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境农牧团场广电从业人员素质调查

2012-04-29 03:47潘理娟
新闻爱好者 2012年2期

潘理娟

【摘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有58个边境农牧团场,肩负着“屯垦戍边”的艰巨任务。本文立足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边境农牧团场的广播电视事业,调查并分析了其广电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状况。

【关键词】边境团场;广电从业者;素质状况

研究背景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一个特殊的集党、政、军、企于一体的组织机构,在长达20219公里的边境线上,共有58个边境农牧团场,2006年9月,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时将兵团的作用概括为“屯垦戍边、铜墙铁壁、中流砥柱”三大光荣使命。本课题立足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边境农牧团场的广播电视事业,调查与分析边境农牧团场广电事业发展的现状,探索其适合生产建设兵团发展需要和有力对抗境外媒体的广播电视发展模式。人力资源是事业发展的关键所在,从业人员的素质是决定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本文通过对边境4个师的10个团场的抽样调查与访谈,分析其广播电视从业人员的素质状况。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抽样调查和访谈的研究方法,抽取农四师、农五师、农九师和农十师4个边境师的10个边境团场为样本单位,分别是62团、67团、71团、72团、87团、89团、90团、161团、181团、182团,本课题组之所以选取这10个农牧团场为研究样本,是基于这10个农牧团场基本都与其他国家接壤,并设有口岸,与他国经济贸易及文化交流紧密。

课题组调研人员在2010年7月至9月间任意工作日深入各样本单位,向所有在场广播电视从业人员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问卷93份,其中无效问卷4份,有效问卷89份。其间,调研人员邀请4个师部和10个团场广播电视部门的领导与若干一线从业人员进行深度访谈,以了解其广播电视从业人员的基本状况。

研究发现

第一,从业人员素质结构调查。

年龄结构:以中青年为主。边境农牧团场的广播电视从业人员,从年龄结构上看相对比较集中,25岁至45岁的从业人员占75.28%,其中35~45岁所占份额最大,占调查总数的40.45%,25~34岁次之,占调查总数的34.83%。

性别结构:男性略多于女性。从性别比例来看,边境农牧团场的新闻从业者中男性占57.30%、女性占42.70%,与2002年复旦大学教授陆晔对上海新闻从业者调查的结论(男性56.7%、女性43.3%),2004年《华商报》和《今晚报》联合进行的陕西记者生存现状调查的结论(男性60.9%、女性39.1%)[1],2007年浙江大学吴飞教授对浙江省媒体从业人员调查的结论(男性53.3%、女性46.7%)[2]相比,男女比例变化不大,男性比例略高于女性。

学历结构:学历较低,专科比例过半。由于边境农牧团场地处偏远,环境较为恶劣,很难吸引高层次人才。从样本总体学历来看,大学专科是边境农牧团场广播电视从业人员的主要来源,占56.18%,本科学历占33.71%,高中及以下学历占10%左右。在统计中还发现,38.1%的从业人员不是通过国民教育的方式获取学历。这一方面说明近年来高等教育向边境团场新闻单位输送了大量的人才,另一方面也说明部分从业人员接受在职教育提升学历。

专业结构:中文专业居多,结构单一。边境农牧团场广播电视系统的新闻专业人才不足,尤其是摄像工作者和后期剪辑工作者相对缺乏,由于对摄像机和编辑设备的不了解,画面及构图处理不当,常常影响到新闻的质量,降低了收视效果。从专业结构来看,边境农牧团场的广播电视从业人员大多毕业于中文专业,其他专业背景如经济、历史、法律以及一些理工科背景者也相对较少,专业结构较为单一。

民族结构:结构单一,少数民族从业者比例低。在调查访谈中发现,边境农牧团场广播电视从业人员的民族结构比较单一,绝大多数从业人员为汉族,并且不懂得少数民族语言,缺乏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多民族文化的传播,同时也影响了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

收入结构:待遇分布集中在1200~2000元。调查显示,边境农牧团场的广播电视从业人员目前月工资分布在1200~3000元,其中55.06%的从业者月工资在1200~2000元,15.73%的从业人员收入低于1200元,4000元以上无一人,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城镇居民平均收入相比较基本一致(2009年兵团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2929元,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1876元),高于团场农牧工平均收入(2009年团场农牧工家庭人均纯收入7668元)。[3]

本调查还对职称和可能影响其变化的因素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发现职称和年龄呈正相关,相关性显著,而与性别呈负相关,边境农牧团场广电从业人员的职称主要集中于初级和中级,其所占份额分别为54.3%和40%。

第二,人力资源管理。

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不断发展和传媒产业化,人力资源管理已经成为传媒管理的瓶颈。从调查及访谈情况看:传媒从业人员职业满意度不高,编辑、记者职业满意度较低,自我评价不高,人才流失问题凸显。

媒介从业者工作满意度不高。媒介从业者对其工作的满意度是影响其工作努力程度和效果的重要因素。复旦大学陆晔教授认为,媒介从业者对工作满意度的综合评价体现于三个方面:一是对自己在媒介组织中获得的专业成就上的满足感;二是组织所能够提供的物质待遇回报;三是工作环境中的人际关系。[4]边境农牧团场广播电视从业人员普遍对工作满意度不高,主要原因为薪酬福利不高、工作强度大、学习机会不多等。而管理者认为形成从业人员待遇不高、工作强度大的原因是上级拨款有限、缺少自主创收的环境,并认为提高从业者工作满意度的主要措施是增加政府拨款、改善从业者的工作环境,以提高工作效率。

用人体制是在编职工与聘用职工相结合。边境农牧团场广播电视从业人员的在编人员属兵团事业单位编制,以农四师为例,其1995年11月12日建立,广播电台与电视台合并为一体,现共有工作人员57人,从事广播工作的3人,其余54人主要从事行政及电视工作,在编人员20人,聘用37人。其聘用人员的费用支出几乎完全来自媒体广告费、收视费(每户每月20元)及部分维修收入。

缺乏系统的广电人才培养机制。调查显示,边境农牧团场广播电视机构由于资金与人员有限,少有对记者进行素质培训,记者整日忙于跑新闻、发稿,缺少进修或学习的机会。

“重使用、轻培养”,缺乏系统的人才培养机制,是目前兵团边境农牧团场广电机构存在的一大现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缺少资金,每年团场拨款2万元左右,加之数量很少的广告收入,只能维持正常的运营,而无多余资金进行人才培养;二是人员紧缺,在对67团广播电视台的调研中,课题组成员发现,广电部门共有从业人员6名,其中台长1名、记者2名、编辑2名、技术人员1名,此外,每位工作人员都还肩负着广告销售、广告制作、收取收视费用等其他职责。每两日播出团场新闻约10分钟,每周一、三、五首播,团场面积大、人口众多(67团土地总面积6.08万公顷,总人口7456人),团场广电从业人员每日工作量较大,无空闲时间进行专业知识的系统培训。

结语

从调查分析中可以看出,提高边境农牧团场广电从业人员的素质是促进其广电事业发展的重要步骤,具有紧迫性和现实性。结合新疆实际及兵团边境团场的特殊使命,提高传播效果是重中之重。

(本文为2009年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边境农牧团场广电事业现状及发展模式研究——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为例》的研究成果,课题批准编号:09XJA860001)

参考文献:

[1]杨阳.兰州市新闻从业人员生存状况研究,兰州大学硕士论文.

[2]吴飞、丁志远.新闻教育与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建构[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6).

[3]国家统计局数据,http://www. stats. gov. cn/tjgb/ndtjgb/dfndtjgb/t20100331_402641742.htm.

[4]陆晔,俞卫东.社会转型过程中传媒人职业状况——2002上海新闻从业者调查报告之一[J].新闻记者,2003(2):8.

(作者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1级博士生,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讲师)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