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学生党员发展与教育模式创新探析

2012-04-29 08:55陈雄辉邬强
科教导刊 2012年19期
关键词:学生党员入党党员

陈雄辉 邬强

1 当前地方高校学生党员发展与教育现状概述

大学生党建情况一直备受关注。根据教育部网站公布的“2012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表明,“大学生思想主流继续保持良好态势。91.4%的高校学生表示坚决拥护党的领导;97%以上的学生高度认同并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近八成的学生表示有入党愿望。”①诚然,大学生党员发展与教育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必须看到,地方高校大学生党员发展与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隐患依然值得关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1.1 入党动机上,“重功利,轻理想”的倾向依然严重

(1)“就业砝码”。随着我国产业升级不断加快,知识密集型人才日益成为社会就业的主趋势,高校扩招带来的无形压力和国内外经济形势的风云变幻又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竞争,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加上人们长期遗留下来的“铁饭碗”观念和党员身份在就业中的潜在优势,入党逐渐成为大学生最有力的“就业砝码”。

(2)“评优工具”。因名额比例、师生关系等原因,学生党员在学生群体中有一种“天然优势”,在各项优秀评选中占有主动的资源和地位,党员身份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谋求个人利益的“评优工具”。

(3)“攀比资源”。大学生党员处在价值观确立的十字街头,思想开放、勇于创新,但有时也思维不定、爱好攀比。因党员身份在就业、评优、学习甚至恋爱上的优势,是否入党成为大学生默默比较的重要资源。

1.2 入党过程中,“重过程,轻培养”的问题比较突出

(1)程序繁杂。如今高校学生入党普遍要8~12道程序。层层考核和筛选本是一件好事,问题在于大多数程序都在发展预备党员之前,而入党后的考察考核程序则寥寥无几。

(2)前后不一。主要是指部分学生党员入党前后思想、学习、行为等存在巨大反差,入党前积极进取,入党后风平浪静。

(3)管理缺失。主要体现在各基层党组织的自身管理和党员教育上。例如,基层领导干部素质和理论素养普遍不高,网络党建相对落后、组织生活和集体活动形式化、学习培训机制不足、社会实践稀少、考核激励制度不尽人意等等。

1.3 入党结果上,“重数量,轻质量”的趋势不容忽视

(1)比例不一。据一项调查显示,当前广东省大学生党员占学生总人数的比例约为14%,近年来新发展党员人数中大学生党员占44%左右。从这两组数据看,大学生党员比例并不高。但事实上,各高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会超越规定比例,各高校、各院系甚至各班级在发展党员的比例上也存在较大差异。

(2)质量下降。学生党员质量可以从身份认同、理想信仰、理论素养、模范作用等方面进行考量。目前一代比一代有逐渐减弱的趋势,南方与北方、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革命老区与非革命老区的学生也有较大的差异。

(3)作用减弱。主要是学生党员在思想品德、专业学习、组织管理、生活服务等方面起到的先锋模范作用的程度在弱化。因怕影响同学关系,学生党员普遍缺乏管理、服务、带领的主动性、胆识和技巧。

2 当前地方高校学生党员发展与教育中存在问题之原因

2.1 内因

(1)家庭德育缺失。由于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应试教育”体制的存在,许多父母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普遍重视学习成绩的高低而忽视德育人格的培养,这就造成学生缺乏完整的人格品质和道德感悟,大学生思想上入党难度加大。

(2)个人条件不足。由于缺乏社会经验,身心发展尚不成熟,价值观体系尚未成型,大学生在是非辨别能力、政治觉悟、学习态度和能力、自我约束等方面客观上存在一些不足,间接上对大学生党员作用的发挥产生消极的影响。

(3)组织制度不全。高校各级党组织在学生党员发展、教育、考察、考核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尚有待加强,特别是在对党的理论历史学习、联系群众和社会实践等方面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党员的积极性。

2.2 外因

(1)社会思潮影响。社会思想文化的多元性在开放性的大学校园里产生激烈的火花,而大学生群体尚未能很好地对此进行辨别和扬弃。这就导致拜金主义、实用主义、享乐至上、诚信缺失等现象在象牙塔里肆意飞扬,学生耳濡目染,校园深受其害。

(2)敌对势力“西化”。高校已经成为敌对势力对我国“西化”、“分化”的重要阵地,大学生成为他们争夺的重点对象。由于其途径和手段愈发隐秘(往往打着“学术交流”、“实习兼职”、“社会实践”等名义),大学生党员教育面临更加复杂的局面。

(3)媒介导向作用。广播、电视、网络等社会舆论是现代社会的强大力量,但一些媒体却重经济轻政治,过分看重商业利润,忽视和放弃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和谐人格的宣传和塑造,扰乱社会精神生活,降低社会生活品味,大学生党员也深受其害。

3 地方高校学生党员发展与教育模式创新设想

尽管当前地方高校学生党员发展与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但笔者对高校学生党建仍然持乐观的态度。这不仅因为大学生素质高、底子好、可塑性强,更出于对党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科学性(贯穿于教育法律法规、人才培养方案和各级教学管理环节之中)和高雅纯洁的高校校园环境的信任。当然,如果我们能在地方高校学生党员发展与教育模式的创新上有所探索和改善,筑牢高校学生党员思想防线,将对提升高校党建水平具有长远而深厚的意义。笔者以为,建立和完善“三角分工、四级互动”的学生党员发展与教育模式值得思索。

3.1 “三角分工,形成合力”

(1)对政府而言,加强媒体管理,坚决打击腐败,加强群众联系,切实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等对提升党政形象,增强政府公信力,对巩固党的执政合法性具有重大的意义,更能帮助大学生特别是学生党员抵御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企图,增强对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信心和接班人的责任感。

(2)对社会来讲,全社会需逐步建设弘扬传统文化、改善用人观念、增强民族观念等的良好氛围和思维自觉,使大学生党员在青山绿水、空气新鲜、宽松平等、友爱互助的群体文化中成长,使他们真正形成和谐的完整人格。

(3)对学校来说,“思想战线上的战士,都应当是人类灵魂工程师。”②高校应注重对学生人格教育,树立良好形象,传承党员魅力,教会(党员)学生正确认识各种社会形象,引导他们树立稳固的集体、民族和国家观念,做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和现代公民。

3.2 “四级互动,强基固本”

(1)学校一级:“高校党团组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完全在于它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③学校党委负责制定全校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的思想建设、组织管理、考核奖惩、校园文化、经费保障、网络建设管理等一系列机制和制度,并且定期修改完善,营造舒心的学习和工作环境,坚持环境育人、制度管人、文化养人。

(2)院系二级:院系二级党委、党总支负责学生党员信息的录入、审核和统计,负责落实和检查学校党委一系列机制和制度,确保学生党员信息及时、真实、有效。

(3)支部三级:重点负责本支部的“党员学习小组”和“党员联系宿舍制度”的落实情况,收集反映普通党员意见;组织“网络组织生活”和“网络民主生活会”。

(4)小组四级:负责落实、检查和反馈各项制度和活动进展情况,重点关注和引导本班落后同学参与班级文化建设中来,建设“党员带头、全员参与”的和谐集体。

网络上,建立以“服务学生”为主要目标的“学生党员信息管理系统”和“网络党支部”,充分利用微博、微群、博客等现代网络手段,及时了解学生党员的家庭情况、思想品德、课堂学习、宿舍生活、社会实践等成长情况,使之成为学生党员与党组织沟通的新平台;课堂上,以党小组为单位建立班级“党员学习小组”,以一名党员带领若干名群众同学的“一带多”模式开展学业竞争和课程学习,达到良性互动、自主学习,增强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效率;宿舍上,建立“党员联系宿舍制度”,要求每名党员挂钩若干学生宿舍作为责任范围,负责挂钩宿舍的卫生、安全、心理等的检查监督,并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党员考核体系。

注释

①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987/201206/137018.html

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10:40.

③黄晓波等.学生工作专业化系统与辅导员核心能力构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8:203.

猜你喜欢
学生党员入党党员
我是党员向我看
“我是党员,就要冲在最前面!”
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
憨娃入党
三份特殊的《入党申请书》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对慰问贫困党员的反思
高校优秀学生党员评选体系的构建——基于AHP法的运用分析
高师院校发挥学生党员作用模式初探
浅谈做好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几点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