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中国音乐文献外译研讨会暨《中国音乐词典》(英文版)专家咨询会”综述

2012-04-29 00:44游红彬
人民音乐 2012年2期
关键词:外译汉学家中央音乐学院

11“中国音乐文献外译研讨会——暨《中国音乐词典》(英文版)专家咨询会”于2011年10月22—23日在中央音乐学院举行。来自国内中央、中国、上海、星海、天津、武汉等专业音乐院校和中国艺术研究院,以及来自伦敦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近三十位专家参加了会议。其中,有8位嘉宾就中国音乐文献外译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做了主题发言。

一、读者对象问题

汤亚汀(上海音乐学院)在《音乐文献外译三题及对〈中国音乐词典〉(英文版)建议》发言中,认为阅读对象可以分为国外的音乐汉学家、一般音乐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三类,据此音乐翻译应该有所区别。对于音乐汉学家而言,翻译应该遵循学术化和汉语行文习惯;对于一般音乐工作者,翻译应当进行适度地改写,删除过于冷僻的词条;而较业余爱好者而言,翻译应当完全改写、并至通俗化。林青华(香港浸会大学)的发言以《为西方读者写中国音乐:基本方式和文化差异》为题,就19世纪的外国旅行家、传教士撰写中国音乐文本为例,提出文献翻译的著者、译者、读者三者之间在内容需求、写作形式上的相互关联,强调英译文章要考虑读者群体。

二、外译中的技术问题

方建军(天津音乐学院)以《中国古代音乐史料英译的几个问题》为题,阐明翻译是一个合作的过程,它需要各专业领域的通力合作,既需要外国的学者:汉学家、华裔学者,也需要具有中西文化交融背景的中国学者,这对准确翻译中文原意会起到重要的学术作用。钟思第(Steven Jones,伦敦大学)在《术语与思维》的发言中列举了翻译中经常出现的语法、词法、理解以及应用的众多错误类型。他提出四点建议:第一、由国内音乐翻译工作者进行初稿翻译,英语国家汉学家修改润色;第二、国内学者用汉语改写原文本,由英语国家汉学家直接翻译;第三、与英美音乐出版社合作;第四、聘请英语音乐词典专家或英语国家音乐汉学家担任双主编。文圣博(John Winzenburg,香港浸会大学)以《音乐翻译中的若干问题》为题,介绍了一些中国音乐研究的英文书籍和文章,列举了其中的翻译问题,最后建议要形成一个系统的翻译体系。任达敏(星海音乐学院)从《音乐文献中文英译的常见问题》谈起,对《星海音乐学院学报》作者英文摘要修改中常见问题进行了归纳,指出文献翻译中的“陷阱重重”,如语法、用词、语义的理解和使用问题。李幼平(武汉音乐学院)《西方人对中国学者所讲中国音乐史的异议》则认为,翻译除了语言自身的问题,还要注意专业狭义性以及中西学术思维差异问题。

三、音乐翻译专业人才的培养问题

刘红柱(中央音乐学院)在《对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文献翻译文献专业的思考》中,详细介绍了中央音乐学院文献翻译专业的成立、发展和课程设置情况。提出在专业培养方面,还需要加强中译英的书面翻译能力、口译能力并且增加翻译课程的学习深度和广度。汤亚汀同意刘红柱的观点,认为专业学习中应侧重于一般的翻译课程和语言课程的学习,因为就翻译工作而言,首先是一种特殊的技术工作,如同钢琴]奏,首先要会弹钢琴一样,特别是有必要重新评估翻译专业的

毕业论文设计。

四、《中国音乐词典》“词条”蓝本及翻译问题

《中国音乐词典》(英译本)(以下简称英译本),以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词典》编辑部,于1984年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音乐词典》(精装本)和1992年出版的“续编”为翻译蓝本。历时5年,由张伯瑜、Azalea Birch?穴美国?雪、孙静、王小夕、刘舒、赵君等人组成的翻译团队共同完成。与会专家充分肯定了“英译本”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同时提出

许多中肯的修改建议和意见。

汤亚汀:要统一曲名、乐器、体例,中文和拼音要用斜体字等问题。张振涛(中国艺术研究院):条目自身根据内容可以采用500、100、50三种字数原则,同时采用最新专家的成果,在索引问题上,采用两种方式,以方便中西方读者查阅。陈荃有(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此项翻译工程在程序上,需要分专家小组进行讨论。杨民康(中央音乐学院)述及少数民族的词条翻译问题,建议采用国际音标注明,同时使用拼音标注汉语语言以及约定俗成的英语译文的三种标注。李玫(中国艺术研究院):律学与宫调中的各种比值关系可用表谱辅助翻译。刘经树(中央音乐学院)从术语学角度,关注翻译问题中的能指问题和所指问题。李国明(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则提出要力图使没有中国音乐背景的人看懂我们要说的内容。项阳(中国艺术研究院)“英译本”是一项很大的系统工程,特别是如何反映最新的学术成果,它既需要专家学者的支

持,同时也是翻译者学养的体现。

综而述之,虽然此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中国音乐文献外译”的问题,实际在讨论的过程中,已经向纵深层面扩展。首先,音乐翻译的问题深入到文化的根源问题:普遍认为外译文献应当既服务于国外的汉学家,也要服务于国内的音乐工作者,从而对文献的中文文本内容进行重新的框定。其次,从单一的汉英翻译技巧问题延深到英汉双向翻译问题和语言文化的理解问题,如翻译中诸事项的统一问题。第三,对外译文献辑录问题的提出。这是一个反映当代学者的专业素养和新时代编辑体例的问题,也是文献翻译的一个基础性

问题。

辞典翻译的“总工程师”张伯瑜就该项工程的意义给予如下定位:无论是中国的传统音乐,还是中国近现代所进行的各类音乐研究,都是人类文化的共同遗产,应该与世界共享。与世界进行“交流”这一宏观的理想,最终的目的是达到相互的理解和沟通,而凭借的方式必须有一个共同的语言。因此,沟通——交流——理解是这一活动的三个层次,也是三层意义。中国音乐文献外译工作,标志着我们的学者正努力用西方的语言阐述中国的内容,在努力融入世界文化中力图推进

中国音乐学研究的国际化进程。

游红彬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2010级博士研究生,石家庄军械工程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荣英涛)

猜你喜欢
外译汉学家中央音乐学院
以《进步日报》看中央音乐学院初创历史原貌
著名汉学家史景迁逝世,享年85岁
中央音乐学院2020年新年音乐会
美国汉学家巴托尔德·劳费尔的首次中国考察
文化翻译视阈下《流浪地球》的英文译制讨论及其对影视外译的启示
中央音乐学院·延安“10·15”艺术节
美国汉学家艾思柯译介《红楼梦》研究
海外汉学家影廊
《走近音乐的世界》系列之三 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告诉你 艺术让人学会感受幸福
柔性侵入:文化外译接受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