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乾
在中国这片充满着无限文化底蕴,孕育着无数文人名士的大地上,那些被创作出来的著名诗词赞不绝口,经久不息地一直传诵着。然而很少有人了解这些诗词佳句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这首《白头吟》一直被世人认为是西汉著名才女卓文君的诗作。然而,也有众多后世之人提出异议,此诗并不为卓文君所作。因为世人一直都十分欣赏和赞叹卓文君与司马相如之间“私奔相如”和“当垆卖酒”大胆浪漫并且又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爱情故事,从情感上不愿意相信司马相如的无情无义。不论这首诗是不是卓文君所作,但是《怨郎诗》为其所作,毋庸置疑。其中“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君怨。”这不仅仅是卓文君对飞黄腾达,身在京城为官的丈夫司马相如的思念和埋怨,后面的“噫,郎呀郎,恨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做男”更是对其薄情寡义的无奈愤恨与直白斥责。这绝对不是断章取义,因为据《西京杂记》卷三记载:“相如将聘茂陵人女为妾,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绝,相如乃止。”由此可见,纵然再浪漫美丽的爱情故事终究是故事,它是不应该被限度地美化甚至神话。司马相如贪图享受,喜新厌旧,追慕莺歌燕舞这是不可藏掖的。这司马相如昔日也曾写下《美人赋》,美人妖媚无比,场面香艳至极,当时诱惑无比,自己心如止水。但是,这与他后来的行径背道而驰,不知他作何感想。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唐朝诗人刘希夷的诗作虽然辞藻华丽,善于闺情,好为悲苦,但是终不被初唐的“清正高雅”的诗坛所重视和接受。然而他的一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却可谓韵律有致,对仗完美,意境超凡。他也是因此声名鹊起,名噪一时。然而天妒英才,人觊其华,他不幸英年早逝。根据《大唐新语》及《刘宾客嘉话录》的记载,当时的著名诗人宋之问得问其外甥刘希夷作此佳句,便想据为己有。刘希夷不从,宋之问便将其以土囊压死。可见,宋之问之厚颜无耻,手段残忍,刘希夷之无可奈何,命运悲惨。然而,很多史学家对此提出疑议,认为数人之言,不足为信。但是个人认为,此事虽然常理上难以相信,但是也绝非空穴来风。因为《全唐诗》收录的《代悲白头翁》的作者为“宋之问”,并且此诗除了一句“幽闺女儿惜颜色”一句与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中的“洛阳女儿惜颜色”不同以外,其他全部相同,这不禁让人揣测怀疑。并且宋之问的人品实在不敢恭维。他“逢迎谄媚”,写了众多“赞美”武则天和当朝王公大臣的诗句。他“卖友求荣”,为了得到武三思的赏识,而害死了曾经帮助过自己的有人张仲之等等一些列恶行。这些都实在为人所不齿。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句千古名句可谓,自古以来,妇孺皆知。然而却很少有人知其作者为谁,其作者为人如何。李绅能作此脍炙人口,世人皆赞的佳句想必,应该是是一个体恤百姓劳苦,自身勤俭节约道德高尚的才子。可事实却恰恰相反。据《旧唐书—李绅传》记载,他为争名逐利,贪图富贵巴结当朝宰相李德裕,并且深陷“牛李之争”,排挤迫害文臣义士,并且办下了遗臭万年的冤假错案“吴湘案”。由此可见,李绅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功名利禄,视如生命。另外,据《云溪友议》记载,李绅为了显示自己的身份尊贵,地位之高,强迫其族叔李元将认自己为“爷爷”。可见其狂妄至极,目无尊长,抛礼弃节。不但如此,李绅还无情无义,无法无天,迫害友人,欺压百姓等。所以说,很难想象,这样的名句竟然出自如此小人之手,可见那虚幻的名利对人格的强大攻击以及当时的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又是一个名垂千古的佳句。被柳亚子称为“三百年来第一流”的晚晴诗人龚自珍,以此来表面自己虽以退隐山林,但是还不忘江山社稷,时时心怀报效祖国的壮志和情感以及花朵虽然凋零,落于尘土,却也可以养育下一朵花的欣然绽放。然而,龚自珍至死也难以想到,自己的儿子“龚半伦”会在二十年后,以“八国联军翻译官”的身份,欺君罔上,卖国求荣,无耻之极地“指引”并协助八国联军侵占京城。据《清朝野史大观》和《圆明园残毁考》,正是由于龚半伦的参与,直接地导致了八国联军入侵圆明园,洗劫国宝,纵火烧园,以致中华文明历经了一次空前绝后的劫难,让无数国人痛心疾首。不管,龚自珍多么的爱国,多么的正直,希望有更多的人才来为江山社稷,来为黎明百姓,来为民族鼎盛做贡献。但是,他连自己的儿子都教育不好,还谈什么“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古人云:“子不教,父之过。”龚半伦身为卖国贼,纵然你龚自珍有无尚的荣誉,满腹的学识,过人的胆量也难辞其咎,因为龚半伦天资聪慧,却性格顽劣,不管他学识如何,单单他的生活作风就让人难以接受,古人讲究“五伦”,他却给自己取名“半伦”,原因是其有五个妻妾,独爱第五妾。这样的恶行龚自珍却置若罔闻,不加管束,可见其溺爱过度,以致祸患。最后因为行为放荡,挥霍狎妓,走投无路,但是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而投靠了在上海的英国公使威妥玛,从此开始了他的无颜再见列祖列宗的人生之路。不知龚自珍在九泉之下能否瞑目,能否含笑。真是,可悲,可叹。
古外今来,不知有多少名人才子不断涌出,但是能真正经得中那无尽的风雨考验地,抵得住无尽的诱惑地,坚守住道德的约束地人实在是凤毛麟角。所以说,“文品不是人品”。只有那德艺双馨的人才能有真正地不断地闪耀在历史的天空之中。
(作者单位:大连枫叶国际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