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环境对本科课堂教学负面影响及对策之新探索

2012-04-29 00:44陈荣美
科教导刊 2012年14期
关键词:开放性口语媒介

陈荣美

摘要本科学生学习兴趣减弱、学习主动性不足是近年高校的突出问题。本文试从媒介环境学入手对问题的成因进行新探索,并提出改变课堂传播方式的办法予以解决。即应突出口语媒介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位置及建构开放性的课堂知识阐释体系。

关键词媒介环境学课堂教学口语媒介开放性阐释

近年来,大学本科课堂教学学生学习兴趣减弱、学生学习主动性及参与性不足等问题,表现得颇为突出。中国青年报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新浪网,对2915人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84.7%的受访者坦言当前大学生逃课现象严重,其中58.8%的人直言逃课是因为“很多课程枯燥无味”。①问题为何如此突出?高等教育者该如何面对?此前的研究者对该问题做过不少探索,本文则从媒介环境学这一新视角,试图对本科课堂学习主动性及兴趣减弱的成因做出新探索。

媒介环境学主要研究传播媒介如何影响人的感知、感情、认知和价值。媒介环境学认为人生活在两种不同的环境里,一是自然环境,二是媒介环境。用“环境”一词来命名学派,意在强调媒介像空气般的存在于人类世界。正如媒介环境学派的重要人物麦克卢汉所说: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对媒介的环境浑然不觉,因为我们把它们看成是理所当然的既定事实。他曾暗喻:鱼到了岸上才知道有水的存在。即人们有幸享受技术创造的环境,对环境却浑然不觉,直到出了问题比如污染才有所醒悟。②此外,在媒介环境学研究者眼里,所谓媒介就是类似于培养基的一种物质,能够使培养的微生物生长的一种物质。③也就是说,媒介环境学者认为传统传播者通常所谓的中性信息设备(如报纸、广播、电视、电影、电脑等)不仅仅只是设备和技术而已,这些设备和技术的存在及使用会使我们的感官形貌发生变化,这样的变化又会改变我们接受感觉资料的方式,而我们正是用这些资料来理解和建构周围的世界。

那么,如果将存在于大学生课堂学习背后的、人们浑然不觉的媒介环境,从其存在的背景中骤然呈现出来,迫使他们成为思考的前景,④媒介环境变化与现今大学课堂学生逃课率高、学习兴趣及学习主动性不强的现象之间又有何关联呢?

首先,互联网的兴起,给社会带来的最大变化是人们获取知识信息具有易得性,这便是当下的媒介环境之现实状况。媒介环境的这一巨大变化对课堂教育的潜在影响则在于:知识获取途径的多样化使原本以知识教育为主的课堂教学的权威感和神圣感均部分被消解。在此种情形下,如果课堂教学固守知识灌输为主的思维惯性,课堂教学吸引力大打折扣则是题中应有之义。因此,如果不把课堂教学放在媒介环境变迁的大视角下审视,从实际出发,便不会彻底改变课堂教学者成为知识灌输者的固有角色。不过,新的问题随之出现,如果课堂教学者不是知识灌输者,那么,他到底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呢?或者说教学者应该建构一个怎样的课堂才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是本文要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其次,媒介不仅仅只是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使之易得。媒介环境学认为:那些长期以来仅被我们视作为工具的媒介其实潜在地影响人的感知、感情、认知和价值;传播媒介不是中性的、透明的和无价值标准的渠道(只管把数据或信息从一个地方传送到另一个地方);实际上,媒介独特的物质结构和符号形式发挥着规定性的作用,塑造着什么信息被编码和传输、如何被编码和传输,又如何被解码。⑤其实,媒介环境学派所探讨的这种媒介效应,柏拉图早在《斐德罗篇》中便已涉及。柏拉图叙述特乌斯神的一个故事,特乌斯把自己的发明之一文字送给了埃及王塔姆斯,声称文字有助于记忆和智慧,塔姆斯答道:“文字是你的孩子,由于你喜欢它,你的断言就刚好和它真正的效果相反。如果人们学习它,它就会把遗忘植入他们的灵魂;他们的灵魂停止记忆,因为他们依赖写下的东西,不再把外在的东西召唤到心灵深处去记忆,而是凭借外在的记号去记忆。你发明的文字不是用来记忆的秘诀,而是辅助记忆的手段。你给弟子们提供的不是真正的智慧,只是智慧的伪装;你告诉他们许多东西,却不给他们传授智慧;他们似乎知道许多东西,但大多数情况下他们什么也不知道……”⑥很显然塔姆斯反对文字,理由是:文字削弱我们的记忆力,而且会改变教育的惯例,文字迫使学生追随别人的论点,而不是参与争论。如果从进化论的角度看塔姆斯的观点,显然会认为塔姆斯不可理喻。但是,仔细考究塔姆斯的看法,其实颇有些道理。结合课堂教学反思:为什么课堂教学会自然采用知识灌输的模式?为什么在大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更多的是去追随知识,而不是去参与讨论并进而参与知识生产?除了社会、心理等其他原因外,上述问题存在背后应该有媒介对人类感知系统的潜意识塑造作用。在知识易得、记录手段多样的前提下,学生的学习惰性上升、个体参与性下降,当下课堂教学呈现的这些问题,与塔姆斯所说的文字削弱记忆力、文字迫使学生追随别人论点从实质而言是类似的,它们都是媒介变迁给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

那么,究竟如何破解媒介环境背景下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呢?

其一,在强调课堂多种媒介手段使用的同时,应强调口语的主体性地位。现代媒介技术的发展使媒介技术充分用于课堂教学,特别是电子媒介和数字媒介,这些媒介的运用对于提升课程内容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有很突出的作用,并进而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但对新媒介手段的运用不能弱化口语教学这一古老的方式,而应充分发挥口语媒介的优势作用,突出口语的教学主体性地位。当下许多课堂教学,口语媒介在课堂讲授的过程中虽得到了大量使用,但口语的重要优势——即时互动性却没有被充分发挥。以知识灌输为主的课堂讲授中,教师与其说是运用口语媒介,不如说是运用“小广播”媒介。其实,从传播角度而言,生动如电子媒介,其形成的传播态势对接收者而言也是被动式的。为什么印刷术等媒介技术产生后都不能取代传统口语在教学中的作用,除了传统因素的影响,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在所有的媒介中,互动性最强的恰恰最古老的口语媒介。口语的文化传统给人的意识就是:你可以盘问一个人,但正如塔姆斯所说,你却不可以盘问一个文本。在口语的不停激发和盘问中,学生学习的深度参与性才有可能会产生。如近年来提得比较多的“建构式教育理念”,该理念就充分提倡和践行口语交流在教学中的作用。该理念认为知识是个体与他人经由会话和协作并达成一致的意义建构,其中口语互动成为该理念执行的关键点,“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构建”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情境是意义建构的基本条件,师生、生生之间的协作与对话是意义建构的核心环节,意义建构则是学习的目的。⑦

其二,建构开放性的课堂知识阐释体系。如前述,新媒介环境中使课堂所承载的传统知识教育功能已部分被新媒介所代替。面对此种变化,教师该如何面对?如何使大学课堂成为一个弱替代性的知识讲坛?致力于建构一个开放性的课堂知识阐释体系是有效选择。所谓的开放性,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讲授内容的开放性,课堂所涉及的知识系统具开放性。课堂教学内容不应只涉及确定的知识,还要呈现出理论体系中未解决的问题、旧理论面对新变化的新问题等,同时,对这些知识及问题的传播应有教师个人的阐释视角和看法。第二,讲授方式的开放性。现在大学课堂中的教师不应只是讲授者,更是课堂的主持者。教师应善于运用多种方式吸引学生加入课堂开放性知识体系的建构。如美国新生研讨课。教师课前给学生布置相关的阅读书目和问题,学生在课后做大量的阅读和调研,教师上课很少“满堂灌”,而是强调学生的自主提问与讨论。对于指定的阅读内容,老师上课不必照本宣科,而是由学生首先根据阅读所得,自主提问,同学研讨,最后才是老师提出自己的看法。除此之外,有些课程还要求学生做公开陈述,利用幻灯、录像、电脑等设备,向所有老师和同学介绍被指定研读的论文或专著,并接受大家的质疑问难。这种开放性的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其最大的魅力在于在学生提问、质疑、解答的过程中,学生即参与了知识的阐释过程,所谓的阐释不仅有教师的阐释,还有学生的主体阐释,或者是在师生、生生互动交流碰撞中产生的新阐释。这种开放性的教学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就像怀特海所说的:“大学之所以存在不在于其传授给学生知识,也不在于其提供给教师研究机会,而在于其在富于想象的探讨学问中把年轻人和老一辈人联合起来,由积极的想象所产生的激动气氛转化为知识。”

猜你喜欢
开放性口语媒介
例析三类开放性问题的解法
初中英语开放性探究式阅读教学策略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酒中的口语诗
书,最优雅的媒介
提高口语Level 让你语出惊人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口语对对碰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寻求开放性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