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芬
数学课堂就是数学+活动。我们要把课堂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场所,开展数学活动,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自主地参与生动、活泼的数学教学活动,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积极创新,使其个性、潜能得以充分开发,数学能力、数学思想得到充分的发展。
一、开展数学活动,激活思维的自主性
一节数学课,如果老师动得多,那么学生可能就只是一个听众,静的时候多。失去了亲身经历的机会,学生的主体地位很难显现出来。教师应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转化知识的呈现形式,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培养学生思维的自主性。比如:人民币的认识这一课,我创设模拟的商场让学生在组内进行买卖活动,在自主活动中学生不仅认识了人民币,而且也学会了简单的兑换。这样,在做中学,学习更现自主性。孩子们实实在在地体会到生活中的数学,切实感受数学与自己学习生活的密切联系,使他们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事物。因此,自主参与活动是帮助学生积极思维,掌握知识的法宝。
二、开展数学活动,激活思维的灵活性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注意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我创设买玩具的活动情景,让学生用35元钱买一件价值8元的玩具,看看还剩多少元?学生通过活动、交流得出了几种不同的计算方法。有的小组认为可以先用1 0元减8元,再加上没用的25元得27元;有的小组认为可以先用35减5再减3得27元;还有的小组认为5减8不够减就用15减8得7,再加20得27元……经过讨论,学生们还争着说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如果总是想着一种方法有时计算就复杂了。
三、开展数学活动,激活思维的创造性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和分析、整理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
例如: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时,我设计了一道开放的实验题,“求一个地瓜的体积”。有的学生提出:这种形体未曾学过无法计算。这时,我鼓励学生:只要用心思考,相信你们一定会有办法的。经过小组学习活动,学生举手答道:把地瓜放进装水的正方体杯中,水上升的体积就是地瓜的体积;有的说:先称一称地瓜的重量,再把地瓜切成正方体,然后测量棱长计算体积并称一称重量,最后比较原有的地瓜重量是正方体地瓜重量的几倍,体积就是它的几倍;还有的说把地瓜煮熟,压成正方体后再测量计算等。待学生说完后,我让他们拿起准备好的正方体容器、地瓜和小刀,根据自己的设想进行实验,以求验证。可见,开展这样的实验活动能给学生提供展现个性的机会,为鼓励学生创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开展数学活动,激活思维的探究性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针对小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科学地设计动手操作的活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活动的设计要适应学生各年龄段的特点,操作材料尽可能选用生活中常见的东西,操作过程也不宜太复杂,只有精心设计的活动,才会激活学生的探究欲望。
例如《圆的周长》这一课,为了让学生感悟和理解圆周率,教材中设计了先让学生在纸上分别剪出直径l厘米、2厘米、3厘米三个大小不同的圆片,然后运用直尺、棉线等学具量出三个圆片的周长,再通过周长除以直径计算得出数据,最后观察数据得出结论。但在实际操作时会碰到许多问题,首先在课堂上剪三个圆片会花费较长的时间,影响后面的教学;其次测量圆片周长的难度较大,由于多数学生所剪的圆纸片比较薄,导致测量出来的数据误差大。这样过于复杂的活动设计,不仅不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操作价值,还会减退学生操作的积极性。
针对上述出现的问题,我重新设计了活动内容。我先让学生在课前收集各种表面是圆形的物体,如硬币、杯盖、象棋等,然后学生测量自已小组内收集到的圆形物体的直径、周长,并作记录,由于学生所收集的物体都基本是圆柱体的,所以测量圆周长比较容易、精确。接着用计算器算出圆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最后在观察研究中得出结论。这样的活动设计,使得学生的操作变得简单,又节省了宝贵的学习时间。学生的操作素材是他们课前收集的,对学生来说既熟悉且又感兴趣,测量出的数据也是五花八门,大大激活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提升了数学课堂动手操作的有效性。
五、开展数学活动,激活思维的综合性
小学生天生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小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而不是单纯地把“凑十法”强加给学生,因为这些算法都是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动脑思考获得的。这样教学,学生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活动片段:
师:小朋友们到野外秋游,带了三箱矿泉水,回来时只剩下一部分(黑板出现一箱9瓶,另外还有7瓶),请小朋友们算一算剩下的矿泉水有几瓶?请你们用小棒来代替矿泉水来数一数。
生1:我是1瓶1瓶地数,一共1 6瓶。
生2:我是2瓶2瓶数,一共16瓶。
生3:我是4瓶加5瓶加7瓶一共1 6瓶。
生4:我是先拿l瓶和9瓶合起来是10瓶,10瓶和6瓶合起来是16瓶。
(老师有意识地抽出各种数法的代表来比赛看谁数得快)
师:老师现在请三位小朋友来同时数一数
老师这里一共有几朵花。(出示红花9朵,黄花8朵,分三组来数)
师:哪个小朋友数得最快?为什么他数得这么快?哪种方法好?
上面的教学片段,我改变了以往教学。从学生学习实际出发,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探索研究,较好地体现了现代数学教学的基本理念和综合素质。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对数数已经掌握了很多种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不是简单的用一种方法强加学生掌握,而是引导、实践、探索,
虽然学生认知水平存在一定差异,但通过他们的亲身体验,感悟,也能发现其它方法比自己的方法好。这种多向交流,为学生创造了生动、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自主探索中获得成功。
课堂上组织数学活动,改变了一种静态的教学,给了数学课堂一种蓬勃的生机。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在自主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给学生动手的机会,思考的空间,创新的余地,让学生灵活的运用了数学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信有效的组织数学活动,激活学生的思维,将会成为伸展儿童生命灵性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