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电学难点的突破对策

2012-04-29 16:38毛迎新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2年15期
关键词:电压表电路图支路

毛迎新

在长期的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在学习电学的初始阶段最常问到的问题有以下两个:1.如何判断电路中是否出现短路(特别是局部短路);2.如何准确无误地将实物连接图转换为电路图。对此,我经过多年的思索与实践,逐步探索出一套较好的方案,有助于学生突破以上两个难点,下面谈谈具体的解决方案。

一、如何判断电路是否出现短路

电路中的短路可分为电源短路和局部短路(也称用电器短路)两种,教材中只给出了电源短路的概念:“导线不经过用电器直接跟电源两极连接的电路,叫短路。”此种短路一般比较容易判断,因为只要在电源的正极到负极之间找到一条路径上没有任何用电器(或电阻),即可判断它为电源短路。局部短路因富于变化成为困扰学生的一个难点,那么我们如何形象地来让学生认识局部短路呢?事实上,此时我们不应受到章节的限制,可以先引入下一章的“电阻”,利用一两分钟时间让学生在脑子里先有“电阻”这一概念,之后告诉学生:电流在选择路径时与我们人类在选择道路时一样,当我们遇到有多条路径可以到达同一目的地,但其中只有一条畅通无阻,其他路径上均有诸多阻碍时,我们自然而然会选择那条没有任何阻碍的道路通过,电流在选择路径时也是如此,它会尽量选择一条没有任何电阻的路径通过,如图,当开关闭合时,L1被短路,电路出现局部短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可将L1比作是电流需通过的“一座高山”,而开关的短路通道则可比作是“山里的一条隧洞”。有了“隧洞”这条畅通无阻的道路,电流只会选择“走隧洞”而不会去“爬山”,造成电流只是绕过L1而并没有通过L1。图中如此形象地把电流“拟人化”,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为什么会造成短路,从而轻松地判断电路是否出现电源短路或局部短路。二、如何准确无误地将实物连接图转换成电路图

在多年的教学中,我发现,每一届的学生在刚刚接触将实物连接图转换成电路图的题目时,因为怕画错,许多人在作图时都显得小心翼翼,常会采用“局部解决法”,即:边看实物图,边画电路图,看一部分,画一部分。以为这样就可以确保无误,结果画出的电路图往往是形状与实物连接图很相似,但却存在要么结构不一致,要么电路元件画在电路图中拐角处等诸多问题。调查发现,大多数的学生认为作图时最难的是不知道在哪里设置分流的点,而串联电路学生都比较易接受,我给他们举例说就如串糖葫芦或者说我们手拉手围成一个圈。并联学生就不知道在哪里设置分流的点,那么这些问题如何才能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呢?首先,一定要杜绝学生采用“局部解决法”。因为边看边画有着诸多弊端。一是容易导致电路图与实物连接图形状相似而结构却不一致;二是容易把电路元件放在电路图的拐角处;三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看图能力,很多学生甚至在图画好之后还不知道自己所画的电路到底是并联还是串联结构。所以在教学的初始阶段,一定要把学生这种不好的作图习惯坚决消除在萌芽状态。

然后,向学生介绍画图的三个步骤。

1.先根据“电流流向法”看清实物连接图的结构,包括电流有几条路径,干路上有什么,各条支路上有什么,以及电流经过各个电路元件的顺序,如有电压表的,还要注意电压表是并联在哪段电路两端。

2.根据实物连接图的结构,用铅笔画出对应的电路图框架。先画好一个长方形,如果电路中有两条支路,就在长方形中加一条线,三条支路再加一条,依此类推。

3.在框架上逐个添加各个电路元件的符号。先在框架上确定电源的位置,此时就能清楚地看出框架中哪些属于干路部分,哪些属于支路部分,然后在干路和各条支路上逐个添加各元件的符号(添加时应注意各元件的相对位置,且必须在添加元件前先擦除框架上原有的线)。以下通过一实例对这一方法加以说明。例题:根据图2所示的实物连接图画出对应的电路图。第一步:根据“电流流向法”判断电流有两条路径,即该电路为两条支路的并联电路,电源正极出来分成两条支路, L1在一支路中,开关S2与L2在同一支路(电流先过S2再过L2),开关S1在干路上(靠近电源负极)。分,然后在相应的位置上逐个添加其它电路元件的符号,如下图。这里还要交待一点,在实际作图中如遇到电路中有电压表,我们可以先不理会电压表的存在,把电路主结构先画好,再看电压表测量哪段电路电压,利用两段T型导线把电压表添加到相应的位置上,这样可以降低画图的难度。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上述两种教学方法或许并不适用于每位老师、每位学生。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应从多方面、多角度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猜你喜欢
电压表电路图支路
带你学习实物电路图的连接
一种新的生成树组随机求取算法
“且”的真与假
如何判断电压表的测量对象
第7讲 电路图与动态电路专题复习
判断电压表测量对象有妙招
比亚迪E6纯电动汽车系统结构原理(四)
电压表的妙用
再探电压表内阻的测量方法
多支路两跳PF协作系统的误码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