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强 赵登岭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与地理有关的几个成语。从成语的出处、含义和所蕴含的地理知识等方面进行阐述,以对地理教学有所帮助。
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串串成语闪烁着地理科学的光芒。
一、泾渭分明
出自《诗经·邶风·谷风》:“泾以渭浊,湜湜其沚。”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泾河水清,渭河水浊,清浊不混,比喻界限分明。
运用地理知识说明:渭水源出甘肃,自西向东而入黄河,泾水源出宁夏,自北向南,而入渭河。二水在西安市高陵县船张村相汇,出现清浊不混的景观。然而,历史上泾渭清浊几经变化。《诗经》:“泾以渭浊,湜湜其沚。”是说,泾水因与渭水相比而显得更加浑浊。唐代杜甫也有诗云:“浊泾清渭何当分。”从两条河流流过的地形来看:渭河发源于甘肃省的鸟鼠山,自陕西流入黄河,沿途流经关中平原,八百里秦川之地;而泾河发源于宁夏,全程流经黄土高原,该地区水土流失严重。不过,现在的两河看起来却是“渭水浊于泾水”。据统计,目前泾河平均每年向渭河输送3.04亿吨泥沙,平均含沙量为196千克每立方米;在未纳入泾河之前,渭河平均每年输送泥沙1.78亿吨,平均含沙量26.8千克每立方米。从数字上看,还是泾浊渭清。但由于渭河流域尤其是上游地区环境破坏严重,水土流失也同样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另外,由于渭河流经地区土壤所含矿物成分的原因,当渭河含泥沙量达到10千克每立方米时,水色便呈赤黄色。从表面上看,泾渭分明的自然景观仍然存在,但已是渭水水色深于泾水了。
二、秋高气爽
出自唐·杜甫《崔氏东山草堂》诗:“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形容秋季晴空万里,天气清爽。
运用地理知识说明:一是:经过夏天雨季的洗礼之后,秋天大气中的尘埃杂质微粒大为减少,从而减少了穿过大气时阳光的散失,使大气透明度大大提高。据瑞利定律微粒的大小与被散射的光波波长可知,由于尘埃等较粗的微粒及小水滴的减少,天空散射较长波长的光的能力变弱,相对而言也就使天空中波长较短的蓝紫光的比例明显增多,故而天空更蓝、更高远。二是:进入秋季后,除华西、华南以外,各地区雨季基本结束。北方冷空气势力加强,一次次南侵的干冷气流迫使夏季一直回旋在我国上空的暖湿空气向南退去,天空中的云雾减少了。与此同时,我国地面主要受冷高压的控制,地面热低压逐渐消失。而高空副热带高压的南撤一般缓于地面高压系统南移,使高低空同受高气压控制,下沉气流盛行,气流下沉时增温,不仅不利于云雨的形成,大气中的尘埃也被下沉气流带了下来,正所谓秋高气爽、天朗气清。
三、蜀犬吠日
出自唐·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比喻少见多怪。
运用地理知识说明:四川盆地空气潮湿,天空多云。四周群山环绕,中间平原的水汽不易散开,那里的狗不常见太阳,因此看到太阳后就觉得奇怪,就要叫。因此蜀中有“天无三日晴”和“蜀犬吠日”之说。
四、黔驴技穷
出自唐·柳宗元《三戒·黔之驴》:“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也已经用完了。
运用地理知识说明:据《嘉庆一统志·古迹黔中故城》及《中国历史地图》记载:秦代设有“黔中郡”,辖地包括今湘西、四川东南部及贵州东北部,汉代改称“武陵郡”,五代及宋直接称黔州。所以在今四川、湖南还有带“黔”字的地名,如湘西“黔阳”,川南“黔江”。至于“贵州”,在唐宋时指今广西贵县。现今的贵州明朝才建制,置贵州布政司,清朝才列为省,简称“黔”则是近代的事。由此可见,柳宗元所说“黔”,应是湘西、四川东南部及贵州东北部一带。湘、川、黔三地的地形多有丘陵、山地,贵州更有“地无三尺平”“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说法。另外,三地地处多雨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人们多耕种水田。由于三地的自然环境特点和社会生产需要的影响,驴子的用处很小。
五、竭泽而渔
出自《吕氏春秋·义赏》:“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掏干了水塘捉鱼。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
运用地理知识说明:竭泽而渔代表一种超过鱼类繁殖速度的掠夺式的生产方式。正如人类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人类周围的水、植被、土地和阳光都是可再生的资源,只要人类适度开发,就可以用之不竭。但是现在,黄河在断流,亚马逊在消失,太多的绿洲正被沙漠无情地吞噬,太多的城市不再有灿烂的阳光。这些现象的出现正是因为人类大肆向自然环境掠夺,严重超过了大自然的承载能力。
参考文献:
[1]诗经·邶风·谷风.
[2][唐]杜甫.崔氏东山草堂.
[3][唐]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4][唐]柳宗元.三戒·黔之驴.
[5]吕氏春秋·义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