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泳
知识是人类所拥有的最具兼容性的东西,但是要想利用它,需要具备一些特殊条件。在《知识经济学》(The Economics of Knowledge)一书中,作者多米尼克·弗瑞(Dominique Foray),这位来自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的法国经济学家,指出这些条件分别是:社区规模的大小,共享知识的成本,被分享信息的明晰性,以及接收者们的文化规范。
第一个条件,社区规模的大小非常直观。知识不同于信息,它具有人性特征。一类知识只会存在于能够理解它的大脑之中。而能够理解“生日快乐”歌词的社区显然要比能理解梵文诗歌的社区大得多。一个社区里能理解某种特殊事实、方法或是故事的人越多,该社区的人们合作运用这些知识的可能性就越大。
影响兼容性的第二个条件是分享知识的成本。任何降低传播知识成本的工具都会增加其参与者。全球资讯传播的低成本不仅影响了人们所知道的事情,还影响了他们的行为。电报导致的信息分享低成本,成为引发当代第一次全球化浪潮的部分原因。如今,互联网正在降低的不仅是文字的传输成本,同时包括图像、视频、音频、原始数据及任何可以被数字化的东西,这是一种与电报和印刷不相上下的变革。
弗瑞所说的第三个条件是被分享信息的明晰性。我们在交流烹饪技巧时会用配方的形式,是因为它能将所需食材和操作步骤全部罗列出来,配方表比单纯描述一道菜是如何做成的陈述语句要清晰明了。一段不着边际的描述也许和配方包含了同样的信息量,但是配方的格式更一目了然。比如,中国菜的质量完全因厨师而异,因为它的配方不够精细,因而也就较难予以标准化。由此,任何一群人一旦得到了一系列配方形式的行动指示,这种做事方式会在能够理解它们的人群中获得有效的传播。
简明的配方形式可以在同一个团体中加速知识的分享,其他人也更容易从这种形式产生的知识中获益。同样一个观点,相比只有特殊人群才能理解的表达方式,简单明了的表达,可以让观点更容易传播到其他人、其他群体中去。一位用户驱动创新方面的学者埃里克·冯·希贝尔(Eric von Hippel)研究了一个叫做“零声誉”(Zeroprestige)的风筝冲浪团体,他们用3D绘制软件设计风筝。当他们设计出几个作品并放到网上以后,中国的一个厂家联系到了“零声望”的成员,表示愿意将这些设计投入生产,提供他们能够使用的冲浪风筝。这件事之所以成为可能,仅仅是因为对这些风筝的描述完全是以标准的3D软件格式来写的,像个十足的配方表,厂商可以在网上找到它们,并在没有任何帮助的情况下读懂它们。
然而,仅有社区、成本、清晰性这三个条件是不够的。弗瑞提出的第四个条件是文化,即一个社区关于事物如何运行、人与人之间关系如何协调的一套共享假设。也就是说,要想真正利用兼容性,一个团体需要做的不仅仅是了解他的成员在想什么。要想分享或者合作融洽,成员之间必须互相了解。社会学家埃廷纳·温格提出“实践社区”(communities of practice)这个词,专门形容那些聚在一起分享知识,从而让自己得到提高的人。温格说,实践社区互相交流和阐释信息,帮助其成员在他们共同的工作上保持和增加竞争力。更为重要的是,实践社区为这些人提供了身份认同。一个实践社区,与其说是为了维护社区中某些特殊的知识,不如说是为了维护将社区团结在一起的文化。这类社区中的知识时常会改变,但是文化承诺经历时间,还是会一直保持在那里。
满足所有四个条件的好例子是开源社区。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从未有过依靠分散在全球各地的志愿者创建的可以运行的代码而形成的软件。1991年,Linux创始人李纳斯·托沃兹(Linus Torvalds)在一个叫做Usenet的全球性论坛上,公开召集Linux项目的合作者。此后,李纳斯·托沃兹因为这个发明而广受赞扬。创造出Apache网络服务器的实践社区几乎是在一种全透明的方式下运行的。这个社区不仅共享计算机代码,连如何改进代码的探讨与争论也被分享。因此,自由软件工程不仅是富有价值的软件的发源地,更是一种珍贵文化的发源地。计算机代码很难读懂,就连专家程序员都会有解读的困难,光看这些代码,不能得知一个软件是否能良好运行。但是在Apache文化里,项目的进步可以从代码创造者之间的沟通方式看出来。能在程序员中引起持续、热烈争论的项目一般都很健康,而那些只能产生出一些小争论和缺乏沟通的项目,则会逐渐衰败。有这样一句开源代码格言:“好的社区加上糟糕的代码,等于一个好的项目。”
新工具提供给我们创造新的分享型文化的机会,只有在这种环境下,分享的能力才会变得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