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国 费志敏
摘要:针对学校提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根据工业工程专业的特点,特别是管理类工业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提出了适应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管理类工业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方法核心专业课程教学建议。首先分析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对工业工程专业教学提出的要求;对教师与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对课程教学提出的具体要求等。然后根据这些要求,结合管理类工业工程专业学生的实际,给出了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具体操作方法与建议。最后为了验证提出的方法的有效性和操作建议的可实施性,以一门专业必修课程的教学为案例进行应用,应用结果表明了提出的方法与建议的可行性。
关键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管理类工业工程专业教学模式管理类与工程类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6(c)-0129-02
在我国,于1992年国家教育部批准西安交通大学和天津大学首批设立IE专业,1993年正式招收IE专业本科生,开始了我国高等工程教育IE学科的建设。国内IE教育还存在着诸如课程设置不尽合理、理论与实践脱节等弊端。我校于1998年获得工业工程专业办学资格,开设在管理工程学院。1999年招收第一批本科生。国内工业工程专业的培养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管理类本科,授予管理学学士,一种是机械类本科,授予工学学士。这两种不同的培养模式,其培养目标及要求有所不同,与之相对应的课程体系也不尽相同。特别是像我们学校这样的省属本科院校,又有学校的培养定位和培养目标,既不能像国家重点大学那样培养理论研究型学生,有不能像高职高专那样培养职业技能型学生,而是培养具有自己特色和服务于地方经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有很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有些探索。潘懋元[1]研究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问题,从宏观上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论述了其人才培养定位问题,缺少对具体教学方法及专业课程设置等操作层面的讨论。文献[2-5]从具体课程方面,讨论了工业工程专业的教学方法,没有能够从人才培养定位与培养目标的有机结合来展开论述。为此,本文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出发,阐述适应培养目标的教学模式和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并结合具体的某一门专业课程教学,提出了具体了教学方法和课程教学方式。
1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我校连续两年的暑期教学工作会议的主题都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包括方案的制定人才培养工作成果总结和经验交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体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措施、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进一步论证与方案修改等内容。通过两年来教学工作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讨得出如下结论:
(1)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从知识结构上来讲,强调以通识为基础的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宽广的专业知识面;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系统和科学性,具有应用所学知识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的二次开发的能力。(2)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从能力结构上来讲,强调应用各种现代科学技术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强的科技应用和创新能力,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处理多学科课题的意识和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等。(3)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应该有更宽广或者跨学科的知识视野,注重知识的有用性,有创新精神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却不一定需要非常精深的理论知识,这也是与探索型、研究型人才培养方面的不同。
2适应学校培养目标的教学模式及其条件保障
根据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探讨适应学校培养目标的教学模式是人才培养战略落地的具体方案,这就要求各个部门根据自己的教学与人才培养定位,进行可行探索。建立以专业素质培养和专业技能应用为主线的教学体系及其实施方案。
(1)根据管理学院学生的培养目标、工科院校的办学定位、以及工业工程专业的特点,调整课程设置体系,优化专业教学计划,改变知识传授方式、修订教学内容等,使教学紧紧围绕学生基本素质、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综合工作能力的培养这条主线来进行。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上,重视公共课、保证基础课、加强专业课、增加选修课、精选教学内容、渗透工程背景、面向人才市场,适应未来需要。
(2)加强实践环节,强化能力培养,建立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纽带,是巩固并运用理论知识,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增加设计性实验、强化课程设计,提倡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优先选择与其毕业参加的工作有关的课题。
(3)强化以教学为核心,产学研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始终居于核心地位,教师将科研的成果要渗入到教学内容里,以满足育人要求。对于学生而言,除了要完成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各门理论课及实践课外,积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起及专长常用教师的科研工作,例如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文献检索,科研基本手段训练和设计性实验、实习等工作。
为了有效推进适应培养目标的教学模式,需要一定条件加以保障,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对于制度与体系方面的条件保证,学院要使培养方案更趋于合理,更有针对性。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投入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将实施效果作为衡量教学单位业绩的主要指标之一。构建较为完整规范的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强化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特别是综合素质的拓展。第二、对于硬件条件方面的保障,学院加强实验硬件环境建设,完善实验装备条件。良好的实验装备不仅可以使得学生增加学习兴趣,也能保证学生跟踪本学科的高端装备与设施,为适应毕业后的工作岗位提供平台。第三、是加强育人软环境的建设,努力营造高素质应用型教育的环境和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专业与工程意识,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工程一线顶岗锻炼或参加科研项目,设立专项经费支持课外科技创新。
3适应培养目标的专业课程教学方法
工业工程专业以培养现代工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先进管理理论和技术方法,具有宽泛的基础知识和创新与适应能力,其培养目标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个缩影。尽管在大学期间,学生通过认识实践和生产实习等环节,有了接触到企业运作过程机会,但是由于时间短、内容宽泛,学生多数仅仅停留在表象的认识层面上,缺少对生产运作深入细致的理解,毕业后很难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5]。为了适应培养目标的要求,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大四”专业课程教学方面,需要采用有效的方法。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的快速发展,系统建模与仿真平台给出了一个解决培养学生的良好途径。通过仿真实验,加强学生将理论知识同实际系统的构建过程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对运营系统的调查、分析、改善能力。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的教学方法:(1)可视化建模方式增强学习兴趣,通过生产系统仿真平台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理解和掌握运作生产系统资源配置及其运行控制等方面专业知识,加强了学生在校期间深入理解实际生产与运作系统的直观、可行的实验场景。(2)通过详细的统计数据,学生可以很快掌握系统运行绩效的特征,分析出系统的问题以及对应的改善方案。在学生确定改善方案之后,可以将改善方案导入到模型中,再运行模型以对改善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通过报表分析和改善方案效果评价的循环流程,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系统分析能力。(3)建模与仿真平台提供了动态统计图标的方式显示在仿真实验过程中,通过优化模块可以针对某一生产系统,或者生产系统的局部环节构建改善方案,评估每种改善方案的效果后确定出可行的改善方案。(4)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针对课程的特点,采用现场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多种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倡教师积极探索启发、引导、讨论、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努力形成较为独特的专业教学风格。(5)专业课程一般都是在大学三年级和大学四年级开设,特别是针对大四开设的专业课程,如果这么专业课程的理论色彩太浓,或者他们觉得以后在工作中可能用不上,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大打折扣。
4 应用实例分析
《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是工业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根据管理类工业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教学方法的特点,现结合本课程的教学实际现状,总结过去两年的授课的经验,得出如下心得与体会:(1)目前专业课程的教材选择问题非常重要,有些教材偏重于理论讲解,有些教材适用于机械类工业工程专业方向,而对于管理类工业工程专业要选择适合自己专业特色的教材是非常必要的。结合本学校的办学定位、学生自身特点等,能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难度深度适宜的教材是作为专业课教学的当务之急。(2)《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的理论部分尽管很重要,可是对于管理类的学生来说相对较难理解,针对这样情况,教师要深入研究理论知识如何能够运用到建模中去,而在向学生传授市,则仅仅告诉如何做就可以,不必讲解为什么这样,因为这里涉及大量的数学知识及其推理过程,如果大量讲解,反而本末倒置。(3)我们学院购置的建模与仿真软件ProModel是英文版的,尽管这些词汇都是很基本的,可是学生见到了英语就恐惧,因此,通过教会学生如何利用现有的仿真软件,生动的操作界面也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建模与仿真的成功带给学生们不断的成就感,让他们感觉的了自己的能力,同时也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
5 结语
工业工程的专业培养目标具有明显的学科交叉特征,管理类工业工程专业为了适应学校的育人理念及办学定位,应该不断加强和完善该专业的课程建设及进行教学改革,积极探索适用有效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本文提出了面向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初步构想,根据构想给出了适应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管理类工业工程专业教学的课程体系结构,为专业课程教学提供了一种管控模式及对应的实用方式方法。依据这些方法使教师能够在专业课教学中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把握,通过在教学课堂中的运用验证了提出的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参考文献
[1] 潘懋元,车如山.略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5):35-38.
[2] 何邵芬.试论地方本科院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成人教育,2011(18):71-73.
[3] 金凌虹.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路径选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9(4):24-26.
[4] 李培根.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之我见[J].中国高等教育,2008(5):20-21.
[5] 张济生,等.面向21世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