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培
合作学习: 20世纪70~80年代,合作学习在美国兴起和应用,其代表人物约翰逊兄弟(D.WJohnson·R.TJohnson)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上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同时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互动和帮助,实现每名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目前,尽管各种报纸杂志对合作学习教学阐述了各种颇有见地的观点,但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问题仍然很多. 一些教师采用合作学习组织课堂教学时,大多只当作插花点缀,图的是课堂教学的表面热闹,追求的是所谓课堂气氛的活跃,而对合作的层次、合作的品质重视不够,抑制了其实效性的发挥. 因此,尽管小组合作学习在国际上已经取得了崇高的美誉,我们仍然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常回头看看.
下面就我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结合我在课堂教学中的案例,具体谈谈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设计.
一、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设计
生活中,常常有些东西在教会我们思考的同时,更让我们学会反思、学会执著,在反思中,顺其自然,在执著中,水到渠成,小组合作学习也是这样,在合作中学会合作,在学会合作中合作,就像毛主席所说的“从战争中学习战争”. 当前合作学习的误区,有教师层面的,也有学生层面的原因,俗话讲,“办法总比困难多”,知道了症结,就有对策,为了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我认为合作学习的课堂设计应掌握好几点.
(一)以多元智慧理论作指导,采用个人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法设计课堂
小组合作越来越多地引入课堂,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但是“合作”也必须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之上,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再开展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有效的. 如果不论难易都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合作学习到了“随手拈来”、“动辄合作”的地步,从而忽视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就不称其为有效学习方式了.
如教“算法多样化”时,教师出示例题后,马上要求学生四人为一组,合作讨论这道题有哪些解法,并让小组长负责组织各名同学发言. 可是任务布置下去后,各名同学把解法写在本子上,有的同学写了一种解法,有的同学写了两种解法,有的写了三四种解法. 这时,教师着急了,要求学生小组合作而学生却各写各,教师便下到每一小组又要求其合作讨论. 几分钟后,有的小组的学生开始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了,但这时教师看时间已过去了五六分钟,如果还让其合作,后面的教学任务就完不成了. 于是马上让学生停止合作而收场了. 下课后,这位老师还说:“班上的学生胆子太小了,都不敢讨论,合作学习不是很成功.”
其实,这并不是学生胆子小,而是教师组织合作学习的时机不当. 刚把例题出示出来,就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学生还没来得及认真看题,独立思考,头脑中还没有自己的答案与见解,又怎样去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呢?反之,如果硬要学生合作讨论,也不过是做做样子,走走过场而已,并无多大收获. 事实上,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小组合作与学生独立思考并不是相排斥的,而是相互依存的,只有灵活运用才能发挥最佳效果. 讨论交流、合作学习是在学生独立学习,并对所学知识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和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以促进教学任务完成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
(二)把握时机
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便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 新课程理念倡导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但并没有把小组合作学习界定为唯一的学习方式. 在《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建议中,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概念.
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何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呢?
1. 遇到难题需要他人帮助时
课堂教学,教师有时会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使大多数学生经过反复的思考、实践,也不能解决,可谓“山重水复疑无路”. 这时采用合作学习,可以形成较浓厚的研究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如:教学“年月日”时,在学习“四年一闰”的新授知识时,我创设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王小飞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同学们对这个问题纷纷动脑思考,但大多数学生冥思苦想也找不到合理的原因,于是我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大家来共同研讨,并且结合书上的备注来探讨. 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力量,学生自行解决了四年一闰的问题,得出王小飞的生日是2月29日. 结果一出,同学们恍然大悟,同时也为自己的努力而感到无比骄傲,认知的印象尤其深刻. 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索能力,教学效果特别明显.
2. 进行合作操作,需要相互交流时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强调学生的身体性参与. 比如在一年级数学“认识整十”的教学中,如果教师把数小棒的操作过程,设计为两名同学或者同小组的几名同学之间“你给我几根,我就凑成一捆——十”、“你给我几根,我就凑成几捆——几十”“我给你多少,我就变成多少”的操作与对话的过程,我想教育的效果一定有差别.
(三)课内小组合作学习精彩氛呈,课外小组合作学习更加精彩
“时世造人才”,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连接课堂内外,可以走出教室,到校园、到社区、到社会去. 当讲授小学数学第七册“土地面积单位——公顷”时,要让学生知道1公顷有多大,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与动手操作能力. 教师先在教室让学生回忆1平方米有多大,那么1公顷呢?然后带领学生到篮球场,先量出边长1米的正方形,用标杆和测绳围起来,说明这么大的土地是1平方米. 再分四个8人小组分别用标杆和测绳围住,分工合作,测量半个篮球场的面积,多少平方米?回到教室,讲述了1公顷 = 10000平方米后,教师让学生交流:① 1个篮球场有多少平方米?② 我们的校园有多少个篮球场大?③ 多少个校园有1公顷?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唤起学生的想象,理解公顷有多大.
二、培养学生学会倾听的良好习惯
合作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但学生的合作能力,合作习惯都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教师长时间精心培养,需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合作学习的习惯很多,如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表达、学会遵守纪律等习惯,而倾听的习惯特别重要,是为之首.
倾听的效果直接影响着沟通的结果,继而影响教师授课的进行. 听而不详,详而不解,在组织目标下达的过程中,往往由于学生未能听进并理解老师或同学的意思而导致执行力低下或执行出现偏差.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倾听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组织目标达成的进程顺利与否.
那么,怎样倾听才能更有效呢?
我认为,倾听的过程首先是搜集和掌握信息的过程. 只有从对方的话语中摘要整理出信息并加工处理,才能促成沟通目的的达成. 它需要把握四项原则:第一,要掌握说话者的意向;第二,倾听需要不时地进行摘要;第三,倾听要随时揣摩话外之音;第四,要分辨事实与意见.
从“他”说起,培育学生倾听的品质. 倾听是一切学习的基础,也是一种有素养的表现. 在小组合作中,树立从“他”说起的理念,引导学生在代表本小组的成员汇报时,运用复述小组内其他成员的话语回答问题,这样既符合小孩子的心理特征,又可以让他在小组说话交流时主动注意其他小朋友的发言,培养倾听的习惯和品质. 倾听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倾听也是一种学习. 要学会倾听老师的讲课,学会倾听同学的发言;倾听他人意见时不盲从,做到有选择地接受;要倾听表扬之词,也要听得进批评之语,从而提高合作学习效率.
三、小 结
在教学中,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努力研究,使这种学习形式更完整、更合理、更有效. 就像“冰山理论”一样,教学,如一座冰山,浮在水面上看得见的尖尖三角是课堂,很小,沉在水面下的看不见的是功底,最大. 上好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只是冰山上面的部分,永远最小,而我们要准备的却很多,就像冰山下面的那一大部分,是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教育素养. 包含的是对于教育的理想和信念,是驾驭课堂,调控课堂,设计课堂,与儿童沟通和交流的能力. 只要教师设计好合作讨论的内容和思考的问题,掌握好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就一定能发挥它的合作效能,使各种层次的学生在愉快的合作学习中,知识和能力都得到培养,从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