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君 张瑞
摘要:文化传承创新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和现代大学的历史使命,高校文化传承创新必须牢固树立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和文化自醒四种意识。切实提高新媒体信息素养、全面彰显传统文化魅力、努力强化四个高度认同、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是推进高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新媒体; 高校文化; 传承创新; 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2-0017-04
2011年10月18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会议研究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人类的历史是文化传承创新的历史,高等教育则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高等教育在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作用,就在于它既是历史文化的传递活动,又是历史文化的创新活动,它既执行文化的社会遗传功能,又执行文化的时代变革功能。高校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前沿阵地,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服务社会等方面发挥着同样重要的作用。
一、文化传承创新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和现代大学的历史使命
1.高校文化传承创新是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1]高校是培育新知识、孕育新思想、产生新观念的摇篮和理论创新的重要阵地,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高校应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加强对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有说服力的理论研究,为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主动适应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需要,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切实发挥思想引领作用。高校通过文化传承创新,可以加快培养更多高层次、高质量的文化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与此同时,高校要切实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推出更多具有世界影响、代表国家标准、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优秀文化成果,为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2.高校文化传承创新是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现实需要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社会进步的根本。中国百年沧桑的历史事实证明,中国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其在保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建设现代新文化方面,始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必须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必须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2]高校肩负着文化传承创新的神圣使命,已是社会各界的共识,也是党和国家对高校的新要求和新期待。大学文化软实力就是大学的竞争力,高校通过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充分发挥高校文化的育人功能,培养更多受大学文化熏陶、思想活跃、富有创新精神的高质量人才,使培养出来的青年大学生不仅有智商而且要有智慧,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而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进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增强高校竞争力。
3.高校文化传承创新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实践
创建现代大学文化,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大学精神中,结合学校历史和传统文化,赋予新的时代内涵。[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国家的一项长期战略举措,也是一项紧迫的工作任务,而高校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前沿阵地,不仅在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更是各种新思想和新文化产生的摇篮,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肩负着义不容辞的重要使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目标在本质上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4]高校通过文化传承创新,将传承、创新和交流统一起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培育大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高校文化有机结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师生的思想,帮助师生准确理解和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青年大学生全面自由的发展,凝聚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强大力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牢牢扎根于师生心灵深处。
4.高校文化传承创新是提升我国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旨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战略命题,也是我党一贯重视文化建设的思想在新世纪、新阶段、新形势下的延续和发展。高等教育是社会文明的载体、科学发展的动力、社会和谐的基础,传承文化、创新文化、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是其主要职责和使命之一。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高等教育责无旁贷。[5]高校文化建设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人才成长的摇篮和传承文化创新的薪火,高校在促进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是不断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优秀人才的重要阵地,文化传承是高校的一个基本职能,创新文化精神是高校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高校通过培养突出人才、传承优秀文化和创新文化精神进一步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国际竞争力。
二、推进高校文化传承创新必须树立四种意识
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明确指出:“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6]高校文化传承创新必须牢固树立文化自觉意识、文化自信意识、文化自强意识和文化自醒意识。哲学上形容意识是思维主体对信息进行处理后的产物,没有思维主体及思维活动就不可能产生意识。高校校园文化传承作为时代发展的一种产物,具有鲜明的意识性和时代性。高校文化传承创新所树立的文化自觉意识、文化自信意识、文化自强意识和文化自醒意识具有紧密的联系。文化自醒意识是对高校文化传承重要性的一种警醒,能够自觉的面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的压力和挑战,从而坚定高校文化发展的特质和方向,遵循其发展的规律,形成具有独具特色的高校文化发展理念。文化自醒意识和文化自觉意识的形成是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前提,要将其升华到一定的境界和效果就必须不断推进高校文化的前进,而前进的动力则源自于文化自信意识的支撑,文化自信意识为高校文化传承创新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持。“进则后而稳,退则理而深”,高校文化涵养的丰润升华,文化理论体系的塑形转化必将带动文化自强意识的不断演进,从而促进高校文化传承创新更加深入发展。
1.文化自觉意识
文化自觉,主要指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包括对文化在历史进步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自觉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是对文明进步的强烈向往和不懈追求,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先决条件。从哲学角度考虑,文化自觉意识培养要建立在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基础之上,要具体到我国文化建设的国情的认识上来,要发现优势,也要发现劣势和缺陷。高校在文化传承创新过程中,要有强烈的文化使命感,深刻认知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位置和作用,自觉地承担起传承、创新、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历史责任以培养具有坚定政治信仰、厚重人文精神、广博专业素质、崇高道德情怀的复合型人才为己任,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有效发挥高校文化的育人功能。
2.文化自信意识
文化自信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文化自信意识的培养的对象不是部分或者局部人,而是整个民族文化自信心的形成。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人的民族自信心已经形成,这就为文化自信意识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前,世界形势瞬息万变,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每时每刻都会产生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充斥在高校的每个角落,要求我们以更加理性、科学的态度去审视、去研判。面对当前新的形势,高校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既要正确看待自己的先进文化,并将自己的先进文化进行宣扬和推广,也要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兼容并蓄。
3.文化自强意识
随着社会形态的多元化发展,文化影响力已经成为了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集体发展程度的重要因素,而且逐渐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从某一层面看,文化力的强弱也反映了一个整体的多方面因素。文化自强是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在表现,是秉承文化兼收并蓄传统的历史使命,是文化发展壮大的客观要求,是凝聚人心,增强团结的有力保障。高校文化传承与创新是文化自强的必要方式和有效途径,通过高校文化建设以及文化传承与创新,可以不断加强对学生文化自强意识的培养,使大学生坚定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责任意识,从而对于弘扬优秀文化精神和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具有重要的意义。
4.文化自醒意识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要经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阶段,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文化是人类在其社会历史发展中不断创造、总结、积累下来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无论何种文化,其本质性的、深刻的内涵是哲学,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生存思想与方法的各方面体现。目前,我国正着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必然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培育和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社会表现出日益高涨的文化需求。这种需求出现多层次、多方位、多品种的现象。高校文化是经过长时期的积累和沉淀孕育形成的,是不断发展的文化,是社会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高校文化就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文化自醒,与时代相适应,与社会相融合,与实际相匹配。
三、推进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途径探析
1.增强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自觉意识,切实提高新媒体信息素养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我们进入了以网络为平台,以数字化为基础的新媒体时代,也为高校文化传承创新开辟了媒体传播途径。目前以Web2.0、P2P、SNS、微博客等网络新技术应用为基础的新媒体资源丰富、信息传播迅捷,日益成为广大高校师生学习和交流的新平台;[7]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于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高校文化传承创新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各种不良信息也通过新媒体混杂而入,一些低级、媚俗的信息、图片和视频以及国内外反华势力大肆向青年学生传播国家、民族的仇恨思想,发布对党和政府的不满情绪,在没有过滤的情况下,就直接传播到青年大学生当中,这就必将在青年大学生对民族认同感和道德品质的形成造成不良的影响。要实现高校文化传承的创新,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就要正确认识新媒体技术对不良信息的无障碍传播,分析高校文化传承创新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切实发挥高校文化传承创新在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就是要引导大学生树立自觉意识,在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文化交流和传播时,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基本的行为规范,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传入,培养独立思考的判断能力,以形成良好的媒介素养。
2.增强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自信意识,全面彰显传统文化魅力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明显,文化交流活跃,文化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史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根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具体表现。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宽广胸怀,“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道德境界,“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理想追求。这些精神追求都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文化是现代大学的基本功能之一,创新文化是现代大学的崇高使命。高校要积极主动地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各项教学工作中,要充分发挥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为培养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跨文化交流能力和科学技术能力的文化人才作贡献。文化的广泛交流是世界性的发展趋势,文化的多元化和文化的相互交融充满着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我们要着力提高高校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高校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他们养成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学习国外优秀文化的自觉性。同时高校还应利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来强化对全体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与熏陶,并在此基础上理解他国文化,使他们能够在跨文化交际中树立爱国主义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彰显传统文化魅力,增强高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自信意识是一个系统的、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高校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与现实的研究,从不同角度和各个层面来充分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文化建设领域所实现的新发展、取得的新成就;同时,高校还需要发挥其文化交流的平台作用,进一步加强对当代中国文化标志性事物的研究和宣传,以中国的价值自信支撑文化自信,在文化交流争锋中凸显文化自信,从而彰显传统文化永久的魅力和勃勃的生机。
3.增强高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自强意识,努力强化四个高度认同
2009年8月25日,胡锦涛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考察时强调:“要深入宣传新疆的历史,包括民族发展和宗教演变的历史,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8]“四个认同”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的具体体现。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担负着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他们对“四个认同”的程度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中华民族的兴衰。对大学生开展“四个认同”教育过程,是统一思想、改造思想的完整过程,对每一个大学生而言,是知行一致的要求。任何民族的繁荣、任何国家的富强,都离不开爱国主义的巨大力量,它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凝聚人民的重要精神纽带和鼓舞人们团结奋斗的光辉旗帜。[9]在新的历史时期,增强高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自强意识,就是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要坚持传承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在文化传承创新中增强认同感,使青年大学生自觉将文化传承创新内化为他们成长成才的动力源泉;就是要教育广大青年大学生勇于发扬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通过引入加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的教育,引起他们的思想共鸣,以高度的文化认同增强文化传承创新的自强意识;就是要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为重点教育、激发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信心,帮助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自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刻苦钻研科学文化知识,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自由发展,从而实现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高度认同。
4.增强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自醒意识,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
文化自醒是文化自觉的前提,增强文化传承创新的自醒意识,重点在于发挥大学校园的文化育人功能。大学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在大学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事业中承担着重要角色,又在集成和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社会文化事业中承担着重要使命[10]。校园文化在育人过程中具有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效果,对于活跃校园氛围,实现文化有效传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处于当前国民教育的高端层面,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阵地,伴随着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高校已逐渐从社会边缘走向了中心,与社会的交流范围越来越广,交流层次越来越深入,高校文化的影响力越来越突出,而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自醒意识逐步深入。
教书育人是高校的首要任务,不仅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还包括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人格魅力的提升,在育人的过程中,注重育人理念的提炼、育人内容的设计、育人载体的优化,将校园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的融合,使学生在对校园文化认同的同时能够形成自我认同,并将其转化为自觉追求,形成强大的精神动力,可以更好的促进自我价值的实现。增强文化传承的自醒意识,就是要在高校文化传播过程中,积极弘扬正气,抵制歪风邪气,使高校文化传承创新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就是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用,打造文化传播育人环境,突出文化传承本质理念,在文化自醒意识中实现校园文化在育人功能上的有效的探索。
参考文献
[1]赵君,肖祥.制度创新:广西文化力提升的路径选择[J].社会科学家,2011(07):155-157.
[2]曹国永.文化传承与创新:大学的责任与使命[J].高校理论战线,2011(03):39-41.
[3]何慧星.大学文化的当代使命[J].中国高等教育,2012(01):20-22.
[4]陆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多元文化的整合功能[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05):8-11.
[5]冯刚.加强高校文化建设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J].湖南社会科学,2011(5):192-194.
[6]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4-24(01).
[7]张瑞,邱杰.新媒体视域下的高校辅导员执行力提升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126-128.
[8]邱杰.基于“四个认同”教育视角的辅导员能力结构优化对策[J].高教论坛,20110(6):17-19.
[9]吴潜涛,杨峻岭.全面理解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J].高校理论战线,2011(10):16-18.
[10]万美容,徐振珍,明月.大学校园文化机制及其建构研究综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05):18-21.
[责任编辑:张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