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化自觉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若干思考

2012-04-29 00:44张月泉
桂海论丛 2012年2期
关键词:先进文化文化强国文化自觉

张月泉

摘 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离不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其核心是提升文化软实力,走自强之路。文化自强的前提是文化自信,根本是文化自觉。文化自觉的主要表现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把握住中国文化的魂,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于提高民族素质。

关键词:文化强国 ; 文化自觉 ; 先进文化 ; 民族素质

中图分类号:D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2)02-0001-05

胡锦涛同志在2011年的“七一”讲话中,当强调到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时,提出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问题。2011年10月通过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下称《决定》)又把“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1],“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联系起来。这些论断,不仅标志着我们党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同时也以新的思想和观点丰富和发展了科学发展观,丰富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自觉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所包含的思想充满着新意。联系国内、国际变化的大背景,联系经济社会,特别是文化发展中的机遇和挑战,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索,只有通过思考和探索才能加深认识,提高自觉,才能主动去进取去创造,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①。

思考之一:文化强国与民族复兴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题中之义。没有文化强国目标的实现,即使经济上的GDP再大,也不是真正意义的民族复兴。

《决定》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目标指向,全面阐述了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性紧迫性、指导思想、方针原则、途径任务和措施要求。把文化强国列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对党奋斗目标体系的发展。30多年来,我们党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任务和奋斗目标,经历着一个逐步深化和全面展开的认识过程。这个过程大体上是:由确立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到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再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位一体奋斗目标和任务的提出;又再到加上了社会文明,形成了四位一体的目标体系;再然后是加上生态文明而形成了五位一体的目标体系。《决定》所强调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与过去所强调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但它涉及到了更大的范围,包含了文化领域的所有方面,体现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文化全面发展相统一的精神;它的目标更加明确,体现了远大目标和现实任务相统一的精神;它更加突出以人为本,体现了提高民族素质在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诸目标中的根本性意义。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今,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文化强则中国强,文化弱则民族衰。在原始社会,部落间相处通行的是丛林规则,人相争,肢体强者胜,胜者生,败者亡,弱肉强食。在农业社会,国与国相处,靠的是军力,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或民族,只要有一支强悍而善战的军队,也可以征服经济文化比较先进的国家和民族,做到以军立国。在工业社会,强国主要是指经济强国和军事强国,只要有这“两强”就可以称霸世界。现在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到了后工业社会,即信息社会时代,全球化进程正在加快发展,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民族素质的提高,对于建设经济强国和军事强国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没有文化强国目标的实现,就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的经济强国和军事强国,同时也就没有真正意义的政治强国,因而对中国来说,也就没有真正意义的民族复兴。离开文化强国目标,中国实现现代化之日是否就是民族复兴之时呢?通往现代化目标有两条路,一条是自主的现代化道路,一条是被现代化道路。如果在全球化进程中守不住民族文化的根,被现代化,其结果不是民族的复兴,而是民族失去了自我,沦为附庸,走上了衰亡的不归路!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加强国防军队建设任务仍然非常繁重而迫切,但是我们决不能因此而放松和削弱文化的建设。从长远来看,如果现在减少文化发展的一分力度,少一分投入,将来的损失和需要补偿将是倍加的,相反,如果现在增加一分文化发展力度,增加一分投入,将来的收益也是倍加的。今天亏了文化,亏了教育,明天就会是因人才和民族素质的缺失而拖住现代化的后腿,同时也是拖住民族复兴的后腿。

思考之二:抓文化软实力要下硬功夫

这是由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和艰难性决定的。文化形软神硬,意义重大,但在实践中不容易引起重视;抓文化难度大,显效远,不能立竿见影,在实践中人们往往偏向于避难就易。所以更需要高度认识抓软实力的硬道理,下大决心,用硬功夫去抓好文化建设中的软实力。《决定》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纲领性文献,有很强的理论性和现实指导性。扎扎实实地按照决定的精神和要求去办,是克服“一手硬一手软”现象,使抓文化软实力这一手硬起来的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仅是由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决定的,也是由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要求决定的。物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来,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了,虽然我们党一直很重视文化建设,并且取得了很大成就,文化的软实力有了很大提高,但总的来说,与新形势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主要是文化的软实力与我国的国际地位不匹配,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不适应,与人民大众对文化生活的要求不相称,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应有的良好形象得不到充分发挥和展示。所谓软实力,是相对于硬实力而言。硬实力是可以量化为物质力量的实力;软实力是不可量化,却可以转化为精神力量的实力。文化软实力主要有民族的凝聚力、文化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文化的传播力,其形虚而神实,是实实在在的力量。我们常说“团结就是力量”,这个力量从哪里来?就从文化的凝聚力来。历史的兴替,政权的更迭,取决于人心的向背。决定人心向背最深厚的力量源泉,仍然是文化的软实力。一个国家、民族没有硬实力,一打就垮。没有软实力,不打自垮。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的较量,一方是硬实力(武器装备等)处于劣势,但得民心,软实力处于优势;另一方则相反,硬实力处于优势,但不得民心,软实力处于劣势,结果是软实力优势的一方战胜了硬实力优势的一方。这说明软实力比硬实力更重要。冷战时期,美国与苏联相较量,后来苏联的解体,问题就出在民心的丧失上,败在软实力的削弱上,而西方特别是美国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主要手段就是文化软实力的渗透。我们党在革命年代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经受住千难万险的考验,最后取得了革命的胜利,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始终重视用科学理论武装干部和党员,始终重视做好政治思想工作,善于把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形成了一整套思想建党的优良传统。弘扬这一优良传统,并结合新的实践加以创新和发展,我们才能更自觉地抓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做到虚功实做,以过硬的功夫和决心去抓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

思考之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与走自强之路

自强之路就是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创新发展道路。

文化强国之路不是封闭之路,而是在与其他文化交融中发展的开放之路。越是强势的文化越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对其他文化的长处具有海纳百川的吸纳能力。也就是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离不开外因,离不开对外部有利条件的充分利用。但是,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文化强国目标,只能走自强之路。文化强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不是靠花钱能够买来的,也不是请外国人来帮助能够建设成的。只能靠中华民族文化哺育成长起来的、具有中华民族文化血脉的炎黄子孙,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自强不息地奋斗、创新、积淀才能建设成功。第一,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只是变化发展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发生作用。离开内在根据,再好的外因也不能从石头中孵化出小鸡来。自己没有主心骨,自己不主动,自己不争气,自己不努力,上帝也没有办法给你送来一个文化强国。何况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要强大起来只能靠自己。第二,任何文化都具有民族性,具有自己独特的根或生命“基因”、遗传“密码”,决定着它的生命力和成长壮大的外部特征。文化的根本价值在于教化人,民族文化的生命和传承在于被它教化的人的实践。只有被一定文化哺育起来的人才能肩负起继承和发展这种文化的使命。因此,任何文化的成长、壮大乃至强大,都取决于自己,取决于自己弟子和徒子徒孙的忠诚、进取性和不息的实践。除此之外,旁人都插不上手。就好像一个小孩的成长,离开他自己吃饭、消化、吸收营养,进行新陈代谢,谁都不能从外部用别的办法代替他成长。第三,只有走自强之路才能应对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的新形势。一部世界文化发展史,就是各种文化在交流交融交锋,乃至战争中有兴有衰的历史。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和现代媒体的快速发展,世界各种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越来越频繁,其中包含着机遇,也包含着挑战。能否抓住机遇,发展自己,保持自己的文化生机,能否迎接挑战,化解风险,保护好自己文化的安全,关键是能否做到独立自主,坚持文化的自强之路。当今世界,西方文化处于强势,西方国家对我推行西化战略越来越露骨。我们如果丧失应有的警惕,丧失自强的志气,我们不仅不能抓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机遇,还有可能在文化交融中陷入圈套,丧失自我,会有失去民族文化生存安全的危险。

思考之四: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

自信,是指对中华文化生命力和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其核心价值、理念和追求的目标怀着崇高的信仰和坚定的信念,对其所倡导的伦理道德和民族精神心怀敬畏。人无自信不立,国无自信不强。信仰、信念、信心,是人们精神追求的核心,是做人的精神脊梁,是精神的力量源泉。对民族文化的自信,是民族精神的精华,是爱国主义的升华。对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在中华文化的哺育下,多少仁人志士,为了民族,为了国家,怀着一个“信”字,不畏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前赴后继,英勇奋斗,救亡图存,奋发图强。没有自信,就没有自强。自强源于自信。有了自信和坚定的信念,才能产生坚强的意志,才能在困难和强敌面前不屈不挠,做到自立、自主,努力进取,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共产党人的自信不是迷信,不是固执,而是建立在对党的事业的本质和规律科学认识基础上的科学信念。文化自信,就是建立在对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和规律科学认识基础上的科学信念。在世界的文化史中,有多少文化曾经辉煌过,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有的衰老了,有的消亡了。唯独中华文化,经历了五千多年沧桑,历经磨难和挑战,仍然焕发出勃勃生机,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当今中国的崛起,举世震惊,中国模式全球瞩目,里面就有中华文化之魂在起作用。自信的对立面是自卑、自弃。只有那些不肖的炎黄子孙,那些认为西方的月亮也比中国月亮圆的崇洋媚外者,才会对中国文化有自卑感。文化自信,表现在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就是做到古为今用,对中国文化的根,既崇敬又扬弃,对民族文化既坚守继承,又创新发展,不断推陈出新;对外国文化,做到洋为中用,既有选择地包容借鉴,又有区别地批判和抵制,不断以最新的文明成果丰富自己。此外还要正视文化发展中的问题和挑战,更加主动地迎接挑战,在解决问题中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思考之五: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自觉是自信的认识基础,自信是自觉在实践中的体现。没有文化自觉,就没有真正的文化自信,没有认识基础,自信就会陷入迷信,执着就会变成固执。只有思想上的自觉,没有行动上的自信,自觉也会失去实际意义。

文化自觉,是指认识主体基于对哺育着他成长的那种文化的认识而觉悟、觉醒,并且表现为维护和发展这种文化的自觉实践。文化自觉,相对于文化自发而言。从自发到自觉,这是一定文化生长和发展不同的成熟阶段或程度。文化发生于实践,在相当长的成长过程中是处于自发状态。只有当民族形成和阶级分化之后,当文化逐步呈现出民族属性和阶级属性之后,由于有了不同民族、不同阶级文化越来越普遍的交流、交融、乃至交锋,于是便推动人类对文化的认识发生了飞跃,使文化从自发走向自觉成为可能。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在政治上的成熟,经历着由自在阶级到自为阶级的过程。与这一过程相联系,无产阶级文化的发展也经历着由自发阶段到自觉阶段的发展过程。所谓自为阶级就是无产阶级认识了自己的根本利益、命运和历史使命,并自觉肩负起这一使命,为自己的解放,同时也是全人类的解放,独立地走上了政治斗争舞台。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既是无产阶级政治成熟的标志,同时也是无产阶级文化自觉的开始。

在当今中国,文化自觉的主力军是人民大众,领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其骨干或中坚力量是文化领域的专业队伍,特别是热爱文化工作、潜心研究文化理论的专家。在阶级社会里,不同阶级有不同的文化观,也有不同的文化自觉,共产党人的文化自觉,在不同历史时期面临着不同的课题,回答不同的问题。假如把中华文化人格化为“我”,就应该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现在在哪里、我要到哪里去等基本问题有一个比较清醒的答案。其基本答案的主要内容应该是:我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我从三黄五帝那里来,我的祖宗是儒道释精华的统一体,我曾经对人类文明作出过突出贡献,十月革命后又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获得了新的生机;我现在处于世界后工业时代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交汇处;我的目标是走向文化强国,再造辉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复兴,对人类文明与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当龙的传人都有了文化自觉的时候,当民族素质得到普遍提高的时候,也就是被西方称为睡狮的中华民族醒来的时候。

思考之六:文化自觉与代表和发展先进文化

自觉代表和发展先进文化既是共产党人文化自觉的突出表现,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中心任务。分不清什么是先进文化,什么是腐朽落后文化,不懂得如何代表和发展先进文化,根本谈不上文化自觉。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是一种历史范畴,是发展着的现象。任何新文化都和过去的文化有历史联系。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具有了民族性,并且以民族的形式发展起来。在阶级社会里,精神文化是带有阶级性的。实践没有止境,文化的发展也没有止境。旧的、过时的文化消亡了,新的、先进的文化产生了,新陈代谢,生生息息,这就是文化发展史的基本线索。循着这一线索,我们发现,任何民族、任何时代的文化,都是落后文化与先进文化的混合体。在阶级社会里,先进文化与先进阶级、先进社会制度联系着,落后文化与没落阶级、腐朽的社会制度联系着。因此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的较量,构成了阶级斗争和新旧社会制度交替的重要内容。

当今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重大分化,社会多元化带来了思想和价值多元化。复杂的多元文化并存是当今中国文化的客观现实。其中有社会主义文化的生长和发展,也有封建主义文化的残余和资本主义文化的存在;有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有外来文化的影响。在这一复杂多元文化并存的大背景下,提高文化自觉的要求,首先是正确区分、鉴别什么是先进文化,什么是落后文化,在多元文化中求同存异,培育共识;其次是正确对待文化包容与文化发展的关系,做到在包容中交融、借鉴和发展,在发展中进一步扩大包容性;再次是积极主动代表和发展先进文化,发挥先进文化的主导作用。在处理多元文化的关系中代表和发展先进文化,必须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为基点,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一些有关文化建设全局的重要关系。一是“一家”与“百家”的关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文化建设,支持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御腐朽文化;二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需求和努力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关系;三是继承传统与立足当代,开拓创新的关系;四是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与面向世界,在开放中求发展的关系;五是文化的普及性、大众化与文化分工的专业性、出精品的关系;六是在发展文化产业中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思考之七:先进文化、核心价值体系与文化的魂

代表和发展先进文化必须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特别是必须抓住当代中国文化的魂。文化是一个完整的大体系,是多层次结构,其中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和民族精神处于最核心、最重要的地位,是国家民族的灵魂和精髓。当代中国文化的魂,是指植根于中国国情并开花结果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五四”运动以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古老的中华文化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这一阶段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突出标志。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她从诞生那一天起,就肩负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90多年来,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进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锐利武器,批判性地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开拓性地创新和发展了新文化。在共产党领导下新文化的发展先后经历了新民主主义文化发展阶段和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阶段。无论是新民主主义文化,还是社会主义文化,它们都是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发展的。离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成果,离开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既不会有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不会有社会主义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因此,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国文化生成和发展的灵魂。它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解决了立场、观点、方法和精神动力等根本问题。

文化的民族性和阶级性决定文化都反映着一定的核心价值,即不同文化都有自己的魂。不同的魂是不同文化之间最本质的区别。讲文化建设不抓住核心价值,不抓住它的精髓,就会丢了魂,就是没有中心,就会迷失方向。没有魂的文化,只是一些零碎的文化肢体,无生命的躯壳。因此,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突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建设,始终把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放在首要地位,在努力提高全党和全民族理论素质上下功夫,在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下功夫,在紧密联系解决现代化建设实际问题上下功夫,并努力总结新鲜经验,开拓创新,为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大众化作出新的贡献。

思考之八:坚持以人为本与提高民族素质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坚持科学发展,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根本保证。科学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在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内涵非常丰富,主要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发展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了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有全民族素质的提高,这既是实现文化强国的标志,也是实现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前提。

文化建设中的人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文化的意义在于以文化人,而人又是文化建设的主体,文化建设是由人去建设的。文化的作用到最后必然沉淀为人格,表现为人的素质。有什么样的文化就造就出什么样的人格,培养出的人就具有什么样的素质。

通过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是全面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任务。第一,一定经济关系的人,作为劳动者的人,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是我国提高生产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出路;第二,在政治关系中,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的人,是国家的主人,人的公民意识如何,法律意识如何,政治素质如何,关系到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关系到民主的发展和国家政权性质的巩固;第三,在精神文化生活中,作为“文化”人,人既是文明发展成果的享受者,又是文明进步的推动者,人的精神文化素质如何,精神文化生活如何,关系着整个社会风气和社会形象,是衡量国家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根本标志;第四,在社会交往中,作为“社会”人,人的家庭道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状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没有公民伦理道德素质的普遍提高,就没有普遍的社会和谐;第五,在与环境的关系上,作为“自然”人,人的环保意识如何,生活观和消费观如何,关系到资源的节约,关系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总之,文化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是最广大的人民大众,根本目的是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这一目的的实现,是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等五大文明建设目标的根本保证。这一目标的实现,我国庞大的人口数量才能转化为巨大的人才优势。到了这个时候,才是中华民族实现了真正意义的民族伟大复兴,才能够对世界的文明与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要提高民族素质,当前在文化建设中,必须防止重硬件轻软件的倾向,防止见物不见人的倾向,防止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防止重形式轻内容的倾向,防止重知识培养轻素质培养的倾向,防止重才轻德的倾向,防止重“精英”轻大众的倾向。总之,要坚持以人为本,重素质重实效,走大众化的方向。

注释:

①本文在写作中参考了蔡武《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载于http://www.chncomic.com/news/201111/914.html)和高建生《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会会〈决定〉体会》(载于《前进》,2011年第11期)两文,在此表示致谢。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问题的决定[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10/25/c_122197737.htm.

责任编辑 赵 静

Thinking of Cultural Self-Consciousnes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trong Socialist Culture Country

ZHANG Yuequan

(Party School of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Committee of C.P.C. Nanning Guangxi 530021)

Abstract: A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rely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trong socialist culture country, which focuses on the promotion of soft power of culture and cultural self-improvement. The precondition of cultural self-improvement is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nd the essence is cultural self-consciousness which mainly includes socialist advanced culture development, full understanding of the soul of Chinese culture and people-oriented concept to promote the quality of nation.

Key Words: strong socialist culture country, cultural self-consciousness, socialist advanced culture, quality of nation

猜你喜欢
先进文化文化强国文化自觉
浅述如何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传统文化
谈先进文化背景下群众文化艺术教育的完善
文化强国建设下《武术段位制推广十年规划》的意义
“文化强国”战略下政治意识文明建设的路径
浅析“文化自觉”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以文化人 增强自我净化能力
沈阳城市文化思考
小传统的危机与乡村学校的文化使命
对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的思考
新世纪党的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对文化建设的理论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