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网络的普及推动了现代教育的发展,同时对高校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挑战。文章从网络心理健康的视角出发,分析互联网对大学生心理带来的影响,并从网络道德和网络人格的塑造、多元交互式心理咨询网站建设和培养自我调节能力三个方面给出了解决方案。
【关键词】网络心理健康影响措施
高校是我国互联网用户最密集的区域,大学生长时间生活学习在网络环境中,他们的心理会在网络语言和网络世界特殊环境里呈现出非正常的心理特征,他们在网络和现实的言行会因此而极不一致,并逐渐非正常化。因此,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认识网络生活的利弊,同时要深入了解网络世界,改革我们的教育思路和方法,发挥网络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避免其消极作用对大学生的影响。
一、正确认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即在网络空间发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利用互联网作为信息交流平台,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所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行为,在这里,网络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工具,资源,平台,其本身也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对象和内容。
今天,我们的社会已经发展成为网络社会,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以及个体心理发展,也必然因网络生活方式而产生深远改变,很多学生甚至因为其网络生活经历,引发了许多心理问题。正视大学生的网络心理行为,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已经成为我们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之外的必要拓展和延伸。
所以,现代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开放发展的概念。在这里网络不仅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还成为心理教育的工具、环境、资源以及内容。
二、网络生活给大学生带来的不良影响
(一)不良网络行为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带来了不利影响
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带来了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绝对自由。虚拟的互联网是一个相对比较自由的空间,在这里人们可以将自己的真实身份掩饰起来自由交流,可以随心所欲地发布自己的思想和言论。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是否遵从道德规范,是否受责任约束,都无人察觉和监督。现实社会中的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内心信念等约束模式在这里无从体现,社会既有道德规范和责任约束机制的约束力明显弱化,这就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带来了不利影响。
(二)不良网络内容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不利影响
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主要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以及无产阶级的世界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道德文明等内容。但是在虚拟的互联网世界中,大学生接触到的,不仅有这些主流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还有大量非主流意识甚至反主流意识形态的东西。比如大量分裂国家、反党反国家的反动言论、法轮功邪教分子的胡言乱语及谣言等黄、黑、灰等方面的不良信息,这些网络垃圾使得一些缺乏辨别力的大学生容易上当,主流并冲淡,主体价值观模糊,对我们当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不利影响。
(三)不良网络心理对大学生的性格发展易造成不利影响
在网络行为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被虚化了,个体真实形象可以被任意地篡改和重建。久而久之,会导致大学生对网络生活的过度依赖,对真实人际交往产生心理淡化,逐渐与现实世界脱节。很多大学生只能面对网络世界里的完美的自己,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就会造成网络成瘾,不利于大学生乐观、开朗、阳光的性格形成。
三、网络环境下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作为现代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高校应充分利用网络的便利性与普及性,制定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标准,建设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体系,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交互模式,更好地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一)加强对大学生互联网行为标准的建设
在我们的大学教育中,要让学生认识到,互联网世界是真实世界的延伸,在互联网世界里,同样需要有道德与人格,保持自己的良好道德意识与健全的人格,是大学生互联网行为的标准。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培养网络内外统一的道德意识与人格,让大学生的网络心理健康统一。
在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规范的过程中,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传统的道德规范直接引入网络社会,要充分认识到网络生活的虚拟性特点,因虚设标准,也不能完全抛开传统的道德规范。在具体引导工作中,我们既要在互联网行为中输入中华民族传统思想和传统美德,又要引导学生逐步建立与真实世界一致的道德观和荣辱观,让学生在网络生活中,能够真正地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和民族担负起责任。
(二)建立大学生多元交互式心理咨询网站
传统的心理课程宣讲让很多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很多大学生又在心理咨询的选择中心生犹豫。所以,高校可以利用互联网的虚拟性来带给学生心理辅导的安全感和对学生隐私的尊重,通过多元交互式心理咨询网站来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学生在虚拟的环境里,把自己真实的困惑倾诉出来,让心理咨询网站更好地发挥作用,帮助学生完成健康心理状态的调节。
我们在大学生多元交互式心理咨询网站的设计中,实现了三项基本功能:
第一,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功能。我们以网页内容为基础,将心理学的知识放在网络上,让学生了解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介绍基本的心理调节方法,有效防止心理疾病的发生。
第二,心理测试功能。我们通过利用网络平台,实现了在线心理测试,让学生通过测试来了解自己的性格、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特点。测试的结果通过系统自动生成,为咨询师的精准诊断提供了依据。
第三,案例教育功能。在网站中,我们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搜集选取典型案例,让大学生了解同龄人遇到的心理问题,在了解他人分析和解决心理问题过程的同时,使自身的心理调适能力得到加强,通过阅读心理故事感悟生活哲理,从中得到启发,实现自我疗愈。
(三)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培养自我调节能力
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养成,最关键的还是靠大学生的自发学习和改变。因此,我们要和学生把道理讲清楚,让学生明白健康心理的重要性,讲方式有方法地引导大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和发展,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对有不良心理症状的学生,我们要及时介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分析他们的心理问题实质,找到症结的关节点,教会学生正确对待事物,理性客观,激发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辅助以相应的心理健康辅导教育,从根本上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全面保证网络心理教育的有效运行。
首先,在这里,可以通过整合家庭和学校和社会的多方力量,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导入网络认知课程,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网络,客观评价网络,以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上网动机,培养健康的网络行为。
其次,高校要努力培育丰富多彩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赋予了大学生独立的人格和独立的精神,尤其是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在潜移默化中雕塑着人的精神。学生被高雅积极的校园文化所吸引,用于网络消磨的时间就少了,网络对其影响也就少了。
第三,学校也可以在网络这个平台上,开展一些科研活动和网络主题班会。现在很多高校都在互联网上开通了网上团支部和网上社区。同学和老师以平等的身份,在互联网上平起平坐讨论问题,充分发表个人见解,参与活动。网络为校园活动搭建了平台,带有鲜明主流色彩的主题活动也丰富了学生网络生活,冲淡了学生网络生活的虚拟性,将现实生活的影响最大化地带进网络。让学生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体验真实生活里的真实体验,让学生从正面来体验充满机遇与挑战的网络世界,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让大学生的网络生活更加有意义。
参考文献
[1] 傅荣.网络教育、网络心理教育与青少年心理健康[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4):75-77.
[2] 魏荣,魏婧.高校网络化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琼州大学学报,2004( 4):25-26
[3] 李强.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及健康心理培养探论[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0):221-224.
[4] 田益民.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综述[J].南方论刊,2007(12).
[5] 郭加书,王鑫.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与引导[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55-59.
[6] 纪国和,张振华.对高校网上心理咨询的理论探讨[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8):51-68.
[7] 廖桂芳.大学生心理互助网络模式建构研究[J].理论界,2008( 11):161-162.
[8] 薄金丽,乌兰,周岚.大学生多元交互式心理咨询网站的构建[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2011(6):71-72.
[9] 王丽梅.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与对策[J].基础教育,2012(1):186-187.
[10] 姜巧玲,胡凯.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进展与趋势[J].现代大学教育,2011(6):81-111.
[11] 余文玉.胡国进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思路[J].教育学术月刊,2009(1):76.
[12] 陈琼.用好这“把双刃剑”: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教育初探.http:/ /www.myyuwen.com/ c _ read .php?tid=10094.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互联网发展与青少年教育对策研究》(编号:2010SJB880035)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郝丹(1978-),女,黑龙江牡丹江人,就职于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中级职称,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
(责任编辑:刘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