级主题活动教师往往要根据孩子的兴趣收集一些相关的图片和资料设计相关的问题、开展相关的活动,其中有些问题幼儿往往是带着调查表,也就是带着问题在探索,家长也是在带有问题的过程中寻找着相关的答案,这样一来家长在参与过程中往往会提出更为可行的建议,使得班级的主题活动延伸到班本、家庭活动中。让家长参与其中,这样教师——家长,教师——幼儿,幼儿——家长,家长——家长之间就会产生多途径的交流。
如教师请家长(美发师)来班级讲解发型设计,幼儿对家长参与上课活动产生兴趣,会对发型感到好奇,会设计出各种各样的发型。由于家长多次参与活动,提供图片实物等,让幼儿在实践过程中感受到教师、幼儿、家长之间的关系的融洽。
普鲁塔克说过:“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个需要点燃的火炉。”教育就是要点燃儿童心灵的火种,仅有认知过程和理性活动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完满的精神生活,尊重幼儿个体生命的价值,才能真正促进理性生活的主体,唤起孩子的主体意识。幼儿教育只有让教育回归孩子生动活泼的日常生活,从班本课程的设置做起,营造良好的情景氛围,班级才会成为最吸引人的地方,才会绽放出教育活力。
(黄春燕,句容市华阳一幼,21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