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件真实的事。
我们住的小区特别小,只有四十户人家,每天进出小区的几乎都熟悉,抬头不见低头见,而邓大爷是小区里人人知道的。邓大爷的老伴早去世了,儿子一家又都在美国,邓大爷就一个人过。邓大爷退休前是我们这里一家大企业的会计,有退休金还有儿子接济,生活上可以说是一点问题也没有。有人劝他找个老伴,身边好有个人说说话。邓大爷说,找什么老伴,有什么话我自己跟自己说了。人们的看法是:邓大爷之所以不愿找老伴,是怕自己死后财产落到外人手里。
从去年开始,邓大爷开始频繁地往家里买东西。今天几斤米,明天几斤面什么的。有一次,我正巧在门卫室那里拿信,碰到邓大爷从外面回来,手里拎了一个塑料袋,里面装了几斤米。邓大爷站在那里,向人们介绍买米的情形:唉,那队排的呀,快半条街了。一听说有米卖,大家都排上了。有的人,干脆从家里搬了椅子出来,坐在那里排。有一个人想加塞,硬是让大家给轰了出来。人们各忙各的事,谁也懒得去听邓大爷的啰嗦。有的人听过笑笑就走了,根本没有人去注意他说些什么。我倒是听了,心里一愣,想,如今买米还排队?就问邓大爷是在哪里买的米,邓大爷说,就在南门市场嘛,还能在哪里?南门市场是我们这附近的一个市场。有一天我路过南门市场,想起邓大爷的话,就走到里面去看。我所见到的情形与邓大爷说的相差万里,这里门庭冷落冷冷清清。有一个摊主,电视还开着,人却睡着在那里。我问一个摊主,你们这里的大米是不是卖得特别好?是不是还得排队?摊主苦笑了一下,说,你是跟俺开玩笑呀?这样吧,你要是买米,数量多一点的话,我给你送到家里去行不?我逃跑一样地离开了那里。
有一次,邓大爷买了两条肥皂从外面回来,走到门卫室那里,又停下来和大家说话。啊呀,那队排的,前不见头后不见尾。我排队买了一条肥皂后,又去排队。服务员见我又要买,还不肯卖,说,同志,大家要都像你这样不自觉,都排两次队,都买两条怎么办?说得我脸上直发烧。大家各忙各的事,谁也懒得去听邓大爷的话呀。只有门卫闲得无聊,故意逗邓大爷讲话。
还有一次,邓大爷甚至从外面背了一小捆柴回来,都是一些干树枝。人们问他,邓大爷,买柴干什么?邓大爷说,我这不是买的,我这是捡的,不花钱。你捡它干什么?捡它烧饭呀,还能干什么。烧饭不是有煤气吗?邓大爷说,煤气用完了呢?人家说,煤气怎么会用完了,煤气什么时候也用不完。何况煤气用完了,还有煤呢。邓大爷说,煤要是也用完了怎么办。大家说,煤要是万一用完了,地球也该完蛋了,大家也都该完蛋了。邓大爷急了,说,你们完蛋,我不完蛋,我烧柴。
有一段时间,邓大爷每天都扛着一把铁锹出去,傍晚,又扛着一把铁锹回来。有人问他,邓大爷,扛铁锹出去干啥呀?邓大爷神秘地小声说,给你说可不许跟别人乱说,让工作队的人知道了,又要开我的批判会了。我在外面开了一片荒地。人们问他,你开荒地干什么?你有钱买东西啊。邓大爷说,种庄稼呀,开荒地不种庄稼还能干什么?大家以为邓大爷是说笑话,都没有在意。
冬天的时候,一连好多天没看见邓大爷在小区走动。大家都是各忙各的事,都没有去注意,直到有一天门卫说有一封邓大爷的信,估计是他儿子写来的,好几天没见着邓大爷的面了,别是出了什么事吧?于是,就去拍邓大爷的门,里面也没有响动,也没有人开门。这时,大家才慌了,忙给派出所打电话。派出所的人弄开了邓大爷的门,才发现邓大爷已经去世了,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咽的气。邓大爷的去世并不令大家吃惊。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在一个冬天里平静地走完他的人生道路,实在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令大家吃惊的是,邓大爷的屋子里竟然堆满了米、面、油、醋、煤、柴等生活用品,至于肥皂、牙膏、火柴等等,更是摆得到处都是。这件事大家议论了很久很久,也没有议论出个所以然来。
这是去年冬天的事。今年夏天,有一天我到效外去玩,走到一条小河边,发现河边有一片麦子,已经熟透了,却没人收割。我很好奇,既然种了麦子,为什么不收割呢?我围着那片麦子看。突然,我发现地上有人插了一个小木牌,上面用墨笔工工整整地写了三个字:邓玉堂。直到这时,我还没有在意。一直到我离开那片麦地,我才突然想起,邓玉堂,不就是邓大爷的名字吗?
这么说,那片麦子是邓大爷种的了?当我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我的心里突然沉甸甸的。
我在那麦地边坐了很久很久,我懂得这小小的一片麦地,是邓大爷留下的一段最美的话,也许没人听得懂。但我懂了。如何来回答老人家呢?看着天,望着地,我思考良久,突然悟了。于是,我回到乡下娘家,找来一把镰刀,约来一个最要好的朋友,把那片小小的成熟的麦子收割了,一共不到五斤麦子。我把这五斤麦子拿回娘家,用老石磨磨成面。做了一锅馒头。带回麦地,摆在田头,在田头插上三炷香。
三天后,我去看。发现一只乌鸦在那野地里啄那馒头。
嫉妒远山
听我爹说,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我曾经就读过的七星村小学出过一件有名的“反标事件”。
一天早晨,同学们陆陆续续地走进了学校。值日生从老师那里拿来钥匙打开教室的门,大家各自朝自己的座位上走去。但是,等同学们坐下来朝黑板上看去的时候,大家都愣住了:头天放学时被值日生擦得干干净净的黑板上,有人用粉笔写下了四个大字:打倒宾努!
现在的人可能对宾努不太了解,但五十多岁以上的人提起宾努,都知道这个如雷贯耳的名字。当时,美国政府支持郎诺·施里马达,乘柬埔寨国王西哈努克亲王到国外访问的时候,军事政变推翻了西哈努克亲王。但中国政府支持西哈努克,让他在中国成立了流亡政府。西哈努克流亡政府的首相就是宾努亲王。
当时,大家的政治觉悟都非常高,连十几岁的孩子也不例外。班长看到黑板上出现这样的内容,马上跑去报告了班主任老师。班主任老师过来一看,吓坏了,忙把这事报告给了校长。校长过来一看也拿不定主意,一方面安排班主任老师保护好现场,亲自跑公社报案去了。
那时候,公社还没有派出所,负责社会治安的是公社人武部。人武部接到学校的报案,立即派了一名干事带了一架照相机过来,一边给现场拍照,一边对现场进行了初步的勘查。教室虽然在放学后锁了门,但教室的窗户玻璃几乎没有几块是完整的,因此,出入教室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校长报案的时候说是学校里出现了“反标”,但人武部干事到底见多识广一些,他并不倾向于“反标”的说法。他说,“反标”是有特定的内容限制的,是指那些攻击人民政府,攻击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标语才能叫做“反标”。这个标语攻击的是一个外国流亡政府的首相,因此,应该称这个事件为“涉外事件”。校长听干事这样说,心里松了一口气。但干事说,虽然是个“涉外事件”,也应该查一查,现在阶级斗争形势非常复杂,防止有人借这个事间接地攻击党和中央领导人。
于是,就由公社人武部干事和校长共同拟定了一段话,把标语上的四个字巧妙地藏进去,让班里的同学默写。同时对大家说,这是一次重要的考试。由于那段话比较有趣,许多同学一边默写一边嘻嘻地笑,根本没有想到这是一场严肃的阶级斗争。
半小时后,“试卷”收上来了。班主任带着同学离开了教室,校长则和公社人武部干事坐在教室里拿着收上来的“试卷”和黑板上的那四个字逐一进行比对。
小孩子家到底太嫩,经验不足,把默写当成真正的考试了,也不知道稍稍改变一下笔迹。结果,不出一个小时,真正的肇事者就现出了原形,黑板上的那四个字,原来是一个叫陈小虎的学生写的。
于是,陈小虎被叫到了校长办公室。
那陈小虎十一二岁的样子,长得倒是虎头虎脑的。但毕竟是第一次进校长办公室,更何况校长旁边还坐着公社下来的大干部,还没开始审问,陈小虎已经有些发抖了。
校长尽量和颜悦色地对陈小虎说话。
你叫陈小虎?
嗯。
冷不冷?校长说着,还捏了捏陈小虎身上的薄棉袄。
不……不冷。陈小虎说着不冷,身子猛然打了一个冷颤。
校长拍了拍陈小虎的脑袋,说,今天叫你來,是想问你个事,你有什么说什么,一定要说实话,不许说假话,知道吗?
陈小虎忙点点头,说,知道。
校长又说,你要是说实话,无论是出了什么事,由学校给你顶着。要是不说实话,公社人武部的这个同志把你带走,关进小黑屋,我想救也救不了你了。
陈小虎哭了。
校长任他哭,也不理他。
等陈小虎哭了一会,校长又开始问话。
小虎,你说实话,黑板上的那四个字是你写的吗?
是的。
是你自己写的呢?还是别人让你写的?
我自己写的。
你写那个干什么?
我恨他!
你为什么恨他?
他一个歪脖子,找了那么漂亮的一个媳妇。我舅舅脖子也没歪,说一个不成,说一个不成,把我外婆都愁死了,连我娘也跟着发愁……说着说着,陈小虎放声大哭了起来。
人武部干事给校长使了个眼色,示意“审问”可以结束了。然后,人武部干事就去掏自己的口袋。口袋里有他给女儿买的一支什锦糖,那种糖五分钱一支,外面由锡纸包着,锡纸的外面还有一层彩纸,很受小孩子欢迎。人武部干事把那支什锦糖轻轻地装进陈小虎的口袋里,然后拍拍陈小虎的脑袋,让他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