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二语学习的迁移分析中介语特征

2012-04-29 18:33:29邓斐乐
科技创新导报 2012年15期
关键词:偏误二语母语

邓斐乐

摘 要: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英语学习迁移研究不仅有助于英语学习者学而且有助于英语教师改进教学中介语是二语习得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出现在第二外语学习过程中的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语言系统,具有系统性、渗透性、动态性和僵化性等特点,对目的语的学习有直接影响。中介语和语言迁移有着密切的联系。

关键词:中介语迁移学习迁移MASS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5(c)-0179-02

1 关于中介语理论

1.1 中介语概念

中介语,Inter language,也有人译为“过渡语”或“语际语”,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其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美国语言学家塞林格(Selinker)于1969年提出中介语假说(inter language)的概念。1972年在其著名论文《中介语》中提出的中介语假说,是试图探索第二语言习得者在习得过程中的语言系统和习得规律的假说,在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史上有重大意义。他认为,学习者在外语学习中所掌握的语言既不同于目的语又不同于母语,是母语与目的语的中间状态。中介语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二语习得研究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杨连瑞,2005)。

1.2 中介语和失误偏误

1967年,美国应用语言学家科德(Corder)首先将语言错误分成了失误和偏误两种类型。失误是不成系统的、偶发的和无规律的,是在情绪紧张、思维混乱、寒冷、交际中突然改变话题等特殊情况下偶然产生的口误或笔误。人们说自己母语时也会发生失误。偏误只有学习第二语言的人才会有的,是成系统的、多发的有规律的。

20世纪60年代末,科德(S.Pit Corder)提出了偏误分析理论,将注意力转向外语学习者语言产出的偏误分析。偏误分析基于认知心理语言学,主张将偏误成因分为语际影响与语内影响(Corder,1973)。偏误分析理论的提出对二语习得研究以及外语教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其贡献之一便是改变了外语教师对待学习者偏误的态度。在外语学习过程中,语言产出错误往往被认为是语言表达的障碍,应该彻底避免。然而,Corder(1981)认为偏误反映了学习者已经存在的语言知识系统,将这一系统进行提炼和总结将有利于语言学习过程的研究。因此,偏误分析不仅为心理语言学研究提供了方法,也对外语教学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2 二语习得过程中出现偏误的原因

关于偏误的来源,许多学者作了大量的研究。根据Brown(2001)的观点,学生的语言错误主要来源于四方面:语际迁移(interlingual transfer),语内迁移(intralingual transfer),学习环境(context of learning)和交际策略(communication strategies)语际迁移是指母语对目标语学习的影响。科德在中介语理论中提出,学生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出现偏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有:(1)语际迁移;(2)语内迁移;(3)文化迁移;(4)学习策略;(5)教学失误等。

2.1 语际迁移

在外语学习的初级阶段,由于外语体系比较陌生,加之自己的外语体系尚未形成,所以,借助母语是学习者唯一的选择。对中国学习者而言,学习日语比学习英语有很大的有利方面,因为日语的书写体系与汉语有很大的相似性,这就是汉语对日语学习的正迁移。在对母语分别为德语,西班牙语,汉语,阿拉伯语和意大利语的学习者在英语学习中受到的来自母语干扰所致的语言错误地分析表明,汉语对英语学习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最大(51%)(Ellis,1999,p302,Table 8.1)。

2.2 语内迁移

如果迁移发生在同一种言语之内,即学习者根据目的语规则作出错误的推理,便是语内迁移。在二语习得和外语学习的早期,语际迁移是学习者的主要错误来源,而当学习者逐渐加深对目的语的了解后,语内迁移就变得越来越明显了。语内迁移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过度概括和应用规则不全。

过度概括是指学习者为了达到交际目的,或因知识不全,或为了简化语言系统,错误地将自己学过的规则扩大化。学习者根据以往所学到的知识结构创造出该语言中根本不存在的结构变体。过度概括的使用与外语学习成正比,达到一定水平的外语学习者可以把已经学过的外语知识和规则作为可转移的参照。因此,有一定的外语学习经历和水平的大学生比初学者更容易犯过度概括的错误。

应用规则不全是指在生成某些句子时,往往需要应用多条规则或者需要在不同程度上应用一条规则,而学习者却不能全面了解和应用这些规则而导致错误。应用规则不全所导致的错误对中等程度的学习者来说比较普遍。

语内迁移指学习者在目标语内的知识迁移。研究发现,语言学习初期,学习者的语言错误以语际迁移为主。一旦学习者掌握了一定的语言知识,他们的语内迁移错误就会大量出现。语内负迁移的主要形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过度概括(overgeneralization)。学习者可以通过对几个具体的事例的观察而推出一个规律,然后把这个规律过渡地应用到其他类似的地方。例如,当学习者发现几个正规的动词过去时时,他们就有可能说出goed等不正确的形式。学习环境是指有老师指导的课堂环境或无老师指导的社会环境。在课堂环境中,老师不正确地解释,不恰当的教学方式有可能是学习者产生错误。同样,在社会环境中,学习者也可能由于文化等因素而习得有别于标准目的语的方言。

语际迁移在第二语言教学中起重要作用,影响语言迁移的因素可分为语际迁移,包括母语干扰、语言标记性、核心性、语言距离、文化和习惯影响以及思维方式差异;多语际迁移及语内迁移,同时还受到其他非语言因素的影响。

母语迁移是外语学习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它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促进外语学习,负迁移则妨碍外语的顺利习得。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应不断研究迁移的规律,并提出克服母语干扰的相应对策。

成年学生在学习二语的过程中,他们会依赖于头脑中固有的知识对目的语的语言现象和语法现象进行推测、判断和认同。当目的语与母语的心理文化距离相距甚远时,会产生来自母语的负向迁移,表现为母语习惯的迁移、文化习惯的迁移、语义概念的取向迁移和思维方式的迁移等。分析学生第二语言学习中的语际错误因素,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目的语。

2.3 文化迁移

二语学习者在使用目标语时套用了本族语的文化习惯,使得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了文化迁移(culture transfer)现象。这包括表层文化迁移(surface-structure transfer)和深层文化迁移(deep-structure transfer)(戴炜栋、张红玲,2000)。这是由母语结构及内涵造成了对目标语使用的影响。而深层迁移由多重因素决定,包括母语国家和目标语国家的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习俗及价值观。

表层文化迁移是由母语和目标语不同的语码结构和内涵引起的。这有很多的实例,一位中国学生在向美国人问路的时候说:“Sorry,can you tell me...?”他错把汉语的“对不起”译成了“sorry”而不是打扰别人时的“Excuse me.”,这里他忽略了语码使用的场合和环境。同样地,很多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表达某个人年龄小的时候用“small”而不是“young”。这种错误是明显的,可以被学生意识到,可以通过加强对学生交际话语的练习加以改正。

中国人和英美国家的人有着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当中国人向对方问候的时候,他们总是使用这样的句子:“Where are you going?”“What are you doing?”但这样的问句在跨文化交际中是十分不恰当的。因为对于英美国家的人来说,这些问题是关于他们个人的事情,在交际性的会谈中是比较禁忌的问话。中国人的问候对于英美国家的人来说是对他们的冒犯。同样的,另外一种问候“Have you eaten?”是一种让英美国家的人很困惑的话语,因为这听起来更像是一种问句而不是问候。

在表达赞扬的内容、方式和对赞扬的回应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差异巨大,中国传统的对赞扬的回应常常会引起在汉英跨文化交际中的失败。英美国家的人们通常会习惯性地接受对方的称赞,并常常表达认同。而中国传统的“哪里哪里”对英语国家的人来说不是谦虚而是否定,从而使对方感到尴尬。

汉语的含蓄与英语的直率也常常引起交际失败。例如,中国人在表达拒绝的时候会非常含蓄地说“OK.I will consider it.”对于英语文化背景的人来说,这是表达接受了对方的要求,会考虑一下这个问题而不是拒绝。

2.4 学习策略

在二语习得过程中,作为中国的学生一般而言缺乏很好的语言环境,学生对于二语的中结构、意义、功能、情景、文化等都无法完全做到融会贯通。

2.5 教学失误

每位英语教师都力求使自己的课高效、成功,但有时会事与愿违。当然不应对学生失去信心,也不应对自己的教学能力感到失望,而需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自己未意识到的失误。教学中的失误时常会发生,例如课堂上讲得太多为了打破课堂上可怕的沉默,我总是张口就说,没意识到大部分时间是我在说,我以为听我说英语会对学生有益。实际上教师说得越多,学生说的机会越少,思考的机会也少。学生需要时间思考:准备说些什么,怎么说。应给予他们适当的时间,不要试图把课堂上的每一点间隙都用上,理智地对待课堂上可能的沉默。

急切的代替学生完成答案,没有给予学生充分思考和组织的时间,二语的习得过程要求学生在中文语境下用英文来思考,这对于很对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所以不必着急帮助学生完成答案。

对教学材料处理过于简单课堂上学生感到枯燥一般是由于材料太难或太易引起的。太难而无法认识,学生也就无法完成;过于简单,不具有挑战性学生又不感兴趣。教师对学生能做什么的预测有限,从而把学生圈定在可预知的、固定程式的、安全稳妥的层面上。尽可能使活动的内容有挑战性,学生能做到的远超过你所料想的。

一般的课堂教学采用的是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达到的目的是让学生会读。是一种传统的把语言作为知识教学的方法。有时在教学中我们注意了创设情景,师生互动,但落脚点仍然是让学生会读单词。给人的感觉是穿新鞋,走老路。实际教学和教师的设计往往是有差距的。由于教师的急于求成,使教学中很多精彩的设计没有收到理想的效果是常有的事。

3 二语习得过程中的学习迁移

3.1 二语的学习迁移

研究发现,物理的和社会的场景也是整个学习中重要的、有意义的组成部分,不同的场景或情境,其学习与迁移可能不同。因此,真实的英语学习情境,如外语角等,有助于将学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迁移到实际情境中去。其次,强调迁移的主动性与通达性。通达体现了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意味着学习者可在迁移机会出现时,顺利地提取有关的经验或可利用的资源。有效的学习者有强烈的内部动机来调节自己的语言学习活动,如主动识别先前的语言学习与目前任务的相关性;识别恰当的语言使用和语言迁移情境;主动提取可利用的资源等,这些都是语言迁移产生的必要条件。

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广泛地存在于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中。任何一种学习都要受到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技能、态度等的影响,只要有学习,就有迁移。迁移是学习的继续和巩固,又是提高和深化学习的条件,学习与迁移不可分割。

迁移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人们常说的“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一通百通”等都可以用迁移的道理来解释。例如,掌握英文的人学起法文来就比较容易;会骑自行车的人就容易学会骑摩托车;学过加法再学乘法就比较容易。此外,也可以看到一些与此相反的现象,如,学汉语拼音对有些英语字母语音的学习常常发生干扰;不良的工作习惯可以从一个情境迁移到另一个情境等,类似这样一些现象,心理学上都称之为迁移。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即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和解决新问题所产生的一种影响;或者说是将学得的经验有变化地运用于另一情境。

3.2 学习迁移的应用

仅有教学无法产生学生的学习迁移,为了帮助学生运用他们所学,我们必须鼓励学生在教室内和教室以外的情境都能进行学习迁移,若仅只是因为学生学了些东西,并且能够进行测验,这并不表示在教室以外的情境他们也同样可以运用这些东西。如果我们目睹了自己的教学成果,就会主动鼓励学生进行学习迁移。

3.3 MASS模式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MASS原则来促成学习的迁移。M动机(Motivation);A理解(Awareness);S技巧(Skill);S支持(Support)。鼓励学生学习,并且运用他们的所学到现实中,在教学前、教学中与教学结束后,都要激发学生运用MASS模式来完成二语学习的迁移,使用技巧与概念以达到真是世界所需的目的。以远技能训练为核心,加大交际文化知识的教学力度,完成从教室到现实的学习迁移,加强语篇训练,增强教学材料和训练的真实性。

参考文献

[1] Corder,S.P Introducing Applied Linguistics[M].Harmondsworth,Middlesex:PenguInEducati0n,1975.

[2] Corder,S P Error Analysis and Interlanguage[M].Oxford:OxfordUniversity Press,1981.

[3] 赖恒静.认知理论指导下的语言迁移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2004,4.

[4] 蒋祖康.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5] 戴炜栋,王栋.语言迁移研究:问题与思考[J].外国语,2002,(6).

[6] 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7] 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偏误二语母语
母语
草原歌声(2020年3期)2021-01-18 06:52:02
“一……就……”句式偏误研究
母语
草原歌声(2017年3期)2017-04-23 05:13:47
新HSK六级缩写常见偏误及对策
《教学二语习得简介》述评
Ferris与Truscott二语写作语法纠错之争
国内二语写作书面纠正性反馈研究述评
二语习得中母语正迁移的作用分析
我有祖国,我有母语
母语写作的宿命——《圣天门口》未完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