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夏
【摘要】 创新教育是目前我国教育发展的主导方向,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当今时代所赋予教育的重大责任. 而作为理科基础学科的数学,其创新思维的运用更显得特别重要,教师应该不断的以创新思维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训练与指导,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他们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初中数学;创新思维
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到新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养成以创新的思维方式解决学习数学中所遇到各种问题的习惯. 并通过采用创新思维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也是作为一个初中数学教师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那么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性思维究竟是指什么呢?笔者认为,所谓创造性思维就是指“创造过程中的一切思维活动”. 任何正常的人都可以产生创造性的思维,并且这一思维方式对于数学教学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教育意义. 创造性思维的实质就是通过科学合理地、协调地运用逻辑思维、形象思维以及直觉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使得有关信息能够有序化地产生一种积极的效果,它具有三大特征,即新颖性、非常规性、灵活性. 创新思维品质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经过后天的锻炼培养出来的. 因此,作为数学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关键的是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必需的思维方法,发展其创新思维的能力. 在教学中要不断地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追求新知,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实现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思维的目的. 现笔者就自己所了解的一些创新教学方法在本文中加以探讨,希望能够为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尽绵薄之力.
第一,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创新思维的特点. 在进行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站在创新的思维高度来设计教案,根据相关的理论,结合其特点,将创新思维运用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1)发散性题型与灵活思维的培养:要想保证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那么在选择题型上也应该选择那些一题多解的发散性思维的题型,促使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考虑,并运用多种方法.通过灵活而全面的解题起点和过程,达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目的. (2)近似性题型与类比思维培养:教师可以将一些相似度比较高的题目减少已知条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类比的思路. 比如说:观察下面一列数,按规律填上适当的数,0,3,8,15,24,35很明显,这道题目考的就是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通过对所学知识的类比来得出结论. (3)开放性题型与想象思维:凡是具有创新思维的人都一定拥有十分丰富的想象能力,自然而然,数学思想也是一个充满着想象的过程,老师通过在教案的设计中引进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不但能够提高学生探求数学解答过程的兴趣,大大地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得其在数学的学科中不断地求异创新,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大胆假设以及联想等一系列活跃的创新思维,从而改变以往的数学教育的沉闷状况.
第二,重视数学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老师可以在教授每节课的内容时,以教学内容为基础设计几个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到问题的情境中,促使其独立的思考,寻找所学知识的内在规律性,并积极寻找正确韵解题方法. 同时,也可以将数学中的一些思想方法与具体的知识学习相结合,注重挖掘每堂课所包含的思想方法. 比如在学习初中数学的“三角形”时,就应该能够初步根据题设与有关的定义、公理、定理进行相应的推理论证;在学习完“一元二次方程”后,教师可以就“在实数范围内的一元二次方程,如果有实数根,那么最多有几个?”这一问题加以讨论,并得出结果是两个. 这样教师如果事先给学生创设一下问题情景,一方面可以积极地引导学生进入情景之中,赋予生命力;而另一方面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兴奋感,寻求思路,大胆创新.
第三,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把微笑带进教室,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创新的思维.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 ”教学过程既是一个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师生沟通情感的过程,而且学生的创造性往往离不开整个课堂的教学氛围. 因此,在数学教学的课堂上,老师要将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和关爱融入课堂,创造平等、民主、友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同时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发表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质疑、多请教,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效率,并且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由此产生探索新知、创新学习的愿望.
第四,加强课堂练习,突破数学学习中的重难点. “只学不练”那是纸上谈兵,达不到学习的效果. 因此,练习对于课堂教学来说非常重要,会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产生直接的影响. 在初中数学的课本中有很多的练习题,那么如何进行合理的选择,在避免走入“题海战术”误区的同时又能很好地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和培养其创新思维呢?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处理好这三大关系:首先,量与质的关系. 在保证练习质量的基础上布置练习的数量;其次,量与难的关系. 课本中的练习题绝大多数是针对知识的巩固所设计的,解题思路比较明确,对学生进行训练得较少,不具备培养探索能力的功能. 因此,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讲好每一题,充分发挥他们的功能,加深其对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探索创新意识以及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新与旧的关系. 也就是说在设计练习时,要新旧知识加以结合,使学生在巩固新知识的基础上同时复习旧知识. 精心优化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