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小民
只关心短期利益的做法往往会使社会长期遭受伤害。这种短视的做法在理论上极容易被驳倒,但现实中却被一次又一次地采用。
有些运动员为了出成绩而服用兴奋剂类的药物,短期的确出了成绩拿了金牌,但其副作用是身体受损,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种短视行为在经济领域更为常见,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各国都会用短期内能刺激GDP而长期会引起不良影响的政策。
当经济遇到较为严重的问题,达不到预期的GDP时,政府往往只关心刺激经济的政策,而忽视了这些政策的长期效应。这实际是凯恩斯主义的误导。因为凯恩斯只关心短期问题,而认为“长期中我们都会死”。他忘了,我们会死,但社会不会死。只关心短期利益的做法往往会使社会长期遭受伤害。这种短视的做法在理论上极容易被驳倒,但现实中却被一次又一次地采用。
在2008年4万亿刺激经济时,在今年“稳增长”的又一次类似刺激中,我们的一项政策是对家电和汽车消费的刺激,即政府补贴家电以旧换新和汽车家电下乡政策。这种政策对短期刺激家电、汽车消费,增加GDP当然有直接的作用。但从长期来看,反而会不利于汽车和家电的生产和消费,甚至不利于社会和谐。
首先,汽车、家电这类耐用消费品有其使用年限。在政府补贴的刺激下,消费者把未到期、仍然可以正常使用的汽车、家电淘汰掉,换为新的,是在鼓励浪费。物尽其用是中国人良好的传统,总在更新仍可用的物品,无疑是在浪费资源。如果是消费者用自己的钱更新换代,我们无话可说,但由政府出钱,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其次,一个社会耐用消费品的需求量由人口数量和收入水平决定,是一个常量或有着稳定的增长率。社会的长期生产能力应该与此相适应。政府的刺激政策使这类商品的需求出现突发性增长,其结果就是生产能力的扩大,形成产能过剩。在推出这种政策之前,家电、汽车的产能已经过剩了,加之国外市场萎缩,出口减少,在这种情况下,这些行业的落后产能不能压缩,甚至还扩大了产能,当这种刺激政策维持时,不是会引起更大危机吗?
最后,尽管有政府补贴,但有能力更新家电、汽车的还是中高收入人群。许多低收入人群无力购买或更新这类产品,政府再补贴也没用。这种补贴实际上是用税收补贴了富人。我们要缩小收入差距,重点还在于帮助收入最低的人,完善社会保障。把本该用于补贴穷人的钱用于补贴富人,岂不与共同富裕、和谐社会背道而驰?
这些影响是直接的,间接的还有增加货币量对稳定物价形成威胁。尽管这种补贴只有几百亿,对整个物价水平影响并不大,但如果这种补贴效果不明显,再扩大到其他消费补贴,岂不就是不顾国力一味刺激消费的“希腊模式”?
我这里讲的仅仅是补贴家电、汽车消费的刺激政策,其实上次4万亿和这次“稳增长”的政策中,不少就是此类政策。
经济只要下行就刺激,这正如运动员成绩一下降就吃药,吃来吃去不就是吃死吗?摆脱这种“凯恩斯主义综合征”的唯一出路是从长期角度制定经济政策。我们的经济政策不能着眼于短期的一时一事或GDP,应该以长期的稳定和繁荣为目标,这才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但现实中往往有矛盾。有时为了解决短期的迫切问题,也可以以长期利益为代价,但决不能总这样做。一次一次地为了短期GDP而牺牲长期利益,其结果最终连短期问题也解决不了。正如真正优秀的运动员决不能总靠吃药一样,成功的经济决不靠一次又一次的短期刺激。
我们的政策是“稳物价、调结构、保增长”。三者之中,我认为前提是“稳物价”。只有物价稳定了,才有经济的长期正常发展,才有社会的和谐。不能以通胀为代价实现GDP,这是基本常识。当前,政策的中心应该是“调结构”。我们的经济不是总量少或增长慢,而是结构严重失调,不解决这个问题,GDP增长率再高也没用。至于“保增长”,我认为不如改为“保就业”。增长率并不等于就业率,增长率的多少仅仅是面子上的事,就业才是影响稳定与实现共同富裕的大事。人人有事做,人人有饭吃,比GDP增长率多少,来得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