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祥伍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上的具体体现。这意味着关注每一个情绪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而人正是感情的动物,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情感的影响。“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课堂上激励学生的是情,感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是情,可以说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吸引人的教学,没有情感的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语文不是无情物”,它本身就栖居着浪漫和诗意,作者情意的表达就隐匿于语言文字的深处。因此,语文教学要让感情流淌,我们要让语文教学充满情感的魅力!
一、以良好的人格激情
真诚善良。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伟大的师爱对一个人的影响是终生的。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人,虽已人到中年,却始终不能忘怀中小学时代的老师的原因。“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疼爱自己的孩子仅仅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本能,然而对学生之爱却出自教师的职责,这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之爱,神圣之爱。师爱是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信其道”。因此我们说,师爱是师魂的核心。
平等宽容。李镇西老师认为:“精神的鸟儿只有在辽阔的蓝天上才能无拘无束地展翅飞翔。语文教育要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容忍学生的‘异端,让他们的思想冲破牢笼;尊重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利,让他们勇于质疑、追问和探索。”学生的心路历程、思维方法、气质特点是各不相同的,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多元化的,对问题的表达是个性化的。没有平等宽容,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对话,也就没有思想的飞跃;没有思想的飞跃,也就没有语文教学的生命。
热情乐观。语文教材中的许多作品无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这些文学作品丰富的情感性是需要教师创设情景激发的,教师本身必须具有丰富的情感,有较强的语言感染力。李海林老师对此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如果你本人真的被语文‘感动了、‘震撼了,那就有了感动、震撼的基础,剩下的只是一些纯技术的问题,诸如时机的选择、节奏的把握、教学语言的锤炼等。如果你本人没有这种感动、震撼,那么也就没有了感动、震撼学生的可能。”
二、以人文精神传情
1.人文素质——语文教师的底气
人文素质是一个内在生命中文化积累的深度和厚度,是意义赋予和意义理解的能力和素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呢?书读得越多越杂,文化背景知识就越宽阔,文化底蕴就越深厚。教师广闻博览,自然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语文教师不仅自己要读书,还要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成长,在不断学习中充实底蕴,才能有上好语文课的底气,才能有教学之乐。
2.人文智慧——语文教师的灵气
人文智慧是人文素质外在的表现形态,它是建立在一定的人文素质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人文智慧所表现出来的是个体人文素质。这种人文智慧表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主要是职业的敏感性。这种敏感性建立在对教材的大胆设想和创新上,不唯上,不唯书,能够对事物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给学生以启迪。如分析《欧也妮·葛朗台》,教参认为其主题是反映“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但是,将一个金钱占有狂对家人的残害仅仅以“资本主义的金钱关系”来作为结论,实在有些空泛乏味。因为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对于金钱的作用已经有深刻体验,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仍然作这种一成不变的政治说教,实在难以说服人。如教师从“占统治地位的宗教和善良的人性在变态的赤裸裸的金钱观面前也显得软弱无力”等多角度去诠释葛朗台的人性堕落,也许学生更能理解和接受。这种敏感性也应该是教师把尝试、探究和发现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师生共同投入、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相互撞击的过程,才能让语文教学充满活力。
三、以实践创作抒情
积蓄得多,必然想倾吐;感悟得深,必然想表达。表达不仅仅是有感情地朗读,更应该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感悟与感想生动地写出来,这样既表达出自己的深情,同时又有了自己独特的创造,在创造创新中使感情得到升华。
例如我们班学生学完了《我的中国心》,创作了许多首诗,杨然同学就进行了如下的创作:“诵读我的中国心,敬佩海外中华人。立志原在报效国,爱国烙上中国印。”写得多么精彩呀!所以,只有拨动了学生的情弦,触及了他们的心灵,再加上教师巧妙的启发与引导,学生创作的灵感才会源源不断地涌现。让我们来共同努力,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充满情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