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生涯教育是一种帮助学生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自主规划人生的教育,作为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在世界各国备受重视。2007年底,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明确要求各校要把就业指导课程列入教学计划。目前,全国大多数高校开设了1门及以上的相关课程。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生涯教育水平参差不齐,效果不一。青年学生在生涯决策时仍然缺乏一种安身立命的平和心态,在是与非之间不能形成选择的可控心理机制。在追逐人生理想的过程中,不愿做脚踏实地的奋斗。这些问题的出现都值得深思。
1 工具价值理念占主导,生涯教育目标异化
马克思说过:劳动不仅仅创造了物质产品,同时也塑成了劳动者自身的本质,也就是说,劳动创造了生存的资源,更是劳动者赖以生存的意义。劳动是社会财富的源泉,能使个体获得赖以生存的物质财富和资源,体现为劳动就业的工具价值。实践中,依据劳动就业的本质意义,生涯教育理念也存在着工具价值。现有的生涯教育产生的原动力来自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变化,源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生涯教育过程中更多地注重具体知识内容的和技能的获得,关注结果胜于过程,而学生的情感体验更是被严重忽视。
(1)工具价值理念下将人视为孤立的生产个体,强调其社会价值,导致教育目标与教育的本质脱节。无论是植根于心理学基础上的欧美生涯指导理论,还是建立在市场需求基础上的日韩生涯指导体系,各种生涯选择理论过于注重择业者的职业自我属性,相对忽视职业所在的组织和地区社会环境的作用。更有甚者,将生涯教育简单等同于职业生涯规划或就业指导,生涯教育纠缠于“职业”和“个人”的描述与分析,尚未对个体进行更深层面的精神世界的挖掘。
其实,人的命运和人生是与整个社会的大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不是社会的对抗者或驾驭者,而是整个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人与社会构成了一个整体。职业与人生同样构成了一个人作为社会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二者互相影响。生涯教育的目标绝不仅仅是帮助学生寻求一份工作,而是要使个体追寻天命所在,找到一个可以安身立命之所,帮助学生实现和谐完满的人生。
(2)工具价值理念下的标准化模式,导致生涯教育目标简单化。无论是生涯决定历程的CUC模式,还是SWOT分析,现有的教学过程,仅仅是标准化状态。教学是将学生的问题情境,假设为一个静止、固定的状态,导致生涯教育目标僵化。
个人的生命历程如何,充满了变量。有一类变量是客观的,存在于个体之外,如身世、性别、家业、时局等;另一类变量是主观的,存在于个体之内的,如天赋、气质、性格、能力与兴趣倾向。这两类变量决定了个体的富贵贫贱,其间的互动之学,中国人称之为“命学”,是最为朴素的“生涯”观念。在这一朴素的概念中,充分表明了一个不确定性的事实:一个人的生涯历程中充满了不可测量的变量。我们不可能模拟出每一种状态和情境。生涯教育,不是要让学生学会应对一个个模式化的生活片段,而是要让学生建立起一种坚定的信念。这种信念可以帮助他们应对未来生涯中的种种风险。
2 缺少传承与创新,生涯教育内容受局限
(1)过度关注可测量性内容,教育内容偏狭。在心理学的支撑下,生涯教育更为关注流程和工具的使用,个体的天赋、气质、性格、能力与兴趣倾向等都可以通过专业的测评工具测量。但是,却缺少对存在于个体内部的其他因素的分析和解读。譬如忍耐、坚毅、意义、爱、美和意识等,这些因素均无法以科学的方式去探讨。
(2)生涯发展理论的本土化研究不足。高校多沿用西方的生涯发展理论。然而,中国人的生涯发展理论与西方社会存在很大差别,譬如行业发展内部的等级差别会不同程度地影响职业内涵的发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符合中国国情的生涯理论做指导,也就很难编写系统的教材,加之部分生涯导师对课程的承诺感和投入感比较低,很难给予学生有价值的指导;此外,行业内也鲜有从事职业分类和职业描述的专业机构和组织,对中国本土的职业进行深入研究,导致缺乏职业描述不到位,参考价值有限。更为重要的是,长期忽视对已有教育思想的总结和传承,是国外生涯教育理论本土化的过程异常缓慢。
3 挖掘古代教育思想,生涯教育的必由之路
长远来讲,生涯教育要发挥真正的指导作用,让每位受教育者都能在这个不确定的时代,成熟、自信地规划好自己的人生、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就要在学习西方经验的基础上,重新审视我们的价值理念、充分挖掘古代教育思想的精髓。
我国古代教育思想中对于生涯教育有着深刻的论述。孔子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就是一副清晰的生涯路线图。从天与人的关系到人与教育的关系,《中庸》作了最概括的阐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可以说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中“天人合一”的哲学观所体现的和谐完美的价值取向,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目前生涯教育工具价值理念的缺憾,也符合中国人特有的人格品质。
“天人合一”哲学观将宇宙万物分为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生命现象三大类,以天、地、人三个概念作为最高抽象,天指自然界,地指人类赖以生存的大地及社会环境,人实际指生命而言。人生于自然而组成社会;社会可以作用于人,人亦可以作用于自然;自然条件制约着社会发展,社会力量又可以改造自然。从自然现象中发现和把握规律,将自然界、社会和人看成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三者尊伦理,和谐共生,此谓“天人合一”境界。“天人合一”的观点其实是合乎自然,合乎社会的规律。这个深奥的玄机在于“周而复始”的观念教给中国人“所谓生命,乃是一种不断地变迁,交互兴盛和腐败的现象,当一个人的生命力达到巅峰时,也象征着要开始走下坡路了,犹如潮水的消长。”个人的生涯发展就是要合乎自然,合乎规律,达到和谐的状态。这也是古代教育思想中“天人合一”哲学观在今日生涯教育领域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沈之菲.生涯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5-26.
[2]卢荣远,李凌,唐宁玉.职业心理与职业指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66.
[3]辜正坤.中西文化比较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78.
[4]曾维希.大学生的生涯不确定感类型与症结研究—生涯混沌论的视角[D].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103-104.
[5]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54-55.
[6]钱穆.国史新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80-91.
[7]周玉春.中国哲学的和谐辩证法思想在中学哲学教育中的价值教育文化[J].2010(2):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