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报纸利比亚战争报道比较

2012-04-29 04:19:10郭漪
新闻世界 2012年2期
关键词:解放日报泰晤士报卡扎菲

郭漪

【摘要】大众媒介对于国际新闻的报道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内受众如何想象当今世界图景。因此,研究不同国家媒体对同一事件的报道方式和内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不同国家在某一国际新闻事件上的民意形成。本文从框架理论出发,以中国的《解放日报》和英国的《泰晤士报》对2011年3月19日爆发的利比亚战争的报道为例,运用内容分析法,来考察中英两国媒体在构架国际事件媒介现实上的差异及形成的原因。这对于我们认清客观现实世界,改进我国媒体国际新闻报道的水平,都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利比亚战争报道框架理论内容分析比较研究

一、研究背景、目的和方法

随着中国经济走出国门,我们需要更多地了解世界,而国际新闻传播就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主要途径之一。相较国内事务,人们对于国际事务的了解必须更多依赖大众传播。根据拟态环境理论,大众媒介对于国际新闻的报道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内受众如何想象当今世界图景。因此,研究不同国家媒体对同一事件的报道方式和内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国家在某一国际新闻事件上的民意形成。

2011年3月19日爆发的利比亚战争,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时机,研究在当前国际环境和媒体发展情况下,中国和英国两国的媒体是如何框架国际新闻报道的。

“框架”概念最早可追溯到人类学家贝特森,之后高夫曼指出:所谓框架,指的是人们用来阐释在客观世界的心理模式;所有我们对于现实生活经验的归纳、结构与阐释都依赖于一定的框架;框架能使我们确定、理解、归纳、指称事件和信息。①

具体到包括战争报道的国际政治新闻,新闻媒介对交战双方信息的重组和选择,一方面能影响到受众对于交战方的印象轮廓和评价倾向,另一方面,媒介对隐藏于新闻信息背后的意义凸显又能折射出该国隐藏于报道和评论背后的传播意图与传播机制。某种意义上,在战争报道的传播中,新闻媒介所形成的主题框架就是该媒体对战争的价值判断的具象表现。

基于此,本文将以框架理论为出发点,通过内容分析法对中英两份主流报纸关于利比亚战争的报道进行比较分析。

本文的研究时间是利比亚战争开始后的三个月,抽取每周二和每周五的报纸。《泰晤士报》的文本来自于网上数据库EBSCO Newspaper Source,《解放日报》的文本来自于解放集团网站的电子版。最终从两家报纸共获取126个样本,《解放日报》43篇,《泰晤士报》85篇。

二、两国报纸报道架构分析

1、报道力度

研究发现,对利比亚的战争报道,《泰晤士报》有7篇是位于头版的位置,占总报道8.2%,而《解放日报》有2篇位于头版,占4.7%。从配有图表的新闻数量比例上看,《泰晤士报》有35篇,占41.2%,明显要高于《解放日报》,后者有12篇,占27.9%。初步得出结论,《泰晤士报》比《解放日报》更重视对利比亚战争的报道。

2、报道类型

对利比亚战争的报道,《解放日报》的消息占88.4%;《泰晤士报》的消息占64.7%。在对利比亚战争深度报道上,《泰晤士报》投入的关注更大,包括综述、专访在内的特稿比例是12.9%,《解放日报》仅为4.7%。社论和评论,《泰晤士报》为15.3%,也比《解放日报》的7%来得高。令人注意的是,《泰晤士报》利比亚战争报道中还有读者来信。

3、消息源

从表1中发现,两份报纸都将来自多国部队官方的消息放在比较重要的地位。两份报纸一个比较大的差异,在于来自于利比亚平民和新闻记者的消息,《泰晤士报》这两方面的消息源分别达到7.60%和12.40%。此外,《解放日报》采用其他媒体消息源占19.70%,《泰晤士报》采用其他媒体的报道则很少。

4、报道主题

从表2看出,两份报纸报道最多的主题,都是“北约军事行动”,但《泰晤士报》的关注度更大。《泰晤士报》比《解放日报》更多地报道了“人民声音”和“卡扎菲下台”;《解放日报》比较关注“国际会议和外交会谈”。

5、新闻对象

从两份报纸报道中,出现频次最高的新闻对象,都是“北约军事或政府人员”,在《解放日报》中占报道总量30.8%;《泰晤士报》则为36.2%,其次为“多国部队官员或政府人员”,分别占30.80%和38.60%。

《泰晤士报》报道中,利比亚平民所占比重也不小,排第三位,阅读发现,大多数被作为采访对象的利比亚平民都是反对卡扎菲政权的,或者是卡扎菲“独裁”的受害者。

6、新闻语言

(1)标题语言

3月22日,两份报纸都报道一则新闻,内容是英国空军战机临时取消了一次空袭行动,原因是发现了轰炸目标周围有平民。这则新闻,《解放日报》的标题是:“发现目标周边有平民英自称轰炸机‘临门收脚”;《泰晤士报》的标题是:“卡扎菲利用人盾阻止空袭”(Gaddafi uses human shields to foil attacks)《解放日报》标题比较中立;而《泰晤士报》则令读者的焦点转移到卡扎菲头上,指出卡扎菲利用平民做人盾的行为,加深了读者对卡扎菲“非人道”“残暴”的印象。

5月17日,两份报纸都报道了海牙法院对卡扎菲父子发布逮捕令的消息。《解放日报》的标题是:“指控其在镇压反对派过程中故意把平民当作打击目标 海牙法院欲对卡扎菲父子发逮捕令”;《泰晤士报》当天同样主题的报道有两篇,其中一篇的标题是:“卡扎菲干了什么?只有杀害孩子”(What is Gaddafi doing? Just killing children)。很明显的,《泰晤士报》的标题更具有主观色彩,语气也比较激动,但更富有感染力。卡扎菲“刽子手”的形象一下子很立体了。

(2)词汇分析

样本显示,对于交战各方,两份报纸所使用的形容词是略有差异的:《泰晤士报》中:形容利比亚反对派士兵的:反对派战士(rebel fighter);自由战士(freedom fighter);形容卡扎菲军队的:持枪者或持枪歹徒(gunmen);形容卡扎菲军队军事行动的:可怕的报复(a terrible revenge on Misrata);衰落(the Gaddafi forces are fading);形容卡扎菲:独裁者(dictator);希特勒(Hitler was an angel compared to Gaddafi);而《解放日报》报道中,大多使用中性形容词,或者只有陈述,没有形容词。

通过标题语言和词汇样本分析我们发现,从相当程度上来说,《解放日报》是从一个中立的角度来报道利比亚战争的。《泰晤士报》则对利比亚战争的报道更加深入全面,但它的立场很难讲是客观的。

三、结论和思考

1、两国报道框架差异

本次内容分析的研究结果显示出中英两份报纸对利比亚战争的报道存在分歧。首先,无论是从新闻数量、新闻位置、还是新闻体裁上,《泰晤士报》比《解放日报》更加重视对利比亚战争的新闻报道。其次,我们发现,英国《泰晤士报》对利比亚战争的报道并没有完全遵循客观、公正的原则。《泰晤士报》把来自北约军方和北约国家政府官员的消息作为最主要的新闻源,这种消息源选择的失衡很可能会导致媒介成为北约多国部队的传声筒。与此同时,《解放日报》在新闻来源、报道主题、新闻对象方面,客观性更强。

2、一点思考

通过此次研究发现,在报道利比亚战争时,《解放日报》所投入的新闻力量还是比较薄弱。同时在新闻语言方面,《解放日报》虽然比较简洁、谨慎,但不够活泼生动。根据约瑟夫·奈的说法,掌握话语权,就拥有文化“软实力”,而“软实力”和国际传播息息相关。因此,中国在国际事件报道上必须有自己的声音。在面对战争这样的新闻时,没有立场的报道是不可能的。对于中国媒体而言,应该考虑的是,如何设置报道框架,更具新闻专业精神,同时让报道更精彩。

通过对两国报纸对利比亚战争报道比较,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解读不同媒体的报道内容,同时也有助于我们了解不同国家媒体如何引导公众舆论,从而形成一个更为客观、全面的新闻认知与判断。□

参考文献

①段善策,《作为新闻的框架:从贝特森到梵·迪克》[M],《东南传播》,2010 (7)

(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媒体设计学院传播学09级研究生)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解放日报泰晤士报卡扎菲
Self-Supervised Entity Alignment Based on Multi-Modal Contrastive Learning
解放日报“特稿”:新传播环境下的热点选题深度报道
传媒评论(2019年8期)2019-11-11 12:22:38
移动互联网时代纸媒组织架构“柔性再造”——以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栏目制为例
传媒评论(2017年2期)2017-06-01 12:10:16
锁定用户——新媒体发展背景下的《泰晤士报》运营策略
传媒评论(2017年10期)2017-03-01 07:43:29
卡扎菲女保镖的主要工作并不是保护他
议程设置框架下肿瘤防治议题浅析——以《解放日报》、《文汇报》2013-2014年相关报道为例
新闻传播(2015年21期)2015-07-18 11:14:22
《帝国的回忆:<泰晤士报>晚清改革观察记》
出版广角(2014年8期)2014-06-06 14:56:24
约旦惊现“卡扎菲”
环球时报(2012-02-28)2012-02-28 12:41:49
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