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祥
拓展有界,界在学习目标
——探究导学案授课模式下的课堂拓展延伸
学生们在经历了小组合作探究以及学习成果展示后,还应该在课堂上做些什么?如何才能让学习朝更为科学高效的方向发展?
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结合课堂拓展延伸环节进行探究。因为,导学案授课模式下,所有围绕导学案而展开的、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合作探究活动,并不一定能够科学、系统地解决学习中遇到的所有问题。而学生们在互助合作学习中获得的各种知识与技能,也不见得能够在更深层面上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更为深入而持久的探究性学习的愿望。这时,教师有必要走向前台,以自身的专业素养,引领课堂向贴近学习目标、贴近知识内核的深度迈进。
也就是说,课堂拓展延伸环节,应该是课堂活动的点睛之笔,是对课堂活动的总结与提升。处理好了这一教学环节,则原本松散的活动内容,便能够因为有效的拓展延伸训练而纲举目张。学生们将从这一环节中,获得更高层面的知识信息。
本期“教学多棱镜”为您呈现的,正是这样的思考与探究。我们期望这样的思考,能够对您的教学实践形成积极的帮助。这也是我们策划该专题的目的所在。
导学案授课模式下的课堂拓展延伸,从教学流程来看,似乎只是成果展示后的一个余波。一方面,此环节的教学用时相对较少;另一方面,又多是以教师的预设牵引为主,学生暂时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然而,从学习效果看,这一环节却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是使源自合作探究的诸多感性知识升华为理性知识、将讨论与探究中习得的能力应用于新的问题的重要节点。该环节在学习活动中的成败,将直接影响着整节课的效率。
理想的导学案授课模式中,拓展延伸应该是教师充分发挥其主导地位的关键点。在此环节内,教师需要针对前期活动的具体成果,灵活设置形式多样的拓展延伸训练内容。例如,前期的合作探究和成果展示中,学生的思维未能得到充分激活,教师便应该在拓展延伸环节,引入更具挑战性的学习内容,促使学生跳起来摘果实;再如,前期的合作探究和成果展示,已经很好完成了课时学习任务,学生们都还学有余力,教师便可以在拓展延伸中,适时引入与学习内容相关联的、但又具有较强思维深度和一定前瞻性的材料,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点拨下,接触并了解更广阔的知识世界,从而激活他们的探究欲望。这样的拓展延伸,也能够较好地实现课堂教学由此及彼、由感性到理性、由知识到能力的转换。
当然,一切的拓展延伸,都只能是教学活动过程的必然延续。也就是说,拓展延伸的材料,只能更好服务于此前的自主合作探究,不能超越于学习内容之外,也不能喧宾夺主。教师应该如何利用拓展延伸的材料,构成真正的知识迁移与深化,使学生在拓展中更加深刻地理解自主合作探究中所获取的知识信息呢?
要实现这样的目标,第一,需要在导学案的制订之初,便对拓展延伸材料进行多元化的预设。此种预设,需要对学情进行必要的预估,要能够依据导学案中设计的思考探究内容,大体推知学生们能够达成的探究高度与宽度,然后针对有可能出现的不同情况,设计不同的拓展延伸材料。在此过程中,最忌讳不顾具体学情,只用一种固定不变的材料,生拉硬拽地进行拓展。那样的话,便只是为了完成一个教学环节,而不是为了学生的成长需要。
第二,需要掌控好拓展延伸材料的难易度。拓展延伸的目的,是借助教师的专业引领,将合作探究中获取的知识技能灵活运用到更具思维难度的新知识之中。这就需要拓展延伸的材料,应既和课时学习内容紧密相关,又更具概括性和挑战性。换言之,也就是要求此环节的教学内容,应该是此前所学知识的一种“变身”与“提纯”,是牵动起前面所学内容的“纲”。只有这样的材料,才能使拓展延伸中体现的知识与能力,不是由此前的学习内容平面滑行而来,而是需要不断攀登才能获得。每一步攀登,都有新的收获。
第三,教师一定要有所作为。拓展延伸不是要进行新一轮的合作探究,而是要通过教师的引领示范,帮助学生建立相对完整的知识信息体系。无论是以新题目、新文章为拓展延伸的训练内容,还是以新理念、新方法的介绍为拓展延伸的目标,教师都需要在此环节中充当好主角。教师既需要能够条理明晰地展现一系列具有思维梯度的思考训练题,又需要能对这些思考探究的内容有宏观的掌控能力,要能够借助当下的拓展延伸材料,将本课时乃至前面若干课时的知识经验贯穿起来,使学生们得以站在一定的高度之上回顾所学内容。
退一步而言,就算教师无法在拓展延伸环节设计出精彩的收官之笔,也完全可以通过对课时知识的归纳、提炼与生成,实现教学环节的拓展延伸目标。倘若能够在此基础上,再适时生成出新问题、新想法、新技能,并用以回顾、指点课时所学内容,那样将对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更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