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彤
[摘要]广西彩调传承发展存在不少问题,可以把广西彩调列入广西中小学音乐课程,培养和发现广西彩调人才;拯救濒危广西彩调,在农村青壮年中培育新的传承发展体系;政府参与,形成广西彩调传承发展合力;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确保广西彩调健康有序地传承发展。
[关键词]广西彩调传承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J80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2)02-0024-01
彩调是在广西地区的民间小调、方言俗语、风俗习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方戏种,色彩鲜明、乡土气息浓郁。它起源于桂北农村,光绪年间又传至柳州、河池等地,在各地名称不一,1955年统一定名为“彩调剧”。彩调剧目多是反映农村生活、家庭伦理和神话故事的小戏,传统剧目约500余出,记录成剧本的有344出。从清代一些州志、府志的记载来看,彩调从诞生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它一直是广西地区人民喜爱的主要戏曲艺术。彩调作为一种以口头传承为主要生存方式的非物质文化,在2006年6月被选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然而,在传统文化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民族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大潮中,我们的传统民间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特别是以口头传承为主要存在方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迅速变异或消亡。彩调面临着时代的挑战,我们应研究出更具体、更行之有效的新策略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一、在中小学中增设广西彩调音乐课
在不同民族区域的中小学里分别设置本民族戏曲传统音乐课程,开设广西彩调音乐课程,让每个孩子都熟知本民族戏曲的种类和用途,会演唱广西彩调主要曲目。组织学生编排文艺节目,在学校、当地民间或外地演出,使以广西彩调戏曲为主的民间传统戏曲音乐得到继承、利用、宣传、弘扬和发展。通过组织各种专题活动和文艺演出,在学生中发现或培养有广西彩调戏曲天赋者或爱好者,建立广西彩调戏曲传承人贮备库。
二、在农村青壮年中培育新的传承发展体系
当前,广西彩调的传承群体均表现为老年化。如民间庆典传统剧目《杨京带小》、《王三打鸟》、《娘送女》等,反映劳动人民生产生活和爱情,深受百姓喜欢,但节目的民间演员也大多为年轻时曾经感受过这些传统文化魅力的老年人。演员老化、投入少、观众少、演出成本加大,是目前彩调文化活动面临的最大困惑。整个广西,彩调文化活动已经到了青黄不接时期。
当地政府部门必须重视在农村青壮年中研究培育广西彩调新的传承发展体系。首先是根据农村青年大多外出务工的实际情况和当前农村劳力年龄结构特点,有针对性地在广西彩调重点区域,协助当前的传承人,在其周围培养相对年轻、文化程度较高的新的传承人;其次是通过不定期、不间断地(可以几年一次)举办群众艺术文艺会演评奖活动,发掘并有针对性地培养广西彩调年青一代传承人;然后是对年轻、有文化、条件好、热衷或自愿承担传承义务者建立传承人贮备信息库;最后是有目的地培训提高广西彩调传承人的艺术水平,引导他们为广西彩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作出建树性贡献。
三、政府参与,形成广西彩调传承发展合力
广西彩调的保存、保护、传承和发展是一个十分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相关部门、教育系统、文艺团体、社会各界、各民族民间艺人及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一要制定和完善总体规划和各项工作的近期及远景目标,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发展;二要明确领导机制,建立各项工作制度;三要制定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各行各业、各阶层专业人士的积极作用;四要制定经费投入和支出机制,确保各项工作正常、持续、有序开展;五要制定和完善管理和检查监督制度,严防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损毁、损坏、遗弃、流失境外或随意滥用、过度开发,甚至曲意贬低民风民俗等现象发生;六要制定长效机制,确保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彩调传承发展工作坚持不懈,代代相传。
[参考文献]
[1]钟文典.广西通史[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
[2]莫杰.广西风物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4.
[3]顾乐真.广西戏剧史论稿[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钟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