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教学与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2012-04-29 15:47马春兰
飞天 2012年2期
关键词:英美英语专业爱国主义

高等院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学校教育工作的首位,积极探索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内容、新途径、新方法,开拓高校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局面。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要把民族精神教育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在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中汲取营养,培养爱国情怀、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英美文学课程是国家高等学校英语专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所规定的专业主干必修课程之一,《大纲》中要求英语专业的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熟悉中国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熟悉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发展现状、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而英美文学课程作为英语专业学生学习和研究英语语言文化的必要途径和载体,承载着培养大学生文化素养和爱国主义情感的重要任务。

作为英语专业主修课程的英美文学,除了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外,还应该成为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主要阵地之一。文学无国界,具有思想上的相通性。比较、分析它们的异同,学习各种文学思想,既可拿外国文化之精髓为我所用,又可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还可培养出具有大我的民族情感、世界意识的人才。

英语专业由于它本身的特殊性,学生通过对各类课程尤其是英美文学课程的学习,接触和深入了解了英语国家的国情和文化习俗,从而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西化影响,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英语专业学生在语言学习中更为直观地了解和感受着西方文化,他们的价值观更趋多样化,思想行为的独立性和多元性特点更加明显,行为方式也更凸显个性和自我。所以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以及一线的教师们都开始关注中国英语教育母语文化的失语问题,并做了很多实证研究,提出了各种解决对策。然而英语专业有它本身的教学目标,一味强调母语文化的缺失必定会对该专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束缚,探讨如何在英语课程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矛盾。笔者凭借对英美文学的教学经验,总结了几点如何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的方法,希望能对英语专业课程的建设贡献一己之力。

英美文学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当适量的引入中英、中美文学的对比。文学无国界,具有思想上的相通性,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对大自然炽热的爱恋让人不由自主的想到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怡然之乐。通过对比,不仅可以使学生更为深刻的理解英美文学内涵,还可以在对比学习的同时对我们国家优秀的文学作品和文化传统产生无比的自豪感,这种自豪感无疑会促使学生产生了解更多的自己祖国的文学文化的渴望,而这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的“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的思想不谋而合。

例如,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的著名诗歌《哀希腊》号召希腊人民站起来反抗土耳其苏丹的奴役统治,是世界诗歌史上反抗异族侵略、呼唤独立自由的名篇之一。而中国著名诗人闻一多1922年赴美留学,由于不堪忍受异国他乡的种种民族歧视,怀着一颗救国、报国的赤子之心,于1925年6月毅然提前回国。一踏上国土,见到的是“五卅”惨案的景象,他满腔的激情一下子迸发了《七子之歌》这一爱国诗篇。用拟人化手法,把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七个被租借、割让的地方比做祖国母亲被夺走的七个孩子,哭诉着被强盗欺侮蹂躏的痛苦,呐喊着回到母亲的怀抱,重享自由的渴望。不同国家的不同诗人,由于所处时代的相似,共同吟唱出了动人心弦的爱国之歌。

英国17世纪著名诗人弥尔顿的代表作《失乐园》中,描写极具反抗精神的堕落天使撒旦,为了追求自由,大声叫喊着“宁为地狱之主,不为天堂之奴”的豪言壮语,与象征权威的上帝进行无畏的抗争。这样的形象会让人不由自主的想起我们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中的《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同样的反抗精神除了让学生从对比中了解了中西文学中作品相同的主题元素外,也会让他们明白我们中国文学中有许多可以和蜚声世界文学的英美文学作品相媲美的作品,还能从中学到重要的人生观“自由诚可贵”,正确的人生观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是至关重要的。

除了对比学习,英美文学的一些作品本身就饱含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对这些作品的学习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范例。美国有不少的作家以自己对祖国不同角度的感悟来表达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与眷恋。菲利普·弗瑞诺对新生的美国大自然风光的细致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华尔特·惠特曼通过对新生的美利坚民族的赞美与热爱将他的爱国情感贯穿于《草叶集》的始终。卡尔·桑德伯格则通过对新兴的工业城市芝加哥普通大众所拥有的巨大创造力的歌颂,暗示着美国新兴城市的美好未来和新生的美国具有的强大生命力。《海外乡愁》中罗伯特·布朗宁想到英格兰的四月艳阳天,不由得使身在海外的他产生了对祖国浓烈的思乡之情,通过对这些作家作品的学习,学生耳濡目染,自然也会产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强烈热爱之情。

中国元素同样在英美文学作品中随处可见。无论是《格列佛游记》中提到的中国汉字的书写方法,《鲁滨逊漂流记》中主人公曾经抵达中国,毛姆以中国为背景创作的小说《面纱》,萧伯纳短暂的中国之行,还是深受中国诗词影响的美国意象派诗人庞德的诗歌,长居中国多年的赛珍珠对中国农民生活进行了丰富与真实的史诗般描述的知名小说《大地三部曲》,塑造出世外桃源的美国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以及谭恩美等一批出色的华裔作家,这些英美文学中的中国元素除了可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激发学生对祖国和祖国文学文化传统的热爱之情。

通过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对比和范例教学,对英语专业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积极引导学生用开放、宽容、理性和客观的态度去领略和对待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念之间的碰撞乃至冲突,客观对待东西方文明之间的差异,既避免崇洋媚外思想的产生和蔓延,又要避免出现狭隘的民族主义。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更能在学习中升华他们的民族感情,激发他们高度的爱国主义情感。可以达到双赢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修订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第二版)[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3]何苗.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有效途径的拓展[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4]王佐良.英国诗史[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7.

[5]邹文圣.关于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几点思考[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1).

(作者简介:马春兰,河北省廊坊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英美英语专业爱国主义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Onemoretime:comingandgoingLiuYu英美电影与英美文学的互动发展研究
A Pre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Poem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 by Marlowe
“产出导向法”在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新时代下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写作教学改革之探索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英语专业研究式学习的探索与思考
英语专业口译教学改革初探