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专业课程设置四部曲

2012-04-29 13:09李丹
考试周刊 2012年19期
关键词:调研毕业生课程体系

李丹

摘要: 解决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既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核心,又是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本文着重探讨通过专业建设调研、构建职业岗位群、构建课程模块及课程体系“四部曲”来确定课程内容和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打好人才培养的基础。

课程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作为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核心,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目标,构建系统化的课程模式,成为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课程体系是先于教学活动而设定的育人方案,是教学活动正常运行的先导。课程的开发与设计、结构与功能、内容与实施办法、考核与评价需要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

高职培养目标直接面向职业岗位(群),决定其课程开发须进行逆向思维,以岗位需求为目标,分析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得出若干项能力目标与要求,再将其组合成教学单元或课程。本文所探析的高职专业课程设置四部曲,即专业建设调研、构建职业岗位群、构建课程模块及课程体系。我通过专业建设调研,收集分析行业、企业及学生需求信息,构建社会需求岗位群,并对专业作模块化分解,对课程作进一步的整合;同时,根据行业制定的培养目标和行业岗位工作流程确定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经过实践逐步总结调整,逐步使专业课程体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具体过程如下。

一、专业建设调研,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专业建设调研是课程开发的第一步,目的在于解决专业准确定位问题。专业建设调研内容包括相应行业的人才结构现状、专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状况、岗位对知识能力的要求、职业执业资格和学生就业去向等,从宏观上把握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的培养现状。在此基础上确定专业定位、专业服务面向的岗位群、培养目标及专门化方向和课程改革的思路等。调研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产业背景调研和人才需求调研。调研结束后,要形成书面调研报告。

(一)产业背景调研

职业教育的基本定位,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设置专业前,首先要了解当地的经济和人才需求状况。实施产业背景调研,一是查阅资料。查阅地方政府五年和中长期的建设规划、人才需求规划及年度工作报告等资料,对地方的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朝阳产业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二是走访政府人事、规划部门和行业协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对某产业的发展状况有较为清晰的了解,并且对未来的发展也起着主导作用。了解政府发展的重点产业和支持产业,了解当地紧缺或急需人才的需求岗位(岗位要求、专业要求、技能要求等)情况,是设置专业和提高就业率的重要基础。需要强调的是,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需求在不断变化,高职专业设置必须有前瞻性。

(二)人才需求调研

人才需求调研,首先需要拟定调研方案。将企业按规模分类,分类之后确定调研样本,企业类型的选择应该和毕业生就业的企业类型数量相一致,以企业人事经理、学校毕业生、车间部门领导及公司领导四类人作为主要调研对象。调研内容包括岗位设置、需求人数、岗位职责。调研方法是以实地调研、座谈为主,电话、问卷调研为辅。毕业生跟踪调查也是一个重点,每年选择本校及同类院校相近专业20%左右的毕业生进行调研,目的是了解人才培养质量,以及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找出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快教学改革步伐,提高教学质量。

二、职业需求调研,构建职业岗位群

根据专业建设调研结果,完成专业设置后,下一步就是构建岗位群,为课程设置做好准备。

首先,按照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分类规范,对于国家职业标准尚没有的岗位,我们与企业协商,达成共识,以期得到规范化的岗位表格。

其次,了解所有这些岗位毕业生是如何在岗位之间变迁的,什么时候到了什么样的岗位,以此获得岗位升迁的路线图。

最后,细化工作岗位项目。获得岗位之后,究竟毕业生在这个岗位上要做哪些具体的工作项目?向企业和毕业生征询意见。对企业,重点是了解对学生职业素养和社会能力培养有哪些具体要求。对毕业生,主要是引导他们谈一下对学校教育工作的建议。

通过以上步骤,将获得一系列调研信息,主要有五项调研成果:就业岗位、专业培养目标、企业要求、毕业生建议、岗位工作项目表。

调查一,就业岗位。搞清这个专业的就业面向;主要就业岗位是哪些,次要就业岗位是哪些。

调查二,专业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培养目标应该准确勾勒出毕业生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从事什么样的岗位。首先是初始就业岗位,其次是两到三年后就业的岗位,最后是将来可以迁移的岗位。

调查三,企业对职业素养及社会能力培养的要求。很多企业强调学校一定要关注诚信和敬业教育,认为肯吃苦、善沟通比专业能力培养更重要,并希望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能较快适应工作环境。

调查四,毕业生对学校工作的建议。包括对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设置的看法、对校内和校外实习的单位、内容和时间的想法、专业课程在工作中的作用大小等。

调查五,形成规范化的职业岗位表。

这些调查内容传达给我们的信息,都是我们在设置课程时必须思考和重视的。

三、构建课程模块

课程模块是将对实现职业培养目标有重要作用的各学科知识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再将知识点按内在的逻辑整理成相对独立的知识单元,相关单元组合成同一模块,不同模块组合成不同目标的课程,以专业技术训练为主,以职业资格为导向,组织教学内容,着眼于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呈现模块化结构更有利于知识、技能体系的合理构建,有利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通过对职业需求进行分析,根据培养目标的综合能力与结构特点及课程类别,设置“基本素质模块+专业必修模块十订单模块+选修模块+实践模块”五大模块。基本素质模块旨在提高学生基本职业素质,课程主要包括思想道德、身心健康、职业素质、职业指导等;专业必修模块旨在满足岗位核心能力需要,围绕核心能力构建课程体系,主要课程包括专业基础、专业过渡和专业组成课程。备选模块旨在拓宽和加深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强综合应变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培养学生在专业群内转岗或在更大范围内的迁移能力;学生适应岗位的能力;实践模块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选修模块供学生根据个性特点和未来需求自由选择。模块组合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及时实现了专业方向的调整,实现了教学内容的推陈出新,适应了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四、构建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设计上,以胜任职业岗位(群)需要为目标,以提高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针对职业岗位(群),构建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平行、相对独立、互为支撑、相互补充、横向有机联系、纵向衔接贯通的课程体系。

理论教学体系体现高职教育的共性特征与功能,依据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由政治素养、信息工具、工程基础、专业技术、横向扩展和人文素质(选修)共6个板块构成,每个板块又由1—4个课程模块组成;根据各个课程模块的功能,在其内部设置必需的课程与教学内容,从而使各个模块的功能具体、目标明确;在教学内容上以“两课”、英语、计算机、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构建以课程综合化为特征、与实践教学相互融合的理论课程体系,做到打好基础、宽新结合,注重理论知识的应用,奠定学生继续学习的基础,实行“一般能力培养与职业能力培养适当结合”,凸显素质教育和合格社会人的培养。

实践教学体系突出职业技术教育高层次的个性特征与功能,按照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特点要求确定知识、技能、态度要求;由操作技能、实验技能、专项能力训练、岗位见习、社会综合实践和毕业设计(顶岗实践)共6个模块20余项构成;各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基于职业能力培养,面向岗位任职需要,在确保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加大了实训项目的现代科技含量,开发了新型综合训练项目,并在教学内容中嵌入了职业资格证书的相关技术要求;在课程功能上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构建以掌握高新技术应用能力为特征、与理论教学密切结合的实践课程体系,做到强化技能、增强能力,提升职业素质,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实行“突出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培养”,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并实现合格职业人的培养。

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规律是从新学徒、到普通技工、再到高技能人才的三步发展阶段。这种成长规律不同阶段的特点将决定课程体系结构的设计,即在入门学习阶段的课程,要与新学徒的特点相对应,专项学习阶段的课程要与普通技工的特点相对应,综合学习阶段的课程要与高技能人才的特点对应。也就是说,把学校学习的阶段和技能型人才成长的过程相关联。在入门学习阶段,安排专门知识和基础技能训练;专项学习阶段安排专业基础理论、专项技能训练;综合学习阶段进行综合技术及技能训练。然后对整个课程体系进行总体调整。主要涉及两个方面。

1.对同一阶段的课程进行排序,考虑各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及学校教学资源的配置和均衡。

2.针对专业教学的要求,调整相应基础课程的安排。

该课程体系结构的安排有三个特点:一是按照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规律来构建课程体系的结构框架;二是阶段性地安排校外实习,这样使职业素养呈阶段升化、全程贯穿的过程;三是把以实践为主导的专业课程和以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的校外实习及考虑全面发展为主的基础课程在三个阶段中全程融合。

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技术进步迅猛,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人们的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变化,再加上大量新工作岗位不断产生,必将出现较高的换岗率。因此,高职教育必须考虑学生适应能力的培养,这也是学生今后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为此,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要针对受教育者将面对的职业,关注学生的适岗、应变的就业竞争力。在课程体系构建时,要充分考虑受教育者的岗位迁移能力,注重针对性和适应性的有机结合,重视人文素质与职业技能的结合,学科知识与技术知识的结合,专业知识与职业素质的结合,培养适应广泛就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许德宽.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J].职业教育研究,2008,(06).

[2]陈向平,熊威.推进高职课程体系有效创新的实践与思考[J].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4).

猜你喜欢
调研毕业生课程体系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脚踏实地扶贫调研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