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平
从教30年来,我最喜欢给学生说一句话:“修改病句的宗旨是将作者想要正确表达而又没有正确表达的意思给正确地表达出来。”(这里没有标点,想幽默一点);而我对“慈善”的解释就是“给那些需要得到帮助而又没有得到帮助的人群给予及时的帮助” (这里也没有标点,这是我内心庄严的独白)!读了《慈善读本》以后,我掩卷沉思,浮想联翩:爱多么亲切,同时又是多么难得!
爱的启蒙
五岁那年春天,外祖父生病,父亲背着我向连桥大队大姨父家跑去。他一边跑一边教我呼口号:“毛主席万万岁!”“林副统帅万岁!”。当我们父子俩来到大姨父家时,我敬爱的外祖父已经离开了人世,也离开了深爱着他的外孙。时隔多年,母亲含着泪给我讲述外公的可敬:你的外公是个茶店的老板,招待四面八方的客人礼数周全,人称郭老爷子。有一次,店里来了一位全身浮肿的年轻人,据说是遭马蜂蜇的,需要人奶涂抹,否则就会毙命。外祖母当时立刻就躲进后院,而外祖父却将他扶上阁楼,恳求外祖母“慷慨解囊”。从此以后,“郭大善人”的美名在保胜乡广为传颂。现在想起来,在封建意识那么浓的时代,他们能这样做,无疑是“爱”的潜意识显现。
爱的渴望
八岁那年以后,母亲患肝炎,丧失劳动能力;父亲在街道当理发师傅,工资仅能给母亲看病、吃药。我们一家六口人的生计出现了空前的艰辛:早晨吃“面糊羹”(野菜加包谷面),中午吃玉米面掺合的米饭,而且还要限量。晚餐就不用说,早点睡觉,饿着,实在不行就起床喝凉水。我的父母晚上睡不着觉,想着明天该去找谁家借粮了,因为可以借的已经借过了,就连我最亲的大姨妈都以自己不够吃为理由拒绝了我借粮的请求。为此,我忍着饥饿,含着眼泪,从3公里外的大姨父家跑回自己家里,一家人抱头痛哭。父亲生性豪爽大方,连豆种都磨制成豆腐请他的朋友享用,到了我们家最困难的时候,这些最“可爱”的朋友们送给的是一句现在看来最精典的话:“好日子在后头。”在我外出读书时,他们送给的是一本最实在的书《毛泽东选集》(第5卷),连我最需要的粮票都省了。最不可思议的是,一个12岁的男孩子饿倒在家门口,父亲还让我把手中的“发粑”(大米磨成粉状、发酵蒸熟后的馒头,还是一分钱从店里买的)送给他吃。那时我就想:只是我们心好,别人为什么这么吝啬!这世界上还有爱吗?我渴望爱!
爱的觉醒
斗转星移,当年那个稚嫩的小孩已经步入中年,经济虽然不富裕,但家传始终没有忘却:祖父辈含羞赠奶、父母辈舍己为人的行为告诉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我在自己的生活中,给残疾人捐钱物,给困难的学生以资助,给年老的邻居扛米袋。我这人有一个怪毛病:雪中送炭应该,锦上添花免谈。
爱的呼唤
做人要讲良心,当你正值春风得意时,是否想到过那些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是否想到:花无百日艳,月无百日圆。朋友们,趁您现在有精力、有能力、有作为的时候,对那些需要得到帮助而又没有得到帮助的人群给予及时的帮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