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城市化拉动内需

2012-04-29 00:44:03叶檀
商周刊 2012年14期
关键词:贫民窟测算城市化

叶檀

城市化过程中提振消费需要制度保障,需要重建资产分配体系,重建技术工人的培训渠道,重建资产套现后的使用模式。

中国经济结构转型能否成功,能否拉动内需,取决于中国真实城市化过程,取决于城市化过程中的财富分配均衡度。

城市化可以拉动消费,几乎成为公理。

各国发展经验表明,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确实会产生巨大的消费“累计效应”。据测算,城市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会有1000万到1200万人口从农村到城市,由于城市人口的消费是农村的2.7-3倍,约拉动最终消费增长1.6个百分点,居民消费总额大约增加1200亿元。按这个预测,如果中国城市化率在未来10年左右提高10-15个百分点,仅居民消费就可以拉动1.2万亿-1.8万亿元。考虑到消费的乘数,以3倍测算,可以拉动3.6万亿-5.4万亿元的消费总量增长。

据麦肯锡公司发布的报告,按照目前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趋势,中国的城市人口将于2025年达到9.26亿,到2030年将突破10亿。移民将成为中国未来城市化的驱动力,带动2005-2025年70%的城市人口增长。到2025年,中国新增的3.5亿多城市人口中将有超过2.4亿的流动人口。报告称,中国个人消费的增长将主要出现在城市,“中国城市消费量在2008-2025年的增量,就足以创造一个相当于2007年德国市场总规模的新市场”。

据测算,在启动国内投资方面每增加一个城市居民,城市需要新增固定资产投资50万元,如果城市化率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带来的年投资需求就是6.5万亿元。根据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的测算,2010-2015年间,由城市化带来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量可以达到9万亿元。

以农民工为例。有测算表明,如果要在20年间让1.3亿农民工及其家属市民化,城市每年需要新建保障性住房650万套(5.2亿平方米、户均80平方米),这对钢铁、水泥、建材、家具、家电等57个相关行业将产生重要的拉动作用,同时还将为进城农民新创造2000万个就业机会。

不同的城市化拉动消费的作用是不同的。

印度、巴西均为人口大国,但在城市化过程中常见的景观是城市边缘出现庞大的贫民窟,聚居着无数人口,治安、服务未能上升,反而出现治安、生育种种顽疾。

2007年印度官方公布的人口统计数据,印度贫民窟的居民数量从1981年的2790万人升至2001年的6180万人,印度最大的城市孟买650万人有近一半居民生活在贫民窟中。过去20年,贫民窟居民人数增长一倍,超过英国总人口数量。在此期间,印度人口从6.83亿增至10.3亿,大约有四分之一的人,每天的消费水准不到1美元,而印度的经济21世纪后在以8%的速度增长。印度是世界黄金消费大国,却未能成为全球消费增长地,未能带动国内产业发展。

另据世界观察研究所和全球环境研究所2007年在北京共同发布的《世界报告2007:我们城市的未来》中文版称,全球30亿城市人口中有10亿居住在“贫民窟”。如果全球发展优先领域不包括大规模扫除贫困,那么到2030年新增的11亿人口中,将有超过一半居住在“贫民窟”。

城市化进程不一定提升消费,不一定产生城市群,反而可能产生贫民窟现象,此时要做的不是铲除贫民窟,而是铲除产生贫民窟的根源,即在城市化过程中剥夺农民资产,以及财富分配的极度不公,使贫困产生代际传递,无法提升消费水平。二战后日本的新土地运动与中国台湾地区上世纪50年代的土地改革,提供了成功的案例,农民成为有资产者、成为有专业能力的劳动者,顺利融入城市,成为有效消费群体。

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征地,存在两种倾向,或者剥夺农民土地资产作为城市发展的原始积累,农民成为无效消费群体,或者对于大城市郊区农民过度补助,在城市边缘地带形成数量巨大的食利阶层。这两种倾向不利于提振消费,更无法形成有专业技术能力的劳动者,对中国企业发展不利。

值得强调的是,最新研究显示,基本的社会保障体系无法在短期内拉动消费,但没有基本社会保障体系无法建成未来消费基础,因此在工业化阶段的人口大国既要建立社保体系,又要防止社保不公,在某些领域过度福利化现象。

城市化过程中提振消费需要制度保障,需要重建资产分配体系,重建技术工人的培训渠道,重建资产套现后的使用模式。此时,研究二战后各国城市化成败史,对于中国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价值。

猜你喜欢
贫民窟测算城市化
贫民窟也能成旅游景点?
贫民窟也能成旅游景点
基于概率分布的PPP项目风险承担支出测算
为肯尼亚贫民窟儿童“造梦”
大社会(2016年8期)2016-05-04 03:42:40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湖湘论坛(2015年4期)2015-12-01 09:30:08
有关τ-可测算子的Young不等式与Heinz型不等式的逆向不等式
“城市化”诸概念辨析
(T)-可测算子迹的不等式
轨道交通推动城市化工作
中国潜在产出和产出缺口的测算:1952~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