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类高职院校发展瓶颈及对策研究

2012-04-29 08:55许维平鲁平俊
科教导刊 2012年19期
关键词:体育类院校职业

许维平 鲁平俊

当下,我国体育类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主要是高等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和高等体育专科学校两类,主要办学目的是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我国高职教育经过10多年来的包括外延和内涵的快速发展,体育类高职院校在当前和不远的将来却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瓶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不居安思危,应通过综合分析体育类高职院校发展面临的内外部制约因素,积极找寻解决发展瓶颈的策略及可行性措施,以期务实探索体育类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1 体育类高职院校发展瓶颈的外部成因

1.1 高职教育面临教育“拐点”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俞仲文在第三届民办职业教育高峰论坛上向广大高职院校领导郑重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面临“拐点”。因为从招生情况看,2004高校招生总数中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比重为48%,2008年为51%,总招生近1100万人左右;但是自2009年开始,高职招生开始持续下降,2011年降为933万人,比2010年减少28万人左右。

考生逐年减少的直接原因是我国已开始“人口拐点”,即人口出生率呈下降趋势,高等本科院校、民办高校降低身段“抢生源”是高职考生逐年减少的间接原因。大部分学生的第一选择仍然是读本科,因而此使众多高职院校面临“生源荒”,同时凸现出高等教育由于连续十年的扩招,在应对人口拐点的问题中利用“本科”的品牌优势已觅得先机,这就使得高职院校尤其是体育类高职院校在“拐点”来临时,将面对最大的发展瓶颈。

1.2 社会认可度低

高等职业教育虽然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我国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对职业教育的歧视,也使得全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认可度普遍较低,而这种偏见恰是当前我国高等职业学校发展的主要发展瓶颈。一直以来,在中国的高考招生层次中高等职业教育被认为是高等教育中的“二流教育”,高等职业院校居于高等教育链的末端,所招收学生大多是分数不能达到普通本科录取线的考生。此外,中国传统的精英教育思想和“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思想几千年长期占据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严重扭曲了教育的本质,影响了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期望。很多家庭希望子女通过教育这一相对低成本、高效、便捷的途径,脱离家庭现状的制约而泊入到上层社会这一高级码头,这实有借“知识改变命运”之名,行教育歧视之嫌。

2 体育类高职院校发展瓶颈的内部成因

2.1 在恶性生源竞争下的高职教育质量滑坡

高等职业教育的危机表面上看是生源危机,实质却是高职教育质量的明显滑坡。各国的教育经验告诉我们:高等教育没有教育质量,高校将失去生命力,高等院校建设的根本是抓好管理质量和教学质量。从体育类高职院校受教育的主体来看,在“本科热”的余威之下,高职院校面临学生生源严重不足、招生难的情况,许多体育类高职院校为求招生规模和学校经济效益,只能退而求其次,通过降分、民族考生加分等措施广泛招收高考落榜者,致使学生生源素质不断下降,大部分新招考生的基础知识差、不便管理,更使得培养出来的教育产品——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低下,这样客观上恶化了高职教育的教育内环境,最终形成了恶性循环。从教育客体角度来看,大半的教师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有的是近亲繁殖式的本校毕业留校任教,这样就使得教师来源单一、缺乏工作实践经验和必需的专业技能,“双师型”人才缺乏,致使体育类高职院校教育质量出现明显下滑。

2.2 专业设置与本科院校雷同,职业教育特征弱化

目前,我国体育类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大都偏向本科式的学科体系,包括专业设置、专业方向、课程设置、教学计划、考核方式等大多照搬本科教学的学科体系设置,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依然很突出,并未突出高职教育应具有的人才层次的专业性、知识结构的职业性、能力培养的技术性、就业去向的基层性等特征。

2.3 “双师型”教师严重匮乏,教师队伍建设滞后

国家教育部门对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有关规定是“有关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要达到50%”。现实中我国体育类高职院校中“双师型”人才队伍建设与此要求相去甚远。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教师中拥有硕士和博士学历、拥有副教授和教授职称,以及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比例偏低,致使教师学历、职称、年龄结构不合理;另一方面是大多数高职教师与高职教育对教师的职业能力要求相距甚远。由于自身来自本科院校,接受的是学科教育,故而既没有相关的职业工作实践,又缺乏相关的专业技能;第三是我国至今未建立专门的高职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主管部门和学校重视不够,相关培训经费不足,高职教师自身培训机会少,更使得教师队伍建设滞后的结症日益突出。

2.4 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衔接机制形同虚设,高职教育孤立于高等教育体系

当前,根据国家政策,我国每年高职毕业生中5%的可以“专升本”深造。但大多数一本高校,尤其条件较好的本科院校由于对高职应届毕业生的歧视和对口专业的限制,常常以招生配额、同等专业等要求拒绝接受高职毕业生,而条件较差的二本院校又由于专业限制、学制管理等原因也无法接纳所有专业的高职生。因而每年实际“专升本”的高职毕业生比例远远少于高校招生的5%。据此,国家关于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衔接机制已形同虚设,使高职教育成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座“孤岛”,而对于大多数高职毕业生而言,由于工作、生活、家庭的后续原因,高职教育也就成为其教育的终点。

3 体育类高职院校发展的微观对策

3.1 紧跟市场需求,注重专业特色,突出职业特点,改革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

体育类高职院校应坚持“服务社会设专业,依托行业建专业,校企合作强专业”的专业建设思路,以专业建设为抓手,紧密结合所在区域经济优势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适应地区、行业经济及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对高职院校专业、品牌特色的改革,使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增长点相适应,同时努力使专业设置具有前瞻性、引领性,适合所在社会环境的产业、行业发展;使学校的专业学科链与相关产业链实现“无缝对接”,力争学校的专业群建设与相关行业的职业岗位群相适应,做到“依托行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行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要有针对性,通过进行职业分析,以实际工作流程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为准绳进行课程建设,突出职业能力培养、规范课程教学。

3.2 加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建全教师成长机制

体育类高职院校在加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建全教师成长机制方面。建立专业负责人、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的选拔、培养、管理与引领机制;基础课、主干课教师应加强“产、学、研”的教学与研究;专业课教师要力争到企业顶岗实践,强调技能水平提高,提升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综合职业素养以及社会服务能力;拓宽师资来源渠道,对有关专业实践与技能的课程,可以聘请校外的行业或企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经理、主管、技术人员,甚至是优秀工人担任兼职教师,对其中个别教学能力有限的兼职教师可以配备本校青年助教教师加以辅助教学,这样既有利于拓宽师资来源渠道,也有利于本校年青教师的培养。

3.3 加强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适应能力

体育类高职院校应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适应能力。对于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一方面,通过积极申报省级、校级校内校外实训基地高校质量工程,获得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管理者的重视和经费支持,大力建设校内校外各个专业群实训基地;另一方面,也可大胆采用学校控股、教师参股方式兴办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新模式,既能实现学校与老师资源共享的双赢,也能提高高职教师服务社会的水平。对于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通过注入部分资金、聘用企业兼职教师,筛选专业对口的企业等方式,提高校企合作层次与“产、学、研”结合水平,共建校外实训基地。

3.4 树立高校全面营销观念,全面高校品牌形象

现代营销本质的就是以顾客为核心,强调为顾客创造价值,通过建立顾客关系,为顾客实现价值,最终实现企业(组织)价值的过程。高职院校作为服务型组织,其高职教育的顾客不仅包括学生还包括各类企业(组织)。因此,在高校全面营销中:首先,应强化校外营销,学校通过广泛收集相关领域的各类行业发展现状、本行业竞争程度、替代行业发展趋势、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等信息,学生对教育服务的潜在需求信息,仔细分析学校自身优缺点以及竞争对手的特点、教育市场竞争环境,了解教育市场中消费者(包括潜在消费者)心理和需求变化,找寻体育类高职院校所在区域的教育市场细分。通过教育服务信息宣传和各种营销手段,强化本校教育特色和教学质量能适应所在社会、区域对人才需求及其发展趋势,以吸引潜在的教育消费者——学生及其家长。其次,应强化内部营销,通过激励和吸引优秀专职、兼职教师为学校教学服务,强化教师“教学=服务”的思想,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提升高职学生综合能力、专业技能、职业素质以及职业规划的层次,最终通过向社会提供优质的教育产品——学有所成的学生,形成高职院校特有的品牌形象——专业化、特色化、职业化、人才化。

3.5 整合各方资源,积极提升就业率

体育类高职院校应有效利用各种促销渠道、积极采用各种促销方式向用人单位推荐学校毕业生,学院可以通过网上营销、线下直销等方式,向用人单位传递有关毕业生的相关信息,如:专业方向、知识水平、工作能力以及性格特质等信息,同时也向学生介绍用人企业的有关信息,使供需双方的了解彼此的需求;还应运用市场机制,整合各方资源,吸纳与高职教育培养有关的行业和企业,共同参与,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努力提高体育类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最终实现高就业率的向内、向外的双重效应。

4 体育类高职院校发展的宏观对策

4.1 积极推进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改革,引领高职教育的发展

国家应推进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改革,成立专门的职业资格管理机构,建立一个全国的、统一的、科学的、规范的职业资格证书管理体系,使其真正体现职业岗位群对职业能力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关联关系,通过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和学位证书并举的制度,积极引导学生主动考领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强两者之间互补的灵活性和渗透性;高职院校应加强对学生考核评价体系的研究,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人文素质、职业素质、职业规划教育等评价机制纳入学生的综合考核管理中,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学生,同时规范考核标准,使课程考核与职业资格考试对接,真正做到以职业资格认证引领高职教育的发展。

4.2 搭建高等教育沟通平台,完善高等教育衔接机制

国家应完善高等教育衔接机制,通过制订、修改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各项政策,搭建高等教育沟通平台,允许高职毕业生在完成所规定的课程计划和学分要求后,经过更合理、更开放的“专升本”考试,让更多的优秀高职毕业生升入高一级院校深造,对转专业高职毕业生只要其能通过有关的加试考核,也应广开方便之门,最终突破“一次高考定终身”的局限;最后,国家学习西方职业教育中的先进经验,通过建立高职本科院校、高职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制度等,培养更多的具有更高层次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日益增加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高等职业现状[N].中国青年报,2012-04-23.

[2]王明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错位分析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7(12).

猜你喜欢
体育类院校职业
2022年在晋招生高校体育类专业录取统计表
浅析体育类短视频的传播策略——以抖音为例
2021年在晋招生高校体育类专业录取统计表
2020年在晋招生高校体育类专业录取统计表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