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泠
下午2点,位于中关村软件园的曙光大厦顶层露台上热气蒸腾,曙光CEO历军和COO王正福在摄影师的指挥下摆出各种造型。顶层通往办公层的电梯里贴着曙光新浪官微的大幅广告——“亲~曙光有官微了哟!听取客户意见更方便!”
这样的场景在一般IT公司稀松平常,但对曙光这家贴满“高性能计算”、“863”、“国家战略”等标签的“技术宅”型公司却有着特殊的涵义。用句套话来说,这是转变的一小步,却是曙光的一大步。
王正福来了
香港人王正福在中国大陆的IT之旅开始于1987年,25年后的2011年4月,他从AMD 公司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经理的职位离开。听到这个消息历军心里一动,因为江湖传闻王正福很有运营经验同时又是个很讲义气的人,“我跟他并不熟”,虽然内心觉得希望不大,但历军还是决定努力一把。
第一次碰面约在酒店的咖啡厅。历军上来就直抒胸臆——“中国IT界缺乏一个红色巨人”,如果王正福“不嫌寒酸”,可以来曙光换换环境。王没吭声。几天后他们又在那家酒店见面,深思熟虑后的王正福对历军表示:在外企干了一辈子,钱,足够了。自己这个岁数,希望能找到家有思路、有抱负的公司,一直做到老。
2011年6月,王正福正式加入曙光出任集团COO一职,搬进了位于圆明园东门的曙光小院儿,历军交代的唯一任务是“半年内什么都不用干”,就是了解情况、了解曙光。
出身于中科院计算所的曙光公司问世之初就带着浓浓的技术味道。上世纪70年代,美国研制的计算机已经达到了每秒2.5亿次的运算速度,而中国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研制的计算机,每秒仅能运算1000万次。这种性能高、速度快的计算机被称为高性能计算机HPC,发动机设计、模具设计、生物新药设计、新材料的研制、风洞试验仿真、石油勘探与开采等应用都离不开它。
在李国杰院士的带领下,1993年5月,“曙光1号”问世,同时,我国高性能计算的产业化道路也从此启程。当时,刚从清华大学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毕业的历军还是毛头小伙子,正在北京无线电仪器厂应用技术部工作。1995年,历军调入中科院计算所,被任命为曙光产品与研发中心总经理。
在国家“863”计划的持续支持下,计算所先后研制成功了曙光1000A、曙光2000-I、曙光2000-II和曙光3000机群结构超级服务器,建立了“曙光”这一国产高性能计算机品牌。业务的快速发展,让中科院计算所办公区不堪重负,于是曙光从计算所搬到了位于清华大学附近的水磨西街小院儿。
2003~2004年,曙光4000-L型、曙光4000-A型高性能计算机研制成功,使中国成为除了美国、日本外第三个能够制造和应用十万亿次商品化高性能计算机的国家,并在2004年6月进入全球高性能计算机TOP10行列,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可以独立研发、制造超百万亿次计算机的国家。
从2000年开始,曙光踏上了快速发展之路,除了高性能计算和服务器,如存储、安全、云计算产品同样取得了很好的市场份额。根据2011年IDC公布的数据,曙光存储市场占有率达到了全球第8,国产并列第二;曙光的城市云业务在包头、无锡、成都、南京4座城市开通运营;2012年第一季度,曙光的服务器销售额在国内市场排名第四,国产品牌排名第一。2011年,曙光的高性能计算机销售额同比增长62%,达1.03亿美元,成为进入全球HPC销售额十强的唯一一家中国公司。
历军有些歉意地对刚入职的王正福表示:目前只有卫生间旁边的一间办公室还空着,曙光在中关村软件园的大厦还在装修……王正福对此并不介意,比气味更让他敏感的是周围很多双眼睛在看着自己。曙光从来没有从外企引入过职业经理人,大家都在观察——王正福讲话会不会夹英文?PPT做成什么样子?他到底能呆多久……归根到底,外企的“贵气”与曙光的“地气”究竟能不能合拍?
水清,水混
曙光以技术见长,管理团队也基本都是“技术宅男”出身,缺乏企业运营经验简直是注定的。“曙光的管理经验都是自己摸索,一点点从实践中来的。比如采购应该怎么做,当初是赶紧去书店买几本书,看看别的企业怎么做,然后一边试一边改。”历军说,面对快速发展的曙光,他每天陷入生产、送货、质量、销售等方方面面的问题中,疲于奔命却四处漏风,解决问题总是“按下葫芦起来瓢”。
最让历军光火的是,做大的同时,“混日子”的思想开始在企业内部蔓延。“一直到今天,依然不断有人问我,怎么看待‘水至清则无鱼这句话。”这是个暧昧的问题,希望公司是一盆混水从而混水摸鱼的愿望却异常清晰。历军认为自己需要定下心来,从企业文化和流程再造两方面“想想曙光未来几年的大事儿”。
于是,今年初历军把运营的柴米油盐事都交给了王正福,自己在办公室关上门琢磨“重要但又不那么紧急的事儿”。在外企25年的王正福的管理方式细致又规矩,他把自己每天的日程表在企业内网上公开,曙光所有员工想找他可以直接预约,公开透明。和过去“上司拍肩膀,下属拍胸脯”的项目管理方式不同,王正福对于每个项目都亲自找负责人谈话,了解各个环节;每月出差去各地办事处,是潜力市场就留下帮助办事处解决具体问题,比如在广州办事处王正福就足足呆了两个星期。“曙光现在年收入20亿元,我不敢说能把曙光做成什么样,争取带企业上一个台阶,收入做到50亿元。”王正福说。
历军认为,王正福为曙光带来的并不是策略和业务上的创新,而是规范的企业运营方式。“什么事儿我不说不行,我一说就算定了,有意见的也不敢说了。”历军对事无巨细都来请示、不推不动的做事风格也很无奈。王正福启发手下的年轻人自己独立自主地考虑并解决问题,“项目交给你了,就要你来动脑筋把它完成”,遇到进展缓慢的他会开玩笑——“你们怎么能跑得比我还慢?”
理顺流程的同时,企业运营过程中的暗藏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比如,曙光有些产品成本明显比竞争对手同类型的高,细查下去发现原来在采购环节没有形成集中采购,供应商的价格压不下来。年底盘点,虽然采购数量不比对手少,但整体成本高出竞争对手一大截。
再比如装服务器的机柜,过去总是从曙光的深圳基地运到天津总部,拆开配置好再安装上,最后发往全国各地。“后来发现有很大一部分是发回广州的。一个机柜5000元,深圳-天津-广州的运费就要1000元。这是什么?就是运营不够精细化嘛!”
俩人分工明确,配合默契。王正福在现有的流程下,查漏补缺,杜绝“机柜南北往返”的现象,完成年度销售目标;历军则专注优化流程与企业文化建设,让曙光运营的效率更高。如今,王正福遇到昔日在外企的朋友常常被挑大拇指——“福总,够胆!你做了我们想做又不敢做的事!”
将技术拉下神坛
2012年3月,曙光从圆明园东路的偏僻的小院搬入中关村软件园建筑面积25000平方米的曙光大厦。员工们说:原来邻居是花江狗肉,现在邻居是跨国公司。与身边的这些邻居相比,曙光的客户以高校和政府机构为主,业务也集中在高性能计算和服务器上。
云计算和高性能计算是曙光的立足之本,也是“豪门盛宴”——几乎所有国际级大厂商都参与到这一竞争中来,要在其中求得发展,除了追求更加精湛的工艺技术、更加精确的计算技术、更加精彩的方案设计外,曙光还必须将这两样都“拉下神坛”。
曙光公司成立十年的时候,历军曾感叹“曙光十年时间就做了一件事,在高性能计算机产业里建立自己的地位。”无论是进入全球超级计算机排行榜TOP500前10名,还是在中国TOP100中占据30%的份额,曙光都肩负着“国家战略”的重担。“很多人都不理解,为什么我们要参与军备竞赛一样的高性能技术竞争。但是我想既然要做就要做出水平,要在这一过程中争取获得超越自己的经历。”历军说。
产业和技术一定是互相支撑或者依托的,离开产业谈技术没有意义,离开技术谈产业没有根基。与国内大多互联网公司集中在应用层面的“微创新”不同,曙光走的始终是硬碰硬的基础研究产业化道路。近20年的研发积累,曙光高性能计算产品虽然不被大众看到,但已经深刻地影响到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气象、石油勘探、生物制药测序、神五、神六、神七载人飞船从发射到回收的全过程,甚至北京奥运动漫渲染等领域,都有曙光高性能计算的身影。
曙光推出的100万亿次曙光5000系列。“100万亿次”的概念就是一秒钟执行100万亿条浮点计算指令,一个天文数字的方程组可以在瞬间处理完毕。
这头“神兽”最终安家在上海超算中心,提供超级计算的公共服务。“比如上海大众汽车开发新车型,到设计开始到产品下线要撞88辆车。有了超级计算机进行模拟,可以大大缩短开发周期,只在实物测验的时候撞一辆就可以了。”大众在德国有自己的计算中心,但很难在中国再建一个,上海超算中心帮它解决了这个问题。“在当前的云计算环境下,首先有了实际应用,云计算才能够真正覆盖更多使用者,才能最终立足。”历军说。
今年曙光专门成立了云计算子公司,加快在国内二、三线城市的云计算中心的建设,未来计划在国内建立超过30个云计算中心,完成云计算战略布局,深化“服务提供商”的角色,用历军的话就是“要多挣服务的钱”。同时,今年新增的金融、能源和互联网三个行业,让商务云、行业云成为城市云的补充和延伸。“曙光给自己的定位不是最便宜的,但希望是最好的。”王正福说,
解决方案所有厂商都有,曙光的解决方案能够给用户提供带有多年技术积累的行业价值。“曙光200多个技术支持工程师,50多个在各行业领域的首席工程师,他们通常不是学计算机的,而是学石油物探、气象、化学、金融的。在每个行业领域的里面,这些又懂计算机又懂行业的专家是曙光最宝贵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