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联
摘要: 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阅读名著能使青少年终生受益。新课标对名著阅读规定了量化标准,各地中考也将名著阅读列入了考查范围。可见,名著阅读已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然而,农村初中学生名著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落后的家庭经济条件使农村中学生无法拥有足够的课外名著读物;传统的教学观念、单一的名著阅读教学方式导致学生缺乏阅读兴趣,名著阅读教学失去了生命的活力。因此,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激发农村初中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一定要做一个善于点燃学生名著阅读热情的点火者。
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阅读名著能使青少年终生受益。新课标对课外阅读规定了量化标准,要求初中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新教材新增了“名著导读”板块,各地中考也将名著阅读列入了考查范围。可见,名著阅读已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然而,农村初中学生名著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大部分农村中学生还没有意识到名著阅读的重要性,有些知道了,也因为家庭经济条件跟不上,无法拥有足够的课外名著读物;在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制约下,名著阅读教学仍以灌输为主,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整体实际水平相脱节;名著阅读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学习被动,死记硬背,导致缺乏学习兴趣,个性压抑,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潜力难以得到发挥,名著阅读教学失去了生命力。因此,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激发农村初中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一定要善于做热情的点火者。
一、营造阅读名著的氛围。
西汉刘向说:“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也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与其督促学生阅读,不如营造一种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内在动机,促使他们产生阅读的紧迫感和内需力。
1.教室、学生的卧室是学生阅读的主要阵地,为此我和学生精心布置教室:在教室内挂上有关读书名言的条幅,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等,定期出以读书为主题的墙报,并建议学生参考此方法布置自己的卧室,以形成良好的读书环境。
2.根据学生的阅读实际和兴趣爱好,让学生自发组成名著阅读兴趣小组,并要求每个小组结合自己小组的实际情况给自己的小组起一个具有一定含义的名字,如:耿于青等同学的“先睹为快组”,俞位东等人的“后来居上组”,刘雯等同学的“如饥似渴组”,形形色色,韵味无穷,更精妙的是罗成、孔红红、吴周婷、孔德凯、沈明盼、杨婷婷等同学组成的“我做主组”(他们组对名著人物的评价最具个性)。
3.心灵只能由心灵唤醒,激情也只能由激情来点燃,就像智慧启迪智慧一样,激情是对有价值的目标的执著追求。它热烈的力量来自心灵的深处,但促使它迸发和指引它前进的则是理性的判断。语文教师要点燃学生阅读名著的激情,自身的阅读爱好和阅读激情就是学生最佳的阅读氛围。基于这些认识,我再次捧起久违的名著走入学生的阅读队伍中,积极参与他们组织的各项活动,为此,初三(5)班的学生还送我一顶“最爱读书的语文老师”的桂冠。
二、把教材中的名著节选及名著导读中的精彩片段教得精彩生动。
教学《香菱学诗》和《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两文时,我用拍摄电影镜头的形式,让学生体会鲁提辖侠肝义胆、疾恶如仇而又粗中有细的性格,细致展现香菱苦志学诗的过程。黄星星同学抓住文中“香菱听了,默默地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这一句精彩描写拍摄特写镜头,可以说捕捉镜头准确到位;黄琳同学认为在拍摄鲁提辖“拳打”的情节前可以给鲁提辖的双拳来个特写,可谓认识合理,有一定的巧思。教学《智取生辰纲》一文时,我让班级中对这一情节特别熟悉且有一定的表演能力的学生现场表演“下药”的过程。这些设计,既使文本的阅读精彩生动,又激发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更巧妙地实现了课内与课外的链接和延伸。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名著阅读活动,注重评价与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
名著阅读作为语文课的延伸,能拓展学生视野,发展智力,陶冶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因此,我们有必要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阅读活动,对阅读成果加以展示,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进一步巩固阅读的兴趣,以激起学生的自豪感和求知欲,主动地去阅读。对学生的评价要以表扬鼓励为主,以更好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产生阅读的兴趣。从事课题研究一年多来,我组织学生开展了“名著精彩片段读后感展示”、“我最喜欢的名著人物故事会”、“名著知识综合竞赛”等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阅读名著的积极性。例如:孔德凯同学在“我最喜欢的名著人物故事会”中不但将《西游记》猪八戒讲得活灵活现,而且补充了很多关于猪八戒的传说,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还从人性的角度比较客观地评价猪八戒,毫不掩饰自己对猪八戒的喜爱之情。
四、追求深层阅读,鼓励探究创造。
名著阅读,如果学生仅仅停留在熟悉作品的故事情节等浅层次上的阅读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阅读名著要能透过作品的文字表象,领悟作品的形象、情感、语言,从作品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阅读中我采用下列形式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1.及时填写名著阅读情况登记卡。阅读时,学生总会有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平时我要求学生把独特的感受及时地填入卡片,优雅词语、名言警句、出色片段也是卡片的重要内容。另外,我还根据作品情况出一些启发性的思考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写成读书笔记。如:(1)孙悟空被唐僧赶回花果山之后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试描述一下。(2)《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对保尔想自杀的心理做详细的描写有哪些用意?所有这些都为后面多形式的交流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2.及时进行阅读体验交流。“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阅读时的讨论交流是拓展读书视野、弥补不足、加深对名著理解的良好方式。例如,在交流过程中,沈明盼同学和孔德凯同学围绕“对诸葛亮的看法”争得面红耳赤,前者认为诸葛亮有智慧且忠心不二,后者认为诸葛亮过于谨慎,是个明哲保身的胆小鬼。对此,我先布置他们收集对诸葛亮评价的资料,然后让他们试着用手头的资料说服对方,可是他们发现不但谁也说服不了谁,反而觉得两个人说的都在理,最终明白了评价人物应该客观公正。
3.尝试对名著进行研究和再创作。初中学生求知欲强,他们对问题往往有着自己的看法和理解。阅读名著时,可引导学生在熟读一两部名著的基础上,用研究的眼光联系实际从名著中发现问题,然后查找资料,进行独立的思考和研究,并得出结论。如:黄琳同学的作文《如果我是诸葛亮》,沈明盼同学作文《诸葛亮在我心中》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思考,既展现了文学经典中诸葛亮的形象,又结合时代对诸葛亮发表了个性化的看法。
在一年多的尝试中,我始终坚信英国哲学家波兰尼的一句话:“我们所知道的多于我们所言传的。”情感体验所能感悟的知识不可言传。新的阅读方式不仅要给学生以知识,而且要给学生以精神。通过这几点尝试,我力图打开学生的精神空间和情感空间,因此在尝试中我始终把知识镶嵌于体验活动中,使其情景化和个性化,让不可言传的知识成为学生独立的体验,以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在尝试时,我既注意拓展学生的精神视野,又尽量和学生的生活体验相结合,拉近学生与名著人物间的距离。这就要求我在尝试中发挥“导而弗牵”、“开而弗达”的指导作用,而不是传授、灌输中的主导作用。
在尝试中,让我感触颇多的是,当我和学生共同成为阅读的伙伴时,我感到自己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心灵。在尝试中,我与学生同读、同讲、同议、同评,为学生的阅读营造富有情感的氛围,引导他们去放映心灵的电影。在此过程中,多给学生一份平等和信任,收获的将会是万千的爱戴和敬重。
通过一年多的尝试,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学生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也不是一只人云亦云的鹦鹉,而是一支蕴含激情的、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因而,语文教师要善于营造有利于激荡情感的氛围,做一个点燃学生名著阅读激情的热情的点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