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成学
摘 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在文化上作出重大决定是有其深刻的背景条件和现实基础;《决定》的主要内容框架大致可分为3个大板块,其核心要点可用文化强国、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发展、文化软实力、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5个关键词来概括,其特点主要体现在决定的内容和决策两大层面;我们党在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方面提出的6条重大举措,对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文化体制改革;文化大发展;简读
中图分类号:D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2)02-0006-06
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在政治和文化上做出了重大的决定。在文化层面上,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为《决定》);在政治层面上,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党的十八大将于2012年下半年在北京召开。其中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需要我们进行深入宣传和研究。关于深入宣传和研究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定》,笔者在文中主要谈三点认识:
一、《决定》出台的背景条件与主要内容框架
(一)《决定》出台的背景条件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在文化上作出重大决定是有其深刻的背景条件。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的解答,主要基于以下四点考虑[1]02:一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急需要进一步从战略上研究部署文化改革发展;二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十二五”时期奋斗目标,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急需要进一步从战略上研究和部署文化改革发展;三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主动,需要进一步从战略上研究部署文化改革发展;四是切实解决当前文化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是三个不适应(即文化水平与综合国力、文化发展与经济增长和文化发展与国民素质要求不适应),需要进一步从战略上研究部署文化改革发展。
笔者在此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党和国家出台这一《决定》还有其现实基础。 那就是2007年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国文化产业进入到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打下了坚实基础。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报告,2010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为1105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2.75%[1];2008年至2010年间,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年均增长24.2%[2],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稳步提高。这表明我国文化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党和国家有实力和基础推进这项改革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二)《决定》的主要内容框架
《决定》除引言和结束语外,共9个部分、1.7万字,大致可分为3个大板块[1]:第一、第二部分内容构成第一大板块,主要阐述新形势下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重要方针;第三至第八部分内容构成第二大板块,主要部署文化改革发展重点任务;第九部分是第三大板块,主要阐述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 我们在学习、宣传和研究中,应注意从以下3个层面把握《决定》的主要精神内容。一是要深刻把握文化的内涵。这是因为不仅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而且其外延也非常宽泛,既可以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也可以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创造的精神成果的总和。为此,《决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出发,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重点研究部署与经济、政治和社会建设相对应的文化建设,并涉及到教育、科技、体育等领域与文化建设直接相关的问题。同时,文化改革与发展也包括多方面,《决定》对这些任务既作出了全面部署,又注重突出重点。二是要全面把握文化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既是一项紧迫任务,也是一项长期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中,既要抓紧推进当前紧迫的工作,又要对长期战略目标作出谋划。对此,《决定》不仅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阶段性目标,而且还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长期的战略目标,并将着力点放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文化改革发展重点任务上。三是要正确对待文化改革发展中的问题。文化改革发展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问题,要求我们既要注重从理论上阐述文化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又要注重从实践上提出具体的政策措施来解决文化改革发展中的问题。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文化改革发展,需要着力研究解决七大方面的问题:进一步深化对推进文化改革发展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增强全党全社会的文化自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繁荣文化创作生产,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提高我国文化总体实力;完善文化体制机制,增强文化发展动力和活力;加大文化人才培养力度,壮大文化人才队伍;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决定》正是围绕以上七个方面的问题进行重点研究部署。这是我们在学习、宣传和研究中应达成的一个共识。
(三)文化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与方针
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决定》提出了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公民素质明显提高;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同时,《决定》在总结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文化改革发展的“五个坚持”重要方针:一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二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这是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性质;三是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目的;四是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这是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要求;五是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决定》内容的核心要点和主要特点
(一)《决定》内容的核心要点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的核心要点可用文化强国、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发展、文化软实力、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等五个关键词来概括[3]。
第一个核心要点是文化强国。我们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主要是基于我国是文明古国和文化资源大国,但不是文化强国,迫切需要加快建设与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特别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相对称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对此,我们党在《决定》中的第二部分强调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第二个核心要点是文化体制改革。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大的潜在文化市场,但如何使极为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巨大的文化财富,则需要我们采取积极举措创新文化体制机制。对此,《决定》第七部分指出,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从这一政治制度的安排来看,为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按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特点,不断推进我国国有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与发展,大力发展混合经济结构的文化企业;二是要按照市场规律,不断推进我国文化市场体系改革,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和要素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三是要按照我国文化市场体系目标的构建,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同社会广泛参与相结合的新格局;四是要按照“党委领导、政府监管、行业自律、企事业文化单位依法运行”的改革目标,不断推动我国文化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第三个核心要点是文化产业发展。自2003年我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以来,特别是2007年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国文化产业进入到快速发展时期。据统计显示,2010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为1.1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75%[1];2004年至2010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平均现价增长速度超过23%,其中2008年至2010年又超过24.2%。这表明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稳步提高。对此,《决定》第二部分指出,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当然,还必须指出的是,在当前,文化生产力相对落后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依然是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矛盾,其突出的表现就是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明显不足,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当务之急。所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议》提出“文化产业发展”这个核心关键词,不仅体现了我们党和国家高度关注文化产业的发展,而且还说明我国文化产业还刚刚起步,需要大力发展。同时,大力发展文化对外贸易,对于提升国内文化产业发展的水平和质量,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此,《决定》还强调指出,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战略。
第四个核心要点是文化软实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选择“文化改革”作为开篇具有深刻意义,这表明我们党自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五中全会强调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后,越来越注重“软实力”的培养和提高。正是基于这一注重,《决定》第一部分强调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笔者在此需要指出的是,一方面,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当中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理念对增强文化软实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必须坚持和强化。另一方面,在我国上下五千年中所创造的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优秀文化充满着智慧且非常适合社会发展规律,在当代仍然具有生命力,我们应该好好挖掘、梳理,以丰富今天的文化。
第五个核心要点是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在我国,“文化自觉”这个名词由费孝通先生在1997 年首次提出,但其思想的来源, 可以追溯到20 世纪前半叶中国思想的主流以各种方式对中西文化的争论[4]。费孝通所提出的“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既定文化环境中的人对其文化的“自知之明”,也即对文化发展的自主能力与自主地位。《决定》中的“文化自觉”是特指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这不仅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政党:既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90年来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一部不断推进文化自觉的历史;而且还要求我们党在新时期里主动做到四个自觉:自觉地认识到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当中地位越来越重要,自觉地认识到文化作为社会经济重要支撑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自觉地认识到文化建设的特殊规律并遵从这个规律,自觉地提高文化对历史进步、社会前行、人民幸福的时代担当和重要职责。就此而言,“文化自觉”的当代价值在于为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引领发展方向。对此,胡锦涛精辟地指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5]。对于“文化自信”,既要对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充分自信,对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的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文化成果要充分自信,还要对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多样性,对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对文化建设的一元化指导作用也要毫不质疑地充满自信。正是基于这种“自觉”与“自信”,我们党于2011年10月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提出了“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基本要求。由此可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不仅标志着我们党的文化自觉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而且还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新发展。
(二)《决定》的主要特点
《决定》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两大层面:从《决定》的内容来看,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一是理论上有新概括。我们党在《决定》中强调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这一理论新概括既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又明确了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关键点。《决定》中的理论上新概括还体现在诸多方面,如“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 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二是政策上有新突破。《决定》中“把文化改革发展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这既是一项约束机制,又是一种制度安排。这种政策上的新突破有六大亮点:公共文化产品纳入预算、社区文化中心建设纳入城乡规划、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鼓励城市对农村文化帮扶、鼓励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对非遗项目实施税收优惠。三是举措上有新实招。举措上的新实招,就是我们党在《决定》中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传播体系和农村文化建设等方面都提出一系列新举措。如整合有线电视网络,组建国家级广播电视网络公司;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发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示范引导作用;建立重大文化项目首席专家制度,造就人民喜爱和有国际影响的大师名家;实施高端紧缺文化人才培养计划,鼓励和扶持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与文化企事业单位共建培养基地。正是理论上的新概括、政策上的新突破和举措上的新实招,充分说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战略性和指导性,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也必将深刻地影响着我国文化的未来。就《决定》的决策而言,这不仅表明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和我们党越来越注重“软实力”的培养和提高,而且还表明了我们党通过“文化改革”整合国内文化产业资源建设文化强国的决心,尤其是彰显了我们党民主决策迈开了一大步。这主要体现在两大层面:一是在《决定》的起草过程中,文件起草组进行深入调研并多方听取意见,《决定》中的主张、目标和政策措施能够得到广泛认同;二是在《决定》的审查和审议通过的过程中,党的十七大代表中部分基层文化工作者和从事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参与了这次文化上的重大决定的决策,这种高层次参与决策,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毫不质疑是彰显了我们的党民主决策迈开了一大步。
三、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举措与现实政治意义
(一)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举措
从《决定》的内容来看,我们党和国家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举措,可以概括为六大方面[1]02:
第一,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历史经验表明,没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一种文化立不起来、强不起来,而且一个民族也没有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一个国家也没有统一的意志和共同的行动。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决定》强调指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以在全党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强大的精神力量。对此,《决定》围绕这项任务,还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个方面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行阐述和部署。
第二,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和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既是我们党制定文化政策的出发点又是目标要求。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基础工作是要创作生产更多优秀作品,加强对文化创作生产的正确引导则是创作生产优秀作品的政治保证。对此,《决定》强调指出,文化创作生产必须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必须牢固树立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必须坚持正确文化立场,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第三,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是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为此,《决定》明确提出,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同时,《决定》还从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四个方面作出工作部署。其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是提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是文化惠民工程,重点是农村和中西部地区。
第四,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新世纪以来特别是2007年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得到较快发展,2004—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平均现价增长速度超过23%,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1.1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75%[1]02。由此可以说,文化产业是我国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对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此,《决定》强调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在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同时,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撑。围绕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任务,《决定》还从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与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推进文化科技创新和扩大文化消费四个方面对发展文化产业作出了工作部署。
第五,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文化是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创新的领域。对此,《决定》强调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科学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围绕构建新的文化体制机制目标任务,《决定》又从加快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政策保障机制、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和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等六个方面作出了工作部署。
第六,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当前,人才匮乏是制约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可以说,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为此,《决定》强调指出,要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围绕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任务,《决定》从实施文化名家和“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制定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加强职业道德和作风建设三大方面作出工作部署。
(二)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现实政治意义
建设和发展什么样的文化,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未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既明确提出了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方针和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又绘制了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宏伟蓝图。因而,这次全会开启了我国迈向文化强国的伟大进军,对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第一,是在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重要而特殊的历史时期。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和大发展时期,不确定、不稳定、不安全的因素不断增多,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发酵、北非和中东的动荡局势以及西方发达国家民众连续掀起的抗议浪潮,使得国际和地区的热点此起彼伏,也使得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就国内而言,当前我国进入了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热点和难点问题增多且迭加出现,这使我国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考验。以上国际国内的新形势和新变化,要求我们党和国家加强战略思考和总体谋划,以在新的起点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我们党召开十七届六中全会从战略上对文化改革发展进行研究部署,这既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国内外新形势的科学判断和对文化建设的高度自觉,又充分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就此而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会议,彰显了其特殊重要性和战略意义。
第二,在文化层面做了重要的决定和部署。全会针对我国当前在文化层面上存在的“三个不适应”问题(文化水平与综合国力、文化发展与经济增长和文化发展与国民素质要求),强调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并鲜明提出了“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思想,这是全会的一大重大贡献和突出亮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政治口号的提出,既顺应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当今时代文化发展的新趋势,又顺应了我国各族人民在精神文化生活上的新期待。可以说,这次全会吹响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集结号、冲锋号。与此同时,全会在全面总结我们党和国家领导文化建设的巨大成就和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还明确地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从而完整地阐明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以什么为指导、围绕什么任务、沿着什么方向、按照什么要求、达到什么目标”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这既表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在理论上有新概括,实践上有新要求,政策上有新突破,举措上有新实招,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战略性、指导性;又体现了我们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科学把握、对肩负历史使命的责任担当,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也必将深刻地影响中国文化的未来。
第三,是载入史册的文化里程碑。文化不仅是民族的血脉和人民的精神家园,而且还是政党的精神旗帜。所以,我们党从成立起,就始终高扬自己的文化理想,自觉承担发展先进文化的历史使命。早在新文化运动兴起之后,特别是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之后,中国有识之士最后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我们党成立后,十分注重先进文化建设。毛泽东在1945年党的七大上全面地论述了新民主主义文化,是要建设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6]。在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提出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和培养“四有新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在世纪之交,江泽民明确提出了先进文化建设;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又明确提出了和谐文化建设。这些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可以说,在90年的奋斗和创造历程中,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动党、国家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从这一历史脉络来看,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价值,里程碑的标志性特征明显。这次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是具有长远指导意义的历史性文献,全会作出的重大部署、取得的重要成果也必将永载史册。
第四,向世界传达确定感。从对外角度看,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还彰显了我们党的优良政治生态和中国形象,是对国内外的一个宣示:发出文化也要成为强国的声音。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把发展文化看成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将之与发展经济相并列,在经济上成为强国,在文化上也要成为强国,这就指明并标示着我们国家在对外交往方面,不仅要通过经济发展去参与国际竞争,而且还要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国际上成为一个文化强国。可以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既是对国内外的一个宣示,又是引导我们要重视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当然,必须要强调指出的是,这并不是进行文化扩张,其根本目的是对内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对外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和维护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总之,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既体现了我们党和国家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又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时代号角,这对于动员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力量投身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于鼓舞广大文化工作者的士气,对于激发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热情,都将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历史作用。我们必须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进一步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为弘扬中华文化、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长春.关于《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 [N].人民日报, 2011-10-27(02).
[2] 刘铮.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为11052亿元[EB/OL].http://www.gov.cn/jrzg/2011-09/17/content_1949624.htm.
[3] 专家解读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五个关键词[EB/OL].http://news.sohu.com/20111028/n323683260.shtml.
[4] 费孝通.关于“文化自觉”的一些自白[J].学术研究,2003 (7):5.
[5]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11(13):11.
[6]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58.
责任编辑 赵 静
Great Decisions on Cultur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terpretation of the Six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Seventeen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HE Chengxue
(Party School of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Committee of C.P.C.Nanning Guangxi530021)
Abstract: The great decisions on culture made on the Six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Seventeen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is in line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ere are three parts of the Decision, the core points can be concluded with five key phrases: build a country with a strong socialist culture, cultural system reform, 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soft power of Chinese culture, cultural self-consciousness and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which are presented on both contents and decision-making in the Decision. The great six measures that proposed b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on promoting cultural reform and development have great and profound significance for pushing forward the great cause of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the Six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Seventeen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Decision, cultural system reform, great development of culture, interpret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