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鹏飞
摘要: 高校扩招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才储备,增强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后劲,但高校扩招使大学毕业生总量在短期内增长过快,同时大学生受到许多错误认识、落后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就业期望与就业实际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就业期望值偏高。这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本文从大学生就业现状谈起,提出了针对实际、调整心理预期、攻克就业难点的对策,总结出树立正确的心理预期目标是求职活动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事业成功的起点。
一、新形势下毕业生的就业形势
自1999年高校开始扩招以来,我国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数量以30%的速度剧增,远远大于社会新增岗位的扩充速度。从全国的整体就业形势来看,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的局面将长期存在,就业难度逐步增大。据教育部统计,2007年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为495万,2008年为559万,2009年有600万,2010年达到630万,毕业生人数年均增长33万人左右,同时每年有近100万待就业的毕业生累加到下一年。社会每年提供约1000万个就业岗位,但是除去城镇劳动力转移、部队转业人员安置、下岗人员再就业等岗位,只有不到30%即不到300万个岗位需要大学毕业生。加之前一年积累下来的待业学生又加入到第二年的就业大军中,这给应届生就业造成了更大的就业压力。所以我国目前出现了就业难的形势。当前,全社会都高度关注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但现实中,由于思想观念和就业心态方面的问题,部分大学生存在着有业不就的情况,一方面,许多单位感叹需要人才却难以找到理想的人才;另一方面,大学生求职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更难,于是出现了就业市场供需之间的鸿沟,一些群体的求职难和一些行业招工难现象长期并存,造成这种供需矛盾的原因主要有社会因素和毕业生自身因素两方面,其中最重要的在于部分大学生的心理预期过高,而不良的心理预期会对毕业生的最终就业产生极大的破坏作用。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预期的现状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预期的可喜变化。
心理预期是指人们对未来形势的一种心理预测或估计,它实际上是当代人对不断发展的未来社会在心理上的一种假设。当前,很大部分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抓住机遇,调整就业心态,进行正确的择业定位。在就业心理期望方面呈现出忧患而不忧虑,心理期望整体趋于理性的可喜变化。毕业生们对现在的就业形势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对就业普遍存在忧患意识,认为就业形势严峻或比较严峻的学生比率保持稳定。对于就业和择业,大多数毕业生选择了“先就业,后择业,在创业”,选择一职定终身的比例相当小,反映出毕业生的就业心态趋于理性客观。通过调查发现,毕业生在选择单位的时候考虑更多的是个人的发展,其次是单位的发展前景,同时考虑收入和福利,这是近几年来有明显的变化。毕业生不再盲目追求收入,择业的比例客观、理性,体现出当今学子更注重个人价值在企业中的实现。
(二)大学生不良就业心理预期的表现。
根据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人类动机的理论》一书中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类的需求分为5个层次: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社交的需求,被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其中生理的需求是基础,自我实现的需求是需求的最高层次,当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便进入了更高层次的需求,这5种需求是由低到高呈阶梯状排列。与此相应的是,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也存在着多层次的需求,在工作中遇到多方面的困难,简单来说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心理预期过高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很多大学生在找工作过程中求大轻小,希望进大公司、大机关,对小单位、小岗位不感兴趣,普遍希望到大城市工作,不愿意到基层、边远地区和农村工作,就业区仍倾向于东部沿海城市和大城市,中西部城市很少选择。很多抱有“白领情结”的大学生,心理预期门槛过高,不愿低就,希望找到的工作既体面又待遇好,造成了“好单位”去不了,“差单位”不愿意去的现象,因此可能失去原本很合适的工作机会。现实中,许多毕业生在找工作时,往往首先考虑的是“我想干什么”,很少考虑“我能干什么”、“我适合干什么”、“用人单位需要我干什么”,因为不懂得“人职匹配”的理论,不了解各种职业对从业者都有特定的要求,因此很多学生在择业时比较盲目,容易陷入择业误区。很多毕业生由于在求职前对自身和职业没有正确的认识,导致择业失败或从业后职业稳定性差。
三、改善大学生就业心理预期的措施
(一)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准确自我定位。
开展职业生涯指导,结合自身的主客观条件,在确定职业目标、进行自我和环境认知、选择职业路线的基础上,按照设定职业目标、制订行动计划、定期评估调整等步骤进行。大学生应对就业及就业形势有基本的了解和认识,加强学生职业技能教育,提高职业能力;培养职业道德,树立科学的就业观。不要盲目追求高待遇,能正确分析自己,准确定位,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具有适应一线工作的能力,不怕苦,乐于向上,能尽快成长起来。
(二)把握就业形势,积极竞争就业上岗。
大学毕业生指导应当侧重于择业指导、就业技巧、就业心理、升学、创业指导,认清就业形势,了解就业政策,对参军、报考公务员、考研就业等方面的咨询及时更新;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形成合理的就业期望,最终获得理想的职业。
从某种意义上说,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自主择业”就是“竞争上岗”。毕业生必须摆脱被动依赖,消极等待的状况,敢于竞争,树立“爱拼才会赢”的观念,打破“等、靠、要”的消极就业观,向主动的“找、闯”的观念转变。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成才观:一是要做到理性选择。要懂得干自己的事业,不一定是在城市、发达地区,只要敢于竞争和奋斗,即使在农村、基层也可以成就一番事业。二是要懂得成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艰辛的努力和长期的积累。这是搞好学习和工作的前提。积极面向基层就业。
(三)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合理就业期望值。
观念决定发展,当代大学生要积极转变就业观念,增强市场适应力,加强对社会、目标行业的了解,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点,把就业放在第一位。先就业意味着先生存,对大学生而言,人生之路刚刚开始,以后的路还很长,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抱定“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心态,求职之路、职业生涯之路一定会越来越顺畅。
四、结语
造成当前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的原因是多样的,既有社会经济方面的原因,又有毕业生自身的原因,但是大学生心理预期过高是造成就业难的关键原因。一方面,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科学看待大学生就业期望与就业实际之间的差距,正确加以校正和调适,让毕业生真正做出适合自己终身发展的选择。另一方面,当今的大学毕业生必须彻底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改变消极被动的等待思想,克服急功近利的急躁情绪,合理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进行正确的择业定位,形成主动应变的良性机制,培养自身良好的个人品质,提高综合素质,提升自己的可就业性,把择业就业看成是经营自己人生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袁仁贵.加强指导和服务,推动毕业生就业制度建设与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03,(3).
[2]么晓敏,宋佳妮.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社会发展,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