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飞
摘要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长期受本科教育模式的影响,严重偏离了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定位,制约了会计职业教育的发展。如何在教学中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摆脱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适应企业对不同层次会计人才的需求,是我们面临的现实课题。
关键词高职教育会计课程体系改革措施中图分类号:G7121 国内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教育的现状
2006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文件。该文件的实施,意味着国家要求把高等职业教育办成真正意义的职业教育的决心,从而否定了以前众多高职院校“大跃进”式发展方向,忽视教学质量的做法。会计作为一门应用学科,许多高职高专院校都开设了该专业。但是,各院校在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却一直模糊不清,不仅造成了老师在教学上的困惑,而且还影响到学生的就业方向。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总的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高职会计专业教育理念落后,无法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和教育的变化。我国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长期沿用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在课程设置上,几乎是本科课程设置的“精简版”。由于缺乏高职教育应有的特点,造成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教学质量不高。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有别于中等职业教育,因为具有职业教育的特征,高职教育又不同于本科教育。随着市场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增加,我们却把高职教育作为本科教育的一种补充,以满足高校扩招的需要,只会偏离高职教育的定位,从而造成了专业建设的盲目性。而会计专业本身就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给高职会计专业一个合适的定位,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其次,课程体系的设置不合理。培养目标决定课程体系的设置。目前,影响高职会计专业教学质量的关键是课程体系设置照搬本科教育模式,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忽视了高职教育的特点,使得教学缺乏针对性。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会计专业目前实施的以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环节组成的课程体系,仍然是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没有摆脱知识系统性、学科性和完整性的制约,与企业工作岗位脱节。二是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许多院校还是把课程课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大类,人为造成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分离。
第三,教学方法单一。教学中采用教师写板书、学生记笔记或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填鸭式”会计教学模式还是占主要地位,在实训方面也是以老师讲完学生再做。这种教学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没有体现出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造成学生被动学习,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2 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改革措施
2.1 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教育部提出了高职教育的发展道路,即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这就是对高职教育的合理定位。教育部和财政部对会计本科教育提出的要求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而高职高专会计教育不同于本科,它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地区发展培养具有经济管理能力、胜任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等第一线工作的高等技能型人才,培养出的专业人才主要面向中小型企业和民营企业。因此,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的重点应放在学生的会计操作技能培养上,能够随时胜任企业一线会计核算工作,而不是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育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本地区、不同行业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对不同层次会计人才的需要,根据学校自身条件,科学地定位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
2.2 改革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体系
2.2.1 课程体系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是构建课程体系的依据,课程是围绕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而设置。因此,高职高专会计专文献标识码:A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应通过相关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组织来实现。高职教育首先是高等教育,这不同于中职教育,那么在课程体系中就必须提现高等教育的特征,大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不能忽视。高职教育又是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本科教育,课程体系中要突出体现职业教育的特征,特别是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道德的教育。
2.2.2 以会计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
高等职业教育一个主要特点是职业岗位的针对性较强。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企业管理所需要的应用性人才,应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这就要求会计专业课程的设置,必须从学生的就业方向出发,通过会计工作现场调查,明确会计职业岗位群,然后将会计岗位群所包含的工作职责与任务进行逐一分析,进一步确定专业目前与未来的职业能力结构,并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确定知识结构与课程体系以及能力培养的实施模块。比如大多数高职学生毕业后会进入企业从事会计核算工作,那么企业会计核算就是他们的就业方向,根据这一方向我们来确定他们未来从事的职业岗位群,比如出纳岗位;收入、支出、债权债务核算岗;工资核算、成本费用核算、财务成果核算岗位;财产物资的收发、增减核算岗位;总账岗位等等,根据这些岗位的工作任务和应具备的职业能力来设置课程,使学生进入企业之后能迅速满足工作岗位的要求。
2.2.3 合理设置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
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大体分为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两部分,这两部分应该成为一个整体,而不是相互补充。
对于理论教学体系而言,由于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技能型会计人员,且理论教学周期短于本科生的教学周期,因而不可能像本科会计专业那样,去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高职会计专业的理论教学应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以够用为原则,理论知识以满足能够学生掌握会计操作技能即可。理论课程的设置应该首先满足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的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其次才是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
对于实践教学体系而言,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就必须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课程设置中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将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性,使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顶岗。实践教学不能孤立进行,首先它必须与理论教学体系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需同步进行,真正做到边教学边实践,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其次,实践教学密切联系会计工作岗位需要,加强针对性。第三,实践教学体系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应该做到课程实验、综合仿真实训、岗位见习和毕业实习,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相结合,分阶段、分层次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训练。
2.2.4 实施“双证书”教学制度
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中应该体现“学历文凭+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特点。把“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和“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等级证书”的考试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中,选用职业考证的教材内容开展课堂教学,考证涉及的科目作为专业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使学生在毕业时每人能够拿到双证书,为今后就业和自我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3 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合理配置教学资源
2.3.1 在教学中应该更多地采用启发式教学法
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的重点、难点提出各种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讨论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够做到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培养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
2.3.2 应该在教学中大力推广案例教学
会计专业实践性较强,如何使理论与实际较好地结合是我们长期面临的问题,这方面解决不好直接会影响到学生的动手能力,也使高职教育特色未能很好体现出来。通过案例教学法既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又可以减少会计理论知识的枯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
2.3.3 增加会计仿真教学的比例
现在会计专业教学最大的缺陷就是没有把真实的会计工作环境引入到课堂中来,使得很多学生甚至到毕业还不清楚会计工作流程是什么。如果我们把课堂模拟成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把每一个工作岗位作为一门课程,学生在学校学习了三年就相当于在企业从事了三年的会计工作。学生在三年分别担任不同会计岗位角色,处理每日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一系列的会计操作。如此一来,把老师在讲台上单纯讲会计理论与实务转变成学生边学边做,既让学生熟悉会计工作环境,避免对会计工作的陌生感,又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适应会计工作的需要。
2.4 完善和优化配套教材
长期以来,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材受普通高校本科教学的影响较深,有什么样的教材老师就教什么内容,与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工作相脱节,严重地制约了我国高职会计专业教育发展。因此,开发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教材是当务之急。高职会计专业教材的开发应该以课程体系设置为基础,而不能唯教材为导向。教材的开发一要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二要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体现会计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三要多邀请企业专家共同参与,紧密结合企业会计工作岗位的需要,以此确定会计教材内容。只有这样,会计教材开发才能体现工学结合的要求,满足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需要。参考文献[1]吴利雄,苏蓉.高职会计学课程体系探析.管理观察,2008.8.
[2]袁咏平.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会计专业“对岗施教”研究.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7.
[3]凌世寿,石勤.以岗位技能为核心构建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