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设计教育中的英语沉浸

2012-04-29 00:44:03温于涉郑卓蕻
大学教育 2012年2期
关键词:共情概念高职

温于涉 郑卓蕻

[摘要]高职教育“教学工厂”的人才培养模式凸显了职业导向的特征。高职设计教育中的语言负载及诠释功用可借助于英汉双语的沉浸式共情教学以实现设计知识的双向度互渗迁移,重建专业概念结构,获得多一层文化学养。培养英汉双语表述设计专业思想理念的能力,以增强设计表达的神韵效果。

[关键词]高职设计教育英汉双语沉浸解读与审美

[中图分类号]H3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2)02-0085-02

高职设计教育对象须从哪一维度对“设计”进行感触、进入和把握?萨特的存在主义立场告诉我们:我们的选择和行动使我们进入存在。高职设计专业的学生年轻、重时尚、易于沟通,他们最需要的是通过广泛地阅读激发设计模型方面的想象力和天赋,以建立设计知识的宝库。

客观而言,中西方艺术总是绕着各自所拥有的文化心理的轴心展开的,只有深入中西方艺术各自的内涵领域中,对其本身的内涵实质作出界定,才能体察到人类智慧的某些共通性和互补性,以捕捉到“生命共感”。为此,针对实际情境运用某两种甚至多种语言,在原生态文化语境下摄取顺着自己思路的可用信息是一个根本的前提。为了具体的设计存在,我们选择英汉双语游戏的模态,尝试着探讨如何凭借语言的传感表达,让奔突的欲念在遭遇法则和机制的强制和压抑时,伺机脱困破围以获得独立的存在方式。

从高职设计教育的职业岗位目标以及学生的学识水平出发,我们选择美国John Heskett 2002年出版的专著Design —A Very Short Instruction作为英语课堂教学与课外延展的读本。该书的架构为:

我们直奔该专著的本体,作者很清晰地归结他的专著为两个主题:设计实践的内涵与外延以及面对深受长足突进的技术、高度发达的市场和时而冲突或交融的多元文化三大方面影响时,对于设计的把持。(The extent of variations in design practice, and the manner in which it is being affected by far-reaching changes in technology, markets, and cultures.)显然,我们解读该专著的从容很大程度上要借助母语,为捕捉住设计内质的解读与诠释便表现为英汉双语的互质印证。

在不断深入阅读、文本解读和课堂讨论中因各种情与兴而创造性地制作出样式纷呈的概念图(concept map),我们便逐渐可体会到版画大师、文艺理论家黄永玉所说的“概念和感觉的交错或转嫁,使美的技巧增加了许多新鲜”这句话的旨趣,感佩之余的兴味当是空灵而至、穿透学海迷雾的顿悟况味。首先是关于设计的概念“黛扎银”(日语单词),并不仅是让别人欣赏某种美。它是我们生活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的东西,不但它的美,而且要把其功能和材料以及构造一起来考虑,综合地计划和设计。而且这样制造出来的物品也叫“黛扎银”。英语以外的其他国家都有相当于designing的词,但这些词都难以充分表达designing的意义,为此,现在designing一词作为世界上的共同词语使用。以现代生活为中心思考的时候,“黛扎银”可以分为以下三类:(1)有关视觉传达的“黛扎银”,这是以看到物体时的美为中心思考的“黛扎银”,如广告、张贴画等画刊的“黛扎银”。(2)有关产品的“黛扎银”,这是我们出于生活时的方便,思考的产品的材料和功能以及构造等的“黛扎银”。(3)关于环境的“黛扎银”,这是考虑建筑、道路、公园等各种各样设施之间的调和的“黛扎银”。从这缜密的表述里我们看到了一个由一层层概念链围护起来的结构体——设计,它通过一个个的概念来蕴藉着一种意识、一种思想,它本身就是类似于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物自体”。我们只好通过概念的衔接去慢慢地领会、靠近其本真的存在。所以,我们要营建概念阵营。当然,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core concepts)的遴选因人的心得而异,教师的前瞻性导向意在让学生尝试怎样在聆听教师的诠释时,因受启发而学会从各种渠道收集信息,并以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去重构结构体。

到此廓清了主题框架、阐明了概念意蕴和预想过完满功效之时,我们由然意识到了实操性的问题——如何构建概念阵营、如何演绎创意理念、如何做到读得进去讲得出来。高职的英语能力培养目标定在能较为流利地使用英语进行日常交际和对自身的专业进行解说、诠释。基于上文的认识,我们构设的“英汉双语审美向度的沉浸式共情教学”的具体操作如下:

一、师生共情

笔者曾于2010年9月在《艺术教育》发表了《心镜与心境——艺术院校班级管理的情感教育路向探析》,论述心灵感应风景、审察世味、穿越时空与前人对话及与今人共语交流,而体察古今的灵心妙运之道这么一种“悬衡鉴”的形气运动。拉动艺术生活的陀螺可以形成学艺术人的明澈心镜,由此心镜映射的光景将宜于培育一个艺术的幽明心境。此其一,而“共情”之谓,还在于了悟苏格拉底所谓“When you want wisdom and insight as badly as you wanted to breathe, then you shall have them.”的善意与深意。换言之,为需要和理想而努力,艺术类学生得对多元文化和异质性多多关注,在思维习惯和文化视阈层面换位思考,明白英语的学习也是在直指对艺术存在真正把握的内在视阈。

二、双语沉浸

(一)阅读沉浸与双语解读

以课堂为特定的精神磁场,采用传统的语法翻译法进行语篇诠释并注入浓郁的情感教育因素:英语教学中,通过以性灵跃动的中文文言古训,诠释英文语篇情境以消解学生的语言焦虑,使实用性的文章也产生美感。在双语切换的意义诠释中,教师以高度的知识责任感通过语言的审美转化的情感冲击,来激发汉语语境下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从而实现审美意向维度的情感创化,促成学生心理气质和精神面貌的转换,为日后分工合作程度紧密的工作环境下,具备与团队成员情感和合交融相处的能力作铺垫性的引导。

(二)双语沉浸与文化转接

通过英汉双语对语篇内文化语境的对接解析和融合透视,在两种语言文化中追寻可为己用的“间性文化”。比如:从功能语言学角度出发,通过运用“情景语境”进行对话课的语例,增强学生开口说英语的信心。又如:针对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适其心性,选择“由玩索诗画的交融性而生欣喜”的路子去对比分析汉英诗歌,沉浸于诗画话语的文心对质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提高文化理解力。

三、沉浸神入与吸收转化

“英汉双语审美向度的沉浸式共情教学”的根本目的是高职院校学生英语语言习惯的养成和语言感觉的培养。广东文艺职业学院2009年6月至2011年12月大学英语课改主要探讨了“英汉语篇中间接回指的对比研究”、“艺术类高职英语语篇诠释的情感化育”、“现代‘体验性消费的英语表达诉求”、“教改新烦恼,课堂娱乐化?——从传播学视角解读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困境”、“关于艺术类高职英语教学评估方法的思考”五个问题,根本目标就是要实现“沉浸神入与吸收转化——艺术类高职院校学生英语语言习惯的养成和语言感觉的培养”。现在,该院的学生大多愿意参加英语过级考试,还有些学生挑战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并已顺利通过。课堂上已有60%以上的学生愿意、能够用英语做PPT课件并登台做Oral Presentation解读艺术现象或某艺术大家,或干脆讲自己的创作理念和心得。课改期间举办的三届“英语才艺大赛”也颇有成效地激励学生用英语表达专业思想。

英语课堂内的师生共情进入异质文化语境和课外延展,指涉专业的英汉双语沉浸,有利于互证设计内涵并磨合生成“发展适宜性教育实践联结体”:由设计认知与感觉、文化、技法和市场走向描述等要素组成的综合体。这种双语游戏以闲适的心情对传统文化和异质文化的消融转换,可帮助学生获得走近完整的艺术生命境界,自然也就切实增强了学生在其相应领域里的创业能力。

如果认定“没有教不会的学生”这一充满信心的人性化说法,那么,在本文的教学模态构想中,英语教师就得“learn in suffering and teach in song”,也就是英语教师得就设计专业的要求走“双师型”道路。

[参考文献]

[1]Doris Sommer. Bilingual Aesthetics—— A New Sentimental Education[M]. Duke University Press, Durham and London,2004.

[2]John Heskett, Design-A Very Short Instruction [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09.

[3]Tom Hutchinson & Alan Waters,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A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4]陶振孝编著.现代日汉翻译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黄晓]

猜你喜欢
共情概念高职
网红会和打工人共情吗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商业评论(2022年4期)2022-05-05 23:01:30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现代装饰(2022年1期)2022-04-19 13:47:32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幼儿共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甘肃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 09:02:26
幾樣概念店
现代装饰(2020年2期)2020-03-03 13:37:44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8:24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聚焦集合的概念及应用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