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宗梅
摘要: 自2006年政府开展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以来,高等职业教育得到迅速发展。在此背景下,为充分发挥国家政策的导向作用,本文全面研究了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政策的基本精神,以及其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为了继续满足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基于高职教育快速发展所取得的成果,2005年10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首次提出要在全国范围内重点建设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一年后,国家正式出台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就如何建设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提出具体的目标任务,标志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正式实施,充分展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视和支持,激活了新一轮的高职教育改革热情。
一、示范建设政策的基本精神
(一)发展的示范,改革的示范,管理的示范。
周济在国家示范建设视频会议上明确要求:示范建设绝不仅仅是投资建设的示范,更应该是发展的示范,改革的示范,管理的示范。国家示范建设政策的目的就是通过建设示范校,引领和带动全国1100多所高职院校改革和发展,深化高职教育内涵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发展的示范。在办学模式上起到模范和带动作用。这就要求示范院校要明确办学理念、定位和方向,作改革的先锋,积极探索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
改革的示范。进行国家示范建设本身就是高职教育的一次大胆改革。这次改革对于示范院校来说,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上的规模、办学条件、招生人数的扩大,更应该是深层次的改革,如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队伍、社会服务、课程体系、专业建设等方面的改革。
管理的示范。一是要在示范建设项目总体规划、管理和实施过程中发挥模范作用;二是要在示范院校教学管理(招生、培养、实习和就业等环节)和内部管理起到示范作用。
就示范建设具体内容而言,示范院校应该在素质教育、专业建设、产学结合和社会服务中发挥领先作用。
1.素质教育的领先。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尤其是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示范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专门人才。
2.专业建设的领先。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发展的生命线,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载体。示范院校要突出地方特色,坚持相对稳定和适度超前的原则调整优化专业结构;结合地方经济特色,探索有针对性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融入产业要素,构建职业能力本位的课程开发体系;校企互聘,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顺应产业需求,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
3.工学结合的领先。示范院校要突出实践教学环节,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在课堂理论教学中要结合实践教学的内容,通过演、讲、练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在校内实训实习教学环节中,要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综合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校外实训实习教学环节中,要耦合行业企业,共同搭建管理平台,实现校企合作共振,共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4.社会服务的领先。服务社会是高职教育的落脚点,主要体现在: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开展技术服务,引领提升相关产业;开展社会培训,服务所在社区,参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5.领导管理的领先。示范院校的领导管理领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领导班子要有先进的办学理念、战略规划能力、科学决策能力、资源整合能力,管理骨干队伍要有较强的执行能力;二是要建立系统思维下的开放式管理平台和保障有力的考核机制。①
(二)国家政策主导,明确各方责任,加强绩效监控。
从14号文到44号文,再到12号文,可以清晰地发现政府加大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政策指导力度,政策重心由宏观建设指导转向规范发展指导。在这个过程,国家政策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44号文首次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申报工作进行部署,在组织领导、工作任务、建设内容、项目申报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明确示范院校建设的预审标准和指标内涵。
12号文的第五条到第八条,从四个层次明确规定了各方的职责。第一个层次是教育部和财政部;第二个层次是省级教育和财政部门;第三个层次是项目院校;第四个层次是项目院校法人代表。
为了规范专项资金管理,提高使用绩效,12号文件在第十三条到二十七条表示为加强各项目实施之前的充分论证,实施过程中的监控,以及项目完成后效益评价,建立以部际联合监督检查、地方监管和项目院校自我监测为基础的三级监控考核体系。为加强建设期间的监控、管理和指导,设立计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并每年度组织第三方机构对项目院校的建设情况进行分阶段检查和绩效考核。
二、示范建设政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国家如此强势推进示范建设项目,就是要借此机会强力推动高职院校改革,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高职教育的道路。
(一)示范建设带来的机遇。
1.确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增强了高职教育工作者的信心。我国长期受“学而优则仕”、“三教九流”等思想的影响,人们对职业教育还存在一定的偏见。高等职业教育并不为所有人认同,不少人认为学习不努力的人才去读职业技术院校,从事职业教育更是一种没有前途的工作。然而示范建设政策给高职教育带来新的生机和动力。实施以来取得的成果,尤其是近几年的示范建设院校的高就业率影响了人们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看法。人们开始认识和接受高等职业教育,2008年有四分之三的示范建设院校的录取分数线高于三本分数线的学生比例。
2.加大财政投入,扩大办学规模。截止到2008年中期,中央财政累计到位17.8亿元,地方财政投入20.3亿元(未含2008年金额),行业企业专项投入5.5亿元,示范建设院校生均元算内经费增长了705元。②雄厚的资金注入,为示范建设院校改善教学实训条件、加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改革课程体系、建设共享性教学资源库等方面提供了经费保障,扩大了示范建设院校的办学规模。
3.搭建交流学习平台,发挥示范辐射作用。示范建设政策的实施,有力促进各示范高职院校全面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天津职业大学的“旺入淡出,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的“校企互融”订单培养模式,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工场”培养模式和“创造工作室”模式的实践和探索,对其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借鉴意义。同时,通过示范建设,创建了包括专业信息文献、网络课程、专业图片、专业视频、考试题集、多媒体课件等内容的专业教学资源库,为打造开放式的网络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平台。
4.生源数量、质量逐步提升,一次性就业率稳步提高。从单独招生来看,2008年单独招生试点专业120个,报考学生32160人,计划招生3745人,录取学生3852人;从生源质量来看,2008年70所示范建设院校有50所院校的“录取分数高于三本分线的学生比例”超过10%;从就业率来看,有62所院校的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到90%以上,其中有46所院校保持在95%以上。③
(二)示范建设带来的挑战。
1.师资队伍建设的挑战。教师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最重要的智力因素。如何打造高素质专兼职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是示范建设政策带来最大的挑战。并不是说引进了几个行业企业专家就是打造好了专业教学团队,也不是说专职教师考取几个技能证就都能称为双师教师。如何建设适合高职教育发展有别于本科教育的职称评定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及双师教师评审制度,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实训条件改善的挑战。自示范建设政策实施以来,在中央财政的主导下,地方财政的大力支持下,在行业、企业的关心下,示范院校的实训基地项目建设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是主要集中在数控技术、电工电子与自动化、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汽车运用与维修、建筑技术、护理、生物技术、煤矿安全八大类技能型紧缺人才专业,其项目的数目和设备总投资额均占总数的88.7%。④这种资金投入的不均衡性,制约了其他非示范建设项目专业的发展,如何让非示范建设项目专业也能享受到示范建设政策带来成果,促进他们的发展,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此外,已建的示范院校实训基地项目的后续发展,以及如何适应企业生产变动性开发实训基地新功能,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3.学生实习就业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实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如何实现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定岗实习管理全过程,并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怎样创立严谨、科学、有预警功能的学生顶岗实习评价系统;如何创建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怎样将满足社会需要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结合起来。
注释:
①王章华,颜楚华.示范性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28,57.
②③④马树超,郭扬.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历史的抉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28,229-233,151.
参考文献:
[1]马树超,郭扬.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历史的抉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51,228,229-233.
[2]王章华,颜楚华.示范性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
[3]周济.认真贯彻落实《决定》精神推动职业教育又快又好发展[R].北京: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