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俊
摘要: 历史学科是一门内容涵盖广,时空跨度大的人文学科。历史教材中某些内容较抽象,年代久远,地域空间概念强,学生感到陌生,教师讲述也觉得乏力,这些内容往往是教学的重点难点。作者结合情境设置与历史教学的整合问题,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尝试。
关键词: 历史课堂教学情境 创设方法
历史学科是一门内容涵盖广,时空跨度大的人文学科,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自然科学等都有历史的影子。历史是丰富多彩的,历史教学就是要将“死”的历史知识讲活、教活、学活,以激发兴趣,燃起激情,活跃课堂气氛。要更好地展现历史学科的魅力,让学生成为历史课堂的主体,使学生轻松快乐地学到知识,提升能力,离不开老师的正确引导。凭借强有力“教师场”,历史教师可在那小小三尺讲台,45分钟有限的时空范围里,让学生遨游在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之间、领悟做人之道、为国为民之责,萌发出追求真理、追求美的向上之心。在教学中创设教育情境,“再现”已消失的历史现象,把久远、陌生、抽象的史实变得很近、形象、生动,可调动学生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的氛围,从而进入历史的角色,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做到寓教于乐,乐中解惑,乐中求学,既完成教学任务,又培养学生能力;既愉悦心境,又获得新知,不亦乐乎。
情境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和营造真实、生动、具体、形象、适当的情境和氛围,以引起学生积极的态度体验、行为体验,激活学生的情境思维。情境教育是一个有情、有境、有趣的师生互动的教育方式。历史情境教育对人的教育不是抽象的教条,而是形象生动的人物和事例,对人更容易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创设适合与教学内容的“境”会使教学更具有教育内涵,富有美感和更加充满智慧和情趣。它从科学上借鉴现代心理学的暗示、移情、角色学、心理场等研究成果,构成情境教育的基本原理。情境教育在历史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在实践中对受教育者身心产生深远的意义。
历史教师如何在45分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出最佳的教学情境呢?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可采取以下方法。
一、创设动态的多媒体情境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条件,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处理好历史教学中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使过去的抽象、单调枯燥的历史事实通过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媒介,演化为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画面,真实地或“近似地”地再现历史情境,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消除历史与现实间的时空感和距离感,从多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使枯燥的历史概念、历史材料变得直观化、具体化,富有感染力,催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真正改变传统教育的单调模式,使乐学落到实处,使教学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变抽象为具体,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印象,提高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的质量。
例如,新航路的探索与开辟是学生较感兴趣的一段历史,内容丰富、抽象,其间穿插有大量的地理知识,依靠传统的教学手段难以将其解释清楚,学生很难弄清探险的航海路线。我通过多媒体技术,制成地球三维动画模型,把抽象变成直观,以动态历史来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特定的历史氛围中,让学生自己来模拟探险和地理大发现,学生在了解世界大探险家的同时,也成为学习上的探索者;在发现新大陆的同时,也发现了进行学习的新方法。另外,为了培养学生将中外历史进行比较的能力,我设计了一组图画来提示学生。如:郑和与哥伦布的比较,对开辟新航路的影响的讨论,等等。这种借助多媒体演示来辅助教学讨论的手段不失为一种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好方法。经过长期训练,学生逐渐学会了从历史信息中获取知识的技能,且培养了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促进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这样,历史学习对学生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不是一种外来的压力,而是发自内心的进取意识,是一种愉快的体验。
二、引导学生表演课本短剧,创设模拟角色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模拟角色情境,可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学生模拟过去历史的片断,可营造学习氛围,调动积极性,增加学史兴趣。模拟角色情境的心路历程可概括为“熟悉情境—担当角色—理解角色—体验角色—表现角色—产生顿悟”。
如在《大变革的时代》一节课的教学中,商鞅变法的内容比较抽象,我指导学生创设模拟角色情境,选出部分具有表演才能的学生分成三组,分别扮演商鞅、奴隶主贵族和百姓的代表,再现三方激烈辩论的场景。课前要求同学们查阅资料,研究史料,然后设计角色,编写“剧本”,最后把短剧搬进课堂。三组同学分别就变法中的焦点问题展开激烈的争论,最后得出结论,化解难点。商鞅变法得到多数人的支持的史实,使学生体会到商鞅变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秦国统一大业的需要,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学生通过辩论与参与,锻炼了表达能力,有了自我实现的空间,也培养了学生运用史实分析问题的能力,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提高了学生的能力。担当角色的同学揣摩角色、理解角色、体验角色,产生进入角色的知觉,凭借这种如临其境的知觉,很快地理解了角色在情境中的地位,以及与其他角色的关系,设身处地地体验角色情感,仿佛自己就是角色,角色就是自己,在“特定的历史情景中,身临其境,与历史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自然而然地产生情感的体验”。没担当角色的同学也在特定情境作用下不知不觉地进入角色,最深切、最生动地经历了角色的心理活动过程。这就是学生全程参与、内心体验、形成知识经验与构建价值观的教育全过程。利用情景剧表演这种方法进行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效率显著提高,还可以利用学生的想象力,补充老师讲述的不足,便于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运用图片、实物、模型等创设物具情境
在历史教学中所谓的物具是指具有历史教学价值的历史遗留下来的物品或文物,如古钱币、古器皿等历史文物,还包括文物的仿制品,历史人物或历史物景的模型,等等。教师在讲授历史时,可以运用图片、实物、模型等直观材料,很好地创设物具情境,展示物具并配以有说服力的讲解,渲染出历史教学具体、形象、生动、感人的环境和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最佳的环境和氛围中去感悟历史,进而达到理解与认识的升华。这样不仅可以使课上得生动活泼、形象直观,使学生对所学的历史经久不忘,也可以把较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学生易于理解,还可以使学生参与其中,去探索新事物,提出新观点。
如:毛泽东晚年发动了“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为什么我们今天仍要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在党章中仍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学生对伟人毛泽东的评价产生了困惑。于是我通过创设物具情境来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思维,向学生们展示几十张不同类型的毛泽东纪念明信片,同学们看到这些色彩纷呈的纪念明信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后我选择一组以中国革命胜地为背景反映毛泽东在革命各阶段斗争伟绩的明信片作重点讲述,如背景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浙江嘉兴南湖,象征着具有中国革命新起点的井冈山,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江西瑞金,反映党在历史上一段生死攸关的转折经历的遵义会议会址,革命圣地延安,中华人民共和成立的标志——北京天安门,等等。通过创设毛泽东纪念明信片这一物具情境,使同学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仿佛置身于革命战争年代。此时同学们的思维快速转动起来,一位同学说道:“这些明信片连起来就是一部中国革命史,在这部中国革命史中毛泽东的丰功伟绩是不可磨灭,尽管错误地发动了‘文化大革命,但不能抹杀毛泽东在革命年代的丰功伟绩。”这种物具情境的创设,使学生理解历史更形象、更深刻。由此我趁热打铁,激励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根据需要,自己尝试创设物具情境;鼓励学生收集与学过的知识或将学的内容相关的历史材料,如古钱币、纪念章、邮票等,让学生在收集中学会鉴定、收藏文物,起到了巩固知识,扩大学生知识面的作用。
四、运用电视综艺节目风格,创设知识娱乐情境
电视综艺节目风格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中学生处于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有着喜欢挑战、好动、好奇和浓厚求知欲的特点,凡是新鲜、有趣、吸引力强的事物都能占据他们的视线和心灵。电视综艺节目是最能吸引人的,这些天真烂漫、活泼好动的中学生就更不用说了。在五光十色的荧屏综艺节目中特别适合大众口味的就是那些集娱乐、知识、智慧和快速反应于一体的知识娱乐型综艺活动节目,如央视的“幸运52”、“开心词典”、“正大综艺”、“联合对抗”,凤凰卫视的“时事大讲堂”,等等。将这些学生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节目形式搬进历史课堂,可使历史课堂变成知识挑战、活动体验的场所,老师变成和蔼可亲、幽默风趣的主持人,平时觉得枯燥无味的历史知识变成一组组趣味、活泼、跳动的游戏、活动题目,学生自己则变成勇往直前的挑战者和探索者。这种一改常规的历史课堂对学生会有极大的吸引力,学生对通过自己思考、努力获得的知识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情境也极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如《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一课,我引入“小崔说事之说毕昇”。由学生甲扮演北宋平民发明家毕昇,学生乙扮演主持人崔永元,另有五名学生做群众演员。群众演员提出5个问题:(1)您是从事那一行业的?(2)您怎么想到对原有的雕版印刷技术作出改进的?(3)活字印刷技术是基于什么原理?(4)这项技术在当时的影响大吗?(5)请谈谈今天您看了激光排版印刷技术后有何感想?这样的安排用意在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发动极富想象力的学生,依据历史去模拟历史任务的生活场景,让他们暂时置身于历史人物的时代,并按照这一社会角色所要求的方式、态度行事。在历史情境中,学生可直接体验历史,感受历史的发展,增进对历史知识的理解,由此可以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加强有意注意,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培养学生利用掌握的知识独立思考获取新知并作出判断的能力,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当代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帮助他们疏理已知知识,并纠正他们掌握的不正确的历史信息,激励他们多渠道地获取新知识。
五、运用问题探究,创设问题情境
巧设问题也是教师的教学艺术之一。创设问题情境,可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对历史的兴趣,获得历史知识的升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前苏联心理学家马秋斯金的研究表明,思维起始于问题,这是一个能动的过程,是以创新思维为核心的活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提出与教材有关的一些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方法和手段,这就是“创设问题情境”。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不协调—探究—深思—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问题情境中,由于新知与旧知的矛盾冲突,学生认识到自己知识不足,发现自己已有知识中的缺陷,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去突破已有知识的束缚,致力于对未知知识的探索、发现和建构。“不协调”必须设疑,把需要解决的课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之中,在学生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协调活动起来,以达到最佳学习状态。
如:教学鸦片战争时, 我创设了一个层层启发推进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开启学生创造性思维。课前发给每位同学一张印有“白雾中的少年郎”一段文字的简报,让学生阅读思考。然后设计了几个问题,在上课时层层提问:
(1)这个苦果是由什么造成的?
(2)这个苦果使我们想起了历史上曾在中国发生的什么事情?
(3)这场战争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4)用以史为鉴的观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此时,学生完全进入问题情境之中,展开思维。那些因吸食鸦片而受害的民众的形象,时刻揪扯着学生的情感;而林则徐的壮举,则使他们意气风发,精神振奋。我鼓励同学们尽量地去探索未知领域,提出创新的观点。学生认识到在鸦片战争中,中国军民的英勇抵抗跟清政府的妥协投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了解了战争中中国经济、军事上的落后,认识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这样不仅形象地再现了鸦片输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灾难,而且增强了学生对毒品的认识,了解了毒品的巨大危害,使学生在接受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自觉地接受了防毒反毒的教育。学生认识到跨世纪的青年学生不但要珍惜健康和生命,远离毒品,而且要积极行动起来,呼吁全社会警惕毒品,以史为镜,吸取鸦片战争的沉痛教训。从而引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加强了情感教育,使学生树立了为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而努力学习的决心,肩负起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这样逐层深入地设计问题,强化了由具体到抽象、由抽象到具体的思维训练,进而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揭示历史发展规律,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的惰性,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史实的同时,也培养了爱憎分明的感情和爱国主义精神。我再鼓励学生要从现在做起,奋发学习,为使中国早日立于世界强国之林而努力,这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在这一堂课中,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其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感也得到了逐步加深。
六、运用多媒体音像等进行演示,创设影视教学情境
影视情境有形有声有动感,可以从视觉、听觉等多方面为学生再现历史,提供感性材料,让学生在情感的熏染中,在情境的氛围中,感知历史,思想得到洗礼,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智能的发展。
如讲授《南京大屠杀》时,我播放电影《南京大屠杀》中的大屠杀镜头,日军在南京以中国青年作拼刺刀用的靶子、日军在南京杀人后拭去屠刀上的血迹、砍头、杀人取乐、杀人比赛、军犬撕咬、活埋等血淋淋的场面让人触目惊心,加强了对学生的感官刺激,有的同学屏住呼吸、深情凝重,有的同学们捏紧拳头、满腔悲愤。这些活生生的场面,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使其认识到日军的凶残野蛮和法西斯的丑恶面目,从而引起了情感共鸣,加强了情感教育。我要求学生思考:日本人为什么能在南京犯下这滔天罪行?为使历史悲剧不再重演,我们应怎么办?学生对南京屠杀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与提高,坚定了为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而努力学习的决心,提高了辩证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也得到了增强。此时我再鼓励学生平时注意收集与历史有关的影视作品,为再一次创设影视教学情境提供资料;并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小课件。影视教学为学生不断创新提供了机会,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在创设情境中得到了锻炼。
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融会的情境教学能够再现历史现象,使学生从视听上获得多重感受,对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丰富历史课堂教学,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只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和实践,就一定能让历史课充满魅力,让历史课堂成为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摇篮。
参考文献:
[1]李舒晏.体验情境教学的乐趣.全国历史教学年会论文集,2002.
[2]胡江平.让历史课贴近生活、关注现实.全国历史教学年论文集会,2002.
[3]王义堂,田保军.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3.
[4]李吉林.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的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