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卫社交

2012-04-29 10:51易珏
中国经济信息 2012年17期
关键词:好友社交生活

易珏

历经数千年,虽然人类的孤独感依然在“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但社交网络以捍卫社交之名的强势涌现,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现实社会的欠缺。

越来越多的80后一定对下面场景习以为常或似曾相识:早晨睁开眼后第一件事,打开微博,刷新消息。

电梯里、地铁里、公车上,手机当之无愧地成为最受欢迎消遣帮手。当然,如果时间倒退十年,这个名号属不属于手机就值得怀疑了。十年后,手机摘得桂冠,原因当然不是简单的传统人机关系,而得力于社交网络平台在手机终端上的广泛普及。对,是社交网络将我们与手机牢牢绑定。

QQ、MSN、微信、微博、人人网、开心网、Facebook、Twitter、Tumblr……当我们每天穿梭于以上的各种SNS时,到底需要什么?获得了什么?如果没有它们,又会怎么样呢?它们又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各种关于社交网络的问题,引向的是对我们生活本身的思考。

为什么需要?

随着社交网络的普及,这样的问题貌似显得多余,因为不论你在说什么,社交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生活还要继续,但以哲学三问之名弄清楚“从哪来”倒有几分必要。

国外一名自然学家潜水时发现了一部相机。相机经过一年多的海水浸泡后虽然不能使用,但其中的存储卡却很好,里面还有50多张照片。通过社交网络自然学教找到了相机的主人。

类似的奇迹几乎每天都在社交网络上轮番出现。这便是它的神奇所在。而这样的故事在陈子昂那个“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年代的却不可想象。

1967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朗随机选择了300多名志愿者,将一位波士顿的股票经纪人作为他们的最终联系目标。由于肯定实验对象不能直接联系到目标人,研究人员让他们把信函发给他们认为最有可能与目标建立联系的亲友,再让他们继续转寄。最终有六十多封信到了经纪人的手中,这些信函经过的中间人的数目平均为5.5个,也就是说陌生人之间建立联系的平均最远距离为六个人,即“六度分隔理论”。

社交网络流行的微时代,六度分割理论已经变为现实,并且更加便利地找到那个股票经纪人,甚至可以打破这个分隔,缩短人与人的距离,实现虚拟世界的零距离接触。不过,这只是社交网络出现的诉求点之一,更重要的是它在实现人们自我满足感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专门从事心理学研究的杜克大学教授丹?艾瑞利也在对社交网络进行深入研究:“人人都离不开社交网络。任何人都能把自己最新的情况放到网上,然后通过社交网络,跟自己认识或者不认识的人分享。当这种分享得到一些人的肯定时,人的心理会有满足感。越多人的参与,这种满足感就越强烈。”

越发忙碌与庞杂的社会节奏,带来了越来越多的迷惘、失落,形成了更多的心理认同的诉求。社交网络的出现,至少可以在虚拟世界中部分弥补现实社会的孤独感,而越来越多的人将形成社交平台的群集效应,形成相互促进的循环。

得到了什么?

25年前我们的人均好友数量为3个,而现在,一份研究报告称,数量已经变为2个。这是怎么了?一定会有这样的质疑。我们的QQ、微博里可能有不下200位的好友。数据显示,在大的社交网站上平均每位用户有130名“好友”,但这些“好友”中的许多人都是偶然认识的人,或根本不会在现实生活中遇见。

根据2010年末的统计数据,人们在网络上花费的平均时间比10年前增加了82%。我们的时间越来越多地花在虚拟社交上。在社交网络里,形形色色的人开始撕掉他们的面具变得肆无忌惮,随心所欲,同所谓的好友分享你的想法,同家人保持联系,可以找到老相识,还可以找到你中意的异性,并随时观察他们的生活。

我们不仅得到了更多陌生人的联系方式,知道了更多人的生活方式,还被得到了我们诸多毫无察觉的改变。

朋友与亲人间温暖的眼神交替、察言观色被人机对话取代。很多时候你都可以发现聚在餐馆里的一家人是这样的:父亲用手机查邮件,母亲给朋友发微信,孩子们要么发微博、要么玩游戏。给旁观者呈现的景象是围坐桌边的一家人各自埋头苦干。

在我们沉迷与虚拟世界的诸多好友与粉丝的积极互动,并享受由此带来的成就感与荣誉感时,现实世界中的情感交流被挤到了冷落的墙角。

更悲观的是,在社交错觉的轮回中,更多的无助、悲观等负面情绪将席卷而来,从而形成孤立的心理暗示。

如果没有它?

近日,羊城晚报健康周刊与搜狐健康频道联合举办的关于“你是否离不开手机”的调查显示,超过九成人离不开手机。如果没有它,我们的生活将会变成怎样?没有时时更新的社交网络资讯,没有跟粉丝分享的荣誉感,没有那么多可以随时通讯的好友……我们当然不可能倒回二十年前的生活需求,但至少放慢了自己的生活节奏,我们的生活也将由一个个被各类信息打碎的片段回复到相对完整的空间状态。

如果没有它,公司的老板也许会更高兴。事实证明,社交网络对工作进程的影响已经超过20%。心理学家发现,手机会让人们陷入一种持续的“多任务”状态,长此以往会让人患上类似“注意力障碍”的心理问题。如果没有它,我们的上班内容也许更单一、甚至更无趣,但我们能够变得更加高效地完成工作,这对于职场人士来说,不算坏事。

如果没有它,我们的社交圈子更单纯。好友不嫌多,因为世界很大,我们很小,但实际情况是,我们的精力有限,在有限的几十位之外,其他的大致都可以归为“僵尸好友”之列。缩小并不属于我们的朋友圈,倒算省了气力,却没有影响局面。

适时地关掉社交网络,将更多的时间用于线下的情感交流,过一过更接地气的生活。相信那句话,你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重要。

当然,这只是理想状态的生活,现实情况是,人类在社交网络中越陷越深,它已经影响到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的方方面面。大多数人依然孤独、大多数人依然沉沦在这个无中心化的光滑的空间中。正如朱大可所说:“在这个永远处于变化和生成状态的空间中,没有长期记忆,没有宏大理论,没有微观历史学和微观社会学,它由欲望及其和力量所充盈,更多地由事件而非既定的事物所占据。”

流动的特质恒久吸引着人们的关注力,而这正是商家所需要的效应。于是在社交网络这一新兴互联网产品的营销与赢利模式呼之欲出、水到渠成。

猜你喜欢
好友社交生活
社交之城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社交距离
属羊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删除好友
漫生活?阅快乐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