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012-04-29 00:44:03张小英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2年15期
关键词:动用古文现代汉语

张小英

古文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教好古文首先要解决语言关,即帮助学生读通读懂语言文字,其后如思想性、艺术性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怎样解决语言关呢?即抓重点难点。首先,教师应讲清古代的书面语与现代汉语的区别,这实际上是教学中的难点。其次,要抓古文中的主要的字词句教学,这就是重点。讲清两类语言的区别等于解开了语言的结,理顺了语意,让思想之水得以前流。抓住了古文的重点,就等于点中了古文的穴道,起到一点而全通的效果。

就中学阶段而言,古文与现代汉语的区别和重点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特殊句式等方面。

一、语音

古音不同于今音,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主要表现在声、韵、调几个方面,但这些在古代诗歌和韵文中反映较多,本文不作讨论。但古音与今音的区别还表现在古文的同音通假、破读和特殊名词的读音上。因为这些区别给阅读和理解古文增添了许多麻烦,有必要在教学中予以重视。

首先,谈通假字。它既是词汇问题,也是一个语音问题,它是古人书写某个词时,没有写本字,而是借用了一个音同或音近字来代替,但随着语言的演变,它们的音也变化了,甚至相差甚远。教学时,我们必须按假借字所代替的本字来读。如:

其真天马邪?(《马说》)

右手攀右趾。(《核舟记》)

引文中的“邪”代“耶”,读y椋弧芭省贝“扳”,读b"Dn。按本字读,有助于词句的理解,否则语言难以讲通。以“右手攀右趾”为例:“攀”本代替“扳”,是指舟子用右手扳右脚趾,如果“攀”读p"Dn,即是攀登、攀爬之意,句子只能译成右手在右脚趾上攀登,这就讲不通了。

其次,谈破读问题。所谓破读,是古人用改变字的本音以区别不同的意义或词性的一种方法,本音代表的词和破读音代表的词成了一词两音,两种意义,教者应讲清本音和破读音的区域,以区别不同的含义。如:

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王”用作名词时,读w醤g,义为帝王;在这里作动词,破读为w鄋g,义为称王。

此之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分”用作动词,读f"^n,义为分开、分配;在这里作名词,读f鑞,义为名份、职份。

根据经验,学生在破读音上容易出错,教师应引起高度的重视。

再次,谈古文中的一些特殊词语的读音。它们与现代汉语的语音差异大,虽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影响不大,但有时考试要考到,所以还必须加以注意。这些词语往往是些古代的国名、族名、地名、人名和姓氏等,现代一般字典、词典都按古读音收录,我们应按传统的读法去读,否则等于读了别字。例如:

姓氏:种(ch髇g),不读zh騨g

人名:冒顿(m騞),不读m鄌 d鵱

郦食其(l?yi q"n)读l?sh?q?

地名:阳夏(y醤g ji#3)不读y髇g xi?

国名:月氏(y"甧 zh"n)不读y鵨 sh?

最后,谈谈古文中必须熟练掌握的重点字音的问题。按理文章中的所有字音都应熟练掌握,这是教学的理想效果,可是这对许多学生来说,不可能做到。但我们可以使学生掌握那些重点的字音,实际上测试时大多数也是测试那些重点词的读音。因此,教师必须善于抓住重点,有的放矢教学。重点处肯花大力,不惜工本本;次要处蜻蜓点水,走马观花。

哪些是重点音呢?(1)中学教科书中古文的页下注释标注的音,大多是生字词的音,这些音要熟练掌握。(2)书后生字表里易读错字一栏里的字音也很重要。(3)古音和今音不同的音(上列三点有交叉之处)。例如:

在《曹刿论战》一文中,页下重点音是gu欤ㄘ郏、ji鄋(间)、b#7(帛)、f(孚)、b#5(鄙)、m恚糜)。书后易读错一栏中的字音有zh椋ㄕ蓿、y(狱)等。古音和今音不同的音是f(夫)等?

抓住重点字音的教学,基本能解决古文测试部分的语音测试问题,提高考试成绩。

二、词汇

文章由句子构成,句子由词汇构成,要读懂古文必须先读懂词汇。词汇在古文中面广量大,是教学的重点、难点之一。因此对于词汇的教学尤为显得重要。

在古文教学中,应立足书本重点讲清学生易搞错、易混淆的内容,重点在于知识的积累,并通过纵横对比,总结出带规律性的知识,形成理性认识。这符合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教学的正确方法。

第一,通假字。上文已提到通假字,既是语音问题,也是词汇问题。古人用一个字代替本字,古人认为这是正常的事,但在今天看来就像是写了错别字。如果按通假字理解古文意思,难以理解,因此教师必须启发学生找出本字,去代替通假字,避免出错。下面再举一些运用通假字的例子:

《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义为聪明)。

《捕蛇者说》:“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尔”通“耳”,义为罢了)

第二,古今异义的词。事物在变化发展。有些新词产生,有些旧词消亡;有的词义扩大,有的词义在缩小;有的词古义与今义完全不同。对于中学生,我们必须讲清词义变化基础的知识,如词的古今义。这是教学的任务之一,对于学生阅读古文有帮助。如:

《狼》:“屠白后断其股,亦毙之。”股:古义为后腿,今义为屁股等等。

第三,多义词。一词多义的现象,古文中十分普遍,即使今天也广泛存在,问题在于中学生理解今天的语言,难度不大,而理解古人的语言难度就大了。如:

端:(1)东坡右手执卷端(《核舟记》)(2)其人视端容寂。(同上)

“端”有三种解释:(1)正,不歪斜;(2)东西的一头;(3)用手平正的拿着。引例中的两个“端”分别选哪一种解释,要古汉语水平不高的中学生判断,真有点力不从心。对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根据具体语言环境解释多义词,把几种意思放进句中读一读,如果文从字顺、语义通达则解释正确,否则就错了。

一词多义现象在古文虚词中更是常见、复杂。如:之、于、为、其、而、则、者、矣等等,令人眼花缭乱。虚词在古文中数量巨大是每次必考的内容,地位十分重要。教师一定要用对比法讲清多义虚词的各种含义,并让学生反复诵读、练习,在脑中建立语感。

第四,词类的活用。现代汉语中词性一般是固定的,而在古文中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这就是词的活用。词类活用现象在上古汉语中比较普遍,具体表现在使动和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和用作状语的现象上。不弄清词类的活用问题同样会影响句子和文义的理解。

1.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根据谓语动词的不同,它又可以分为动词的使动和形容词的使动,以及名词的使动用法。例如:

(1)动词的使动用法: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陈涉世家》)。“忿恚”是动词,“忿恚尉”义为使尉忿恚。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乱”,形容词,“乱耳”,义为使耳扰乱。

(3)名词的使动用法:吾见申叔,犬子所谓生死而骨肉也(《左传》)。“肉”名词,“骨肉”义为使白骨生肉。

2.意动用法。它分为形容词和名词的意动用法。

所谓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指主观上认为该形容词所带的宾语具有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例如:

(1)妾之美我者,畏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美我”意为认为我美。

(2)渔人甚异议之(《桃花源记》)。“异之”,认为它奇怪。

所谓名词的意动用法,是指把名词后面的宾语代表的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不如吾闻而药之也(《左传》)。“药之”以为它是药。

3.谈名词用作动词。在古文中此现象比名词的使动和意功用法还要多。它与名词的使动用法同属词类的活用,但二者又有区别。名词的使动用法中的名词使宾语所代表的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而名词用作动词,则是名词本身具有某种作用。二者区别微妙,要细细辨别。例如:

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蹄之”,即用蹄子踢它。“蹄”本身具有踢的动作。

4.名词作状语。现代汉语中作状语的一般是形容词,名词一般不作状语,只有表示时间的名词作状语,而在古文中一般名词作状语的现象却很多。例如:

其一犬坐于前(《狼》)。“犬”作状语。“犬坐”译为像狗一样坐。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醉翁亭记》)。“翼然”作临的状语,“翼然临于”译为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上。

名词状语和名词主语难以区分,怎样区别普通名词状语和名词主语呢?虽然名词状语和名词主语的位置同在动词前面,但名词状语是起修饰动词的作用,而名词主语是动作的发出者。二者功能不同。凡是词前面在意思上不能认为用作主语的名词就应该认为是用作状语。

三、句子

古文中有些句子的形式、词序与现代汉语差异较大,读来别扭,理解颇难,是学习的难题。这类句子主要是判断句,成分倒置的句子、倒装句、省略句、部分用特殊修辞的句子(如:互文句、并提句)。

1.判断句。判断句古今都有,但形式有别。现代汉语的判断句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词“是”联系,古人一般不用“是”,而是在主语后用“者”提顿,再在谓语后用语气词“也”字,构成“者……也……”的判断句式。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世家》)。

有时古文中判断句不用“者”,只用“也”;有的用“者”,不用“也”,甚至二者都不用,灵活多变。

2.成分倒置的句子。这类句子主要是宾语倒置的句子,现代汉语宾语一般在动词后,而古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宾语往往移到动词前。如: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谁”是宾语,移到了“归”前。

其次,在古文中表示行为数量的数词也可放在动词前。如“寒暑易节,始一返焉”(《愚公移山》)。“一”移到了动词“返”之前,但也有数词放在动词后,作谓语的句子。如: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袂以示之者三(《鸿门宴》)。

倒装句的语序与现代汉语也有较大的区别,中学生必须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予以调整方可理解句义。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甚矣”为不惠的前置谓语。

诸郡县苦秦者着皆刑其长吏(《陈涉世家》)。“苦秦吏”是“郡县”的后置定语。

祭以尉首(同上)。“以尉首”放在“祭”之后作祭的补语。

3.省略句。句子省略某些成份,也是古今汉语的共同现象,但古汉语尤为突出。在古文中,不仅可以省主语,而且可以省谓语、宾语,甚至可以省介词等成份。例如:

(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记》)。“见”前省略主语“洞中人”,“具”前省略主语“渔人”。

(2)便要还家(同上)。“要”后省宾语“之”。“之”代“渔人”。

(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再”“三”后省谓语“鼓”。

(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心”“酒”前面省略介词“于”。

古文中的被省略的成份一般可以补出,但必须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去体会判断。因此,读懂文章,抓住前后语句的联系是正确判断的关键。

猜你喜欢
动用古文现代汉语
满语动词的使动用法
满族文学(2023年5期)2023-09-12 03:16:26
中古文學劄叢之二(五題)
国学(2021年0期)2022-01-18 05:58:20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古文中走出的“超能力者”
学生天地(2020年6期)2020-08-25 09:10:42
称象
读《隶定古文疏证》札记
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
基于波前快速推进法的页岩气储层动用预测
现代汉语中词汇性的性范畴
汽车起动用蓄电池健康诊断及应急点火仪的研制
电测与仪表(2015年5期)2015-04-09 11: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