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的庆祝香港回归祖国15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四届政府就职典礼。期间,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希望香港新政府积极稳妥解决民生问题和其他社会矛盾,更加注重机会公平,更加关注弱势群体,使全体市民共享发展成果、提高生活水平。多家外媒发表评论,热议香港回归15年来,“一国两制”的实施对香港的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
融入共生,似乎可以形容现在的内地与香港,普通话、简体字、人民币、大陆客在这个700万人生活的城市不再陌生。回望既是向过去的话别,也是对未来的展望。回望15年,这里是中国的香港。
香港比过去更具活力
国际金融中心二期与环球贸易广场这两栋摩天大楼遥遥相望,当中是“小河弯弯向南流”的维多利亚港,一艘艘大型货轮穿梭往来。
从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总裁张志刚的办公室凭窗远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标志性景观尽收眼底,当真是“风景这边独好”。
张志刚的办公室位于香港中银大厦。大厦1989年落成时,是香港第一高楼,现已退居第四。目前香港前20高的摩天大楼中,有18栋是1997年7月1日之后建成的。
15年来,与天际线一起悄然变化的,还有“一国两制”研究中心的研究课题。
“1997年之前,我们研究的是如何平稳过渡,比如货币如何发行、土地如何安排,等等。回归之后,我们开始研究香港与内地的融合问题。目前,我们研究的是如何从国家发展的大棋局中,寻找香港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张志刚说。
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中国,首次就香港前途与中国领导人邓小平举行会谈。邓小平明确表示,收回香港主权可以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案解决,并承诺保持香港现行的资本主义制度“50年不变”。这后来被媒体形象地比喻为“马照跑、舞照跳、股照炒”。
“一国两制”在人类文明史上前所未有,因此被国际社会和许多香港人视为天方夜谭。
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在回归前被记者问到“对1997年后香港继续使用港币怎么看”时,他断然答道:“我不管你‘一国两制,或者是一国若干制,一个国家里面不可能有两种货币并存,而且是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发行制度下的货币。”
1995年6月22日香港回归前夕,美国《财富》杂志以《香港之死》为题大作封面文章。香港人曾为此彷徨,甚至在悲观中缅怀旧时代。
香港社会也感觉“大限将至”。上世纪90年代初,每年约有五六万香港人移民海外,一些港人甚至提出要集资购买一块遥远的土地充当“避难所”。
今天再看当年的恐慌,许多香港人感到很可笑。回归15年来,港交所不仅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交易所之一,IPO融资总额已连续3年名列全球第一。香港“马跑得更欢、股炒得更大”,香港人移民海外现已每年降至7000A左右,而从海外“回流”的人数远超于此。
在国际知名机构的评选中,香港仍是全球最具竞争力经济体、最自由经济体、亚洲最具活力城市……尽管遭遇亚洲金融危机、非典疫情和国际金融危机等冲击,但从2004年到2011年的8年间,香港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速达5%,是同期其他发达经济体平均值的近2倍。
香港与内地的双赢
回归15年里,香港经济经历过风风雨雨,遭遇过明障暗礁,但在中央政府支持下,经过特区政府和700万港人的努力,香港总能化险为夷,风雨过后见彩虹。
15年间,香港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非典”疫情和全球金融海啸的冲击,经济总体保持繁荣稳定、持续增长。香港经济总量在1997年至2011年间实质扩大了逾60%,人均本地生产总值从1997年2.7万美元增至3.4万美元。
15年来,中国的崛起不仅给了香港发展广大的“福地”,而且每当香港遭遇危难,中央政府总在第一时间挺身而出,2003年6月,中央政府与仍在经济恢复期的香港签署了简称CEPA的《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承诺从2004年起,给予香港200余项产品零关税优惠,并开放银行、保险、证券、物流等18项香港服务业比外商提前进入内地市场。同年7月,内地民众的“港澳自由行”也率先在广东省4个城市进行。
目前,香港在内地已设立了27家港资旅行社,其中独资21家,合资6家。在泛珠九省、北京、上海设立的港资旅行社可以经营当地户籍的居民前往香港、澳门的团队游业务。内地22个省(区、市)的49个城市实施了内地居民赴港个人游政策,覆盖内地居民已达2.5亿人。
2003至2011年底,内地共有7852万人次的游客通过个人游方式到香港旅游,占内地赴港游客的53%。香港方面的数据显示,9年来,内地居民赴港个人游给香港带来约3462亿港元的直接旅游收入。
根据国家旅游局统计数字显示,1997年内地居民赴香港人数236万人次,2011年为2810万人次。15年来内地居民赴港人数增加了12倍,年均增长19.3%,总计1.7亿人次,占香港总入境人数的52%。
如今,香港已经成为内地居民出境旅游的第一大目的地。而旅游业的发展仅仅是内地与香港互动的一个侧面。
美联社发表评论称,自香港回归以来,香港和内地的贸易合作一直呈现不断加强的趋势。与1996年的2840亿美元相比,在回归后15年里,香港与内地间的贸易额飙升600%。
路透社也撰文评论称,在过去的15年里,香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央政府的支持。这一系列新的合作项目将为进一步巩固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创造与内地双赢局面增加动力、提供依托。
至今,中央已出台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开放赴港个人游、人民币离岸中心建设等数十项措施,在危难时刻给予香港最有力的支持、最温暖的拥抱,帮助香港转“危”为“机”。
就在香港回归祖国15周年之际,中央有关部委在港公布了六大方面、三十多条新举措,旨在加强内地与香港的经济融合,实现互补互利共进,并进一步支持香港经济社会发展。其中,深化内地与香港、粤港之间金融合作的措施达15条,着墨颇多,备受关注。
新措施涵盖金融服务业的各个领域,包括人民币业务、证券市场、银行业、保险会计等。新措施既有国家部委层面的动作,比如支持第三方利用香港办理人民币结算、继续赴香港发行人民币国债、支持内地企业赴港上市等,又有地方层面的规划,比如建设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推进珠三角金融改革等。
香港分析人士认为,金融新政勾勒出未来两地深化合作的方向,一方面以往两地合作侧重银行业,未来则希望在资本市场寻求突破;另一方面,前海合作区和粤港金融合作被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先行先试的角色吃重。分析人士还表示,新举措带有互惠互利的特点,未来两地的合作将更多体现互补互利共进,同时,这些金融措施将巩固并提升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和金融中心的地位,彰显中央对香港发展的支持和关心。
针对金融新政,香港金管局发言人说,过去几年在中央和内地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香港作为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发展迅速,为全球各地的开展人民币业务的企业和金融机构提供全面和一站式的人民币金融平台。中央最新公布的措施,再次突显香港在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并有助进一步巩固香港作为面向全球的离岸人民币贸易结算中心、融资中心和资产管理中心的地位。
此次中央金融新举措提出,继续扩大人民币在境外的使用,支持第三方利用香港办理人民币贸易投资结算。这项宣示引起各界关注。
延伸阅读
香港特首看香港
他们是香港回归15年的亲历者和实践者,他们承载着使命与责任,他们是香港特首。
“7-11”董建华
作为第一任香港特首,董建华的就职宣誓在1997年7月1日的凌晨,那一夜的香港几乎激动到沸腾。第二天上午,董建华和第一届特区政府其他成员正式开始了上班。
而这个班一上就是7年,在担任特首的这7年时间内,董建华曾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刻苦的官员之一。在香港,一家著名的便利连锁店“7-11”遍布大街小巷,而香港市民曾善意地称呼董建华为“7-11”,意思是他从来都是从清晨7点工作到晚上11点。
直到2005年3月,董建华向中央政府请求辞去香港特首的职务。
2008年,香港经济饱受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啸冲击,中央政府宣布14项支持香港的措施,包括加强人民币业务、加快两地基建、缓解港资中小企以及扩大内地服务业对香港开放等领域。香港特区政府亦积极应对,转“危”为“机”,在董建华看来,与1997年经受亚洲金融危机时相比,如今的香港更加成熟而从容。
现在,董建华的身份是全国政协的副主席。15年的时间,他的年纪变化了,身份变化了,但是唯独不变的是他对香港始终如一的关注。现在的他更加致力于推动香港与内地之间的交流,而随着香港与内地之间交往的日益密集,两地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等日益受到公众与媒体的关注。
“煲呔曾”曾荫权
1998年,时任香港特区财政司司长的曾荫权动用外汇储备,入市对抗金融炒家,并声明愿承担一切责任。而在与金融大鳄较量输赢未卜的那些天里,曾荫权曾几度失眠、数次落泪。
从一名为生活奔波的药品推销员到昔日港英政府的首位华人财务司司长,再到两度出任香港特首,在曾荫权担任香港特首的7年时间内,香港推出了最低工资、关爱基金、就业交通补贴、长者乘车优惠等民生措施。人们对曾荫权印象最深的就是,他永远打着的那个小领结,领结在英文里面叫做bow tie,因此香港人也喜欢管曾荫权叫做“煲呔曾”。他的任期是从2005年到2012年,这7年是香港不平静的7年。
随着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日益稳固,香港在世界金融舞台上也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香港特区政府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直接参与G20峰会,不断提升国际金融影响力。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显著增强,人民币逐渐成为国际化货币,而在人民币迈向国际化的进程中,香港又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曾荫权担任香港特首的7年时间内,香港经济保持着快速增长,2011年香港人均GDP达到3.42万美元,为历史最高值,而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曾荫权也在着手改善香港的民主选举,使得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政治理念能够贯彻执行。
目前香港特区政府23%的开支用于教育,是投入比例最高的领域;从2007年至今的5年时间内,特区政府的医疗开支增加了40%,社会福利工作开支增加了28%,这些举措的出台使得香港能够积极主动地应对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诸多挑战。
“大家长”梁振英
作为新一任香港特首,梁振英的宣誓就职意味着新一届香港特区政府的走马上任。此时,香港回归祖国整整15个年头。
作为国际化的港口城市,香港最初的发展就源于航运与自由贸易,这座国际化的移民城市也每天都接纳着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并因此天然地形成了包容并蓄的独特气质。而梁振英本人也是香港移民的第二代,在香港的土地上从一个普通的建筑测量师成为今天的香港特首,对于他来说拥有700万人口的香港更像是一个大家庭。
随着香港与内地经济的融合,香港的发展已经融入到整个国家的发展之中。而在世界经济风云变幻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的平稳前行又为香港的发展提供了绝好的机会。早在改革开放初期,梁振英就参与了中国内地土地使用及住房制度改革,成为香港与内地之间合作交流的积极参与者。而如今,作为新一任新港特首,如何在施政期间推进香港和内地发展的“共赢”,对于梁振英来说是必须面对的经济议题。
相关链接
香港十大关键词
●关键词一:金融危机
作为世界金融中心,香港15年里遭遇过两次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时,由于香港采用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港元跟美元转强,导致香港楼价大跌,失业率上升,市民生活困难。但随后“个人游”和CEPA的实施,香港经济开始复苏。而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对香港金融市场也有直接的影响。
●关键词二:房价
过去15年,香港房价从1997年的高位持续六年下跌,至2003年跌幅超过六成,导致众多家庭遭遇“负资产”,其后又一路回升,近期又连创历史新高,风险不断加大。房子问题已成为香港最大的民生问题,关系到长远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如何解决将考验新一届特区政府的智慧。
●关键词三:个人游
2003年香港经济遭遇“非典”疫情陷入低谷,中央果断出手相助,推出“个人游”,为香港市场注入“源头活水”。去年“个人游”旅客高达1834万人次,是香港旅客增长的主要动力。
●关键词四:人民币
2004年2月,香港银行正式开办四项人民币业务,标志着香港金融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人民币离岸中心建设正式启动。8年多来,香港离岸人民币业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形成了包括人民币存贷款、兑换、汇款、贸易结算、债券、IPO等业务在内较为完整的市场体系。
●关键词五:CEPA
CEPA是中央为了“挺港”而作出的决策。其进行方式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内地可以借助香港在对外贸易方面及金融领域方面的经验发展经济,另一方面是香港的企业得到更多的机会拓展内地市场,增强盈利机会。
●关键词六:融合
15年来香港与内地的经济融合,从广东等沿海地区到扩大内陆、从市场自发行为到政府推动,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国家“十二五”规划更首次把港澳独立成章,支持香港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地位。
●关键词七:IPO
15年来,大量国企和民企赴港上市,筹集资金逾2000亿美元;加上一些国际知名企业来港挂牌,推动了香港资本市场迅猛发展,国际化程度和国际地位得到不断提升。近几年香港IPO金额均居于全球首位,
●关键词八:走出去
近年来内地企业不断利用香港走出去,使内地对香港投资占全部对外直接投资的六成,说明未来香港这个平台可以发挥更要角色。
●关键词九:内销
内地逐步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市场之一,香港企业也把目光投向内地,纷纷学习内销“攻略”,建立内销渠道。
●关键词十:雷曼债券
美国雷曼兄弟于2008年9月破产,导致香港购买雷曼迷你债券的投资者遭受损失。由于特区政府、监管机构、零售银行和投资者密切配合,展开深入调查、检讨和赔偿,有效阻止了事件扩散和危机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